1、任务(七) 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复习任务群三 古典诗歌鉴赏,核心知识 导图重温,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复习的重心所在。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应该较好地掌握了把握思想感情的路径及答题要求,但是随着高考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复习就要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找准突破口,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情感美。,任务情境,内容索引,ZI ZHU JIAN CE ZI WO ZHEN DUAN,自主检测 自我诊断,SHEN DU DA JING ZHUN T
2、U PO,审、读、答 精准突破,LEI TI ZAI LIAN JI SHI GONG GU,类题再练 即时巩固,贰,叁,壹,壹,ZI ZHU JIAN CE ZI WO ZHEN DUAN,自主检测 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 袁 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 此诗作于丙申年(1356),袁凯时年四十岁。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1,2,3,4,鉴赏 首联描写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的景
3、色,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诗人身世飘零穷途落魄之苦、功业无成光阴蹉跎之叹、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尾联情景交融,由眼前的萧瑟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表达诗人对个人生活不安定的叹惋;运用典故,借“宋玉悲”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1,2,3,4,(1)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答案 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1,2,3,4,(2)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答案 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 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致像江鹳一样有着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 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
4、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向子 注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 词人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挂冠还乡,卜居江西临江。,1,2,3,4,鉴赏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意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
5、华灯宝炬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玉皇大帝端坐于彩云之上,各种人物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陆上,有的在海上,斗转星移,龙驾回宫。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 如此良辰美景,一派繁盛、万众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1,2,3,4,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 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
6、,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 “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引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1,2,3,4,(1)本词前七句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 、 的景象。,答案 繁盛 欢乐(或繁华、热闹)(意思相近即可),(2)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本词的主
7、要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答案 虚写,以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触,回忆了紫禁城内外上元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生活的怀念眷恋之情。 对比,前七句与后两句意境迥异,今昔盛衰、乐哀对比,表达了对国破的怅恨,对辞官还乡的失落。 用典,“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达了满怀的愁绪。 直接抒情,“愁对寒灯数点红”,一个“愁”字,凝聚了人生几多喟叹与感慨。,1,2,3,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
8、。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禹锡任太子宾客,白居易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1,2,3,4,鉴赏 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含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
9、事艰”的感慨。颔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他们两人都生于同一年,已经快六十六岁,按虚岁来算快六十七岁了,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人在这无言的对视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1,2,3,4,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
10、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两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1,2,3,4,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
11、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1,2,3,4,(1)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答案 一个“更”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突出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诗歌主题得到深化。,(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答案 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沽酒,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人生易逝,饱经沧桑之悲
12、。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1,2,3,4,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若耶溪 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1,2,3,4,入若耶溪 崔 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1,2,3,4,鉴赏 王诗: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兼静意的美学效果。
13、首联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颔联写眺望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颈联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山,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尾联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
14、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1,2,3,4,崔诗:首联叙写诗人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轻”“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词,传达出诗人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快、惊喜之情。颔联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甚至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
15、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全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1,2,3,4,颈联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环境如此幽静,使诗人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此时,即将没入西天的夕阳,将一束淡淡的光辉洒落在这缥碧澄清的溪水上,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划桨,面对着夕阳,让全身沐浴在
16、残余的阳光之中。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晖,却使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荫蔽天的山崖之间的清静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1,2,3,4,(1)两首诗的颈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崔颢诗作简要分析。,答案 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反衬”)。 “岩中响自答”是说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溪里言弥静”是说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这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深山溪谷环境的清幽。,1,2,3,4,(2)两首诗都
17、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不同:王诗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1,2,3,4,自我诊断,返 回,贰,SHEN DU DA JING ZHUN TU PO,审、读、答 精准突破,相对于表达技巧题,古诗思想感情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感情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有意蕴,还有观点和理趣;从感情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典中情;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
18、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一 精准审题:审准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1.审答题方式 (1)直接概括: 请概括句(联、片、篇)的情感。 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该句表达了 之情。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情感表述方式直接作答。 (2)概括分析: 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该诗的感情基调是“怅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先直接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重在后者。,2.审答题范围 是全诗型还是局部型(一句一联一片等)。审准范围,往往决定了阅读的范围
19、与答题要点。如果是局部型,则要继续看它在全诗情感表达中的位置与层次。 3.审常式变式 常式提问是指直接要求答思想感情,变式提问主要体现在“情感”词语的变化上,如: (1)句(联、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请简要分析。 (2)句(联、片)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愁”的具体内容。 (4)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尽管“情感”用语的方式有不同,但都要求答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如问的“含意”,则要由表及里作答。,边练边悟1 请按下列要求作审题练习。 (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 (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 (a整体
20、,b局部),提问方式是 (a常式,b变式)。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 该题答题方式是 (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 (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 (a常式,b变式)。,b,b,a,a,a,a,(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 (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 (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 (a常式,b变式)。 (4)句的“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该题答题方式是 (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 (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 (a常式,b变式)。,b,b,b,a,b,b,对于诗歌情感的考查,有时着眼于全诗,有时着眼于某句、某联、某片。无论是回答全诗的情感,还是
21、回答局部的情感,都应注意对所给题料的精细阅读,即带题精读。带题精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关键,理解内容 (1)“关键”就是指能或明或暗地点明情感的词句,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 显性或隐性词语。显性词语就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如句中的“悲”“喜”等。一般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可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有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可将“情语”直接拿来用,还要结合诗歌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二 带题精读抓住关键,准确定调,隐性词语主要有三类: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词语;二是用了
22、典故的词语;三是指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对于这些情语,需要仔细揣摩,如若轻易放过去了,就会影响对情感的判断。 疑难词语(句子)。一定要理解透彻,不能跳读,也不能瞎蒙,要结合语境,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进行推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它不是今天的“烟花”意,而是指春天的繁盛。,(2)理清所给材料的结构层次。 言简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考生鉴赏诗歌,除了字斟句酌外,还应注重划分结构层次。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一般两句(一联),是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有时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
23、层次几个情感要点。当然,有时也可以时空的转换为依据,划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作者的情感往往不同。例如:分别时,常常难离难分,依依不舍;分别后,往往孤独寂寞,遥寄相思。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有这种层次切分意识。,(3)体悟要深入。 要能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注释、背景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答题时,还要善于把读懂的内容转化为情感,如诗中写到登高所见之美景,则情感可能是对登临所见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2.整体观照,前后关联 对于局部型情感题,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尤为重要。有时就句读句,是不会真正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前后关联,这样
24、才能将其所表达的真正情感找出来。为此,一要分析诗歌中各句各联的情感逻辑联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综合利用标题、典故、注释、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尤其要把标题与诗句关联起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意识。,3.多管齐下,准确定“调”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调”定准了,后面的许多任务都好完成了。 准确“定”调,须多管齐下: 显隐性语定基调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办法。(上面有论述),景物色彩定基调 a.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
25、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b.冷暖色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用典,作
26、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从中可以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如2016年全国卷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无处施展,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这些原因,一般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有时注释中也会有所暗示。,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中间
27、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鉴赏 人言赵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 从诗意推断,这首诗当是他晚年之作。诗中“一枝”,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即终老山林之意,“高栖”的“栖”字正与“鹪鹩”关合,可为佐证。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
28、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诗人真正甘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 让我们先对中间两联略加品味。因为,这是律诗的核心内容之所在。,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
29、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孕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
30、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渺无边。试看,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为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君子的象征,诗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落言筌,方为上乘”的妙谛。,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
31、,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诗人为什么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烛”,他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酒”,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诗人连看都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黄昏到月夜,已经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以安然终老山林的。,答案 (1)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
32、合在一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从这些景物的悲苦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忧伤、孤单、落寞的。 (2)原因:秋暮,人暮。,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有关人物行为举止方面的词语,分析其中的情感,并指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作者一说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鉴赏 这首词上片写景,暗含春愁;下片抒情,直写闺怨。 “春风”二句撷取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
33、,此时的“春风”“春雨”绝不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雨”,而是将要入夏时节的疾风吹雨。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花朵既无,粗陋的枝残留雨中,犹自被风雨纠缠,恰如愁绪“无计可消除”,令人憔悴却仍绵绵不休。,“小池”二句,“小”言池塘小,“渌”言池水清澈,“寒”则是说小池令人生寒,古诗有云“莲(怜)子清如水”,以清水暗示自己思君之心单纯殷切,而年华流逝君不归,则心思渐冷。“寒”或有两指,一是暮春时节风雨交加之寒;一是思君不归之寒,感时伤怀,如是而已。如此观之,“欲生漪”亦是一言池塘波起,一言内心波起。这等时候
34、,再没有晴日能够救人于愁苦之中了,但风雨终止,晴日露面,却已然西斜欲落,时间之不可挽留如是,反使人愈发悲伤。 雨后初晴,卷帘观望,是闺中常做之事。但卷帘所见却是“燕双归”,“双燕”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往往以“双燕”反衬人之孤单,燕子尚能双栖双飞,而自己却只能鸳枕独宿。闺房之怨,正在两者对比之中显现。但词中的女主人公却似乎并不想让别人知晓自己的愁绪,讳莫如深,简直有些“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的味道。只是这愁绪由来已久,此番又触景生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到底是有些形于颜色,对之只能无奈。,辗转反侧之下,女主人公或许觉着做些其他的事情能够多少消解一下此时的
35、愁绪,便重新对着早时的残局,这棋局正是关键的几步,她迟迟未落子,却是在寻思些什么呢?这步棋该如何走?还是想着若是他在,两人对弈该有多好?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答案 (1)最后两句,“翻身整顿着残棋”,说明主人公棋未下完,联系上文,应是因愁绪而停止;“沉吟应劫迟”,说明主人公心有所思,心不在焉,因而反应迟钝。这两句叙事,写出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心绪烦乱的状态。 (2)原因:春去,人别。,1.表述规范 一般采用下面公式: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情感产生的原因)/情境(情感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详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此部分),三 精准答题:规范全面,善于分析
36、,2.要点齐全 情感题很少只有一个要点的,一般在两到三个之间,答题时不能遗漏。而不能遗漏,当然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整体观照的基础之上。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答题,即注意情感表达的“双向性”。例如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怀古诗的情感,一关乎“古”,一关乎“今”;闺怨诗的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送别诗的情感,一关乎被送人,一关乎送人者(作者)。另外,有些诗歌中的词语也具有“双向性”。例如“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的坎坷;“落日”既指日落西山,又指国势衰微。因此,对于这些在情感上有“双向性”的诗歌,我们在把握其情感时应该兼而有之,不可偏重其一。,3.善于分析 情
37、感分析题是常见题型。可是不少考生不会分析,要么分析不全面、丢三落四;要么分析笼统空泛。这里,介绍三个主要利用“抓手”的分析方法。 (1)逐字逐句析。就是对所给题料进行逐字逐句的分层分析,既要抓住关键词语,又不遗漏任何一句或一词。必要时逐字逐句地串译也可。,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 玉花:喻雪花。,鉴赏 上片写钓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
38、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这句是说展现在眼前的好像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钓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钓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
39、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 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分析。,答案 下片表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出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2)结合手法析。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
40、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乐圃”两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两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词人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3)结合意象析。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
41、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意象固然要从其固有的文化意义出发,但更要从诗歌的具体表现出发,应意识到古诗意象表意的多向性。不要见到“柳”,就是离别;见到“流水”,就是年华流逝。,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注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何心:
42、何来的心。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鉴赏 重阳全诗没有一点儿过节的喜悦、快乐气氛,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儿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只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这两句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诗人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是他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
43、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这两句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能像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
44、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颔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两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句又是一联工整的对仗,也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两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两句,全诗便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乎无懈可击。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
45、 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是自取灭亡。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住流水,那是自不量力。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一己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是绝无可能的,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哪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黄花无主更西风”
46、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野生的、自然生长的。文天祥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但他强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南宋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了。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两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请从颈联撷选的意
47、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答案 “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 “黄花无主更西风”句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分析两原则 (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
48、的主旨、感情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了事。,特别提醒,返 回,叁,LEI TI ZAI LIAN JI SHI GONG GU,类题再练 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是“江亭夜月送别”,送别本应是主要事件,可是诗中却无一字正面介绍,送的是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概不管。只写送别时和送别后诗人眼中的景致不是纯客观的风景,而是
49、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下诗人主观感觉中的情景。,1,2,3,4,“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诗人眼中的景物因为友人的离去而带上了凄凉惶遽的情调。烟是“乱烟”,其实是指朦胧月色中江亭附近弥漫的雾气。对于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胧纱幕未必会有“乱”的感觉,它可以很恬美、很可爱,但今天在诗人眼中却显得迷乱而令人不悦。“碧砌”指江边亭子的青石台阶。诗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乱烟笼罩着的江亭旁执手话别,是离愁别绪使诗人感到景色的凄清苍凉。 诗人在此写环境,而且是他感觉中的环境,以此来暗示人的活动和人的感情波澜。这正是中国诗独特而高明的表现方式。“飞月向南端”也是同样的手法。月何以会如飞似的向南移动?这纯粹是诗人的主观感觉。好友离别难免话语绵绵,只盼着时间凝固静止,从而也就愈益感到时间无情的催逼。月飞之感正是由此产生。,1,2,3,4,但既是送别,分手是不可避免的。终于在江亭旁边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这时,他再看周围,便发出这样的感慨:“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掩”,指分别。全诗仅此三字正写送行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