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3773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9分)1(5分)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可真让我们喜欢。随着朱自清,我们感受到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跟着鲁迅,我们认识了方正、博学、读书时会把头拗 过去的寿镜吾先生;阅读纪念白求恩,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nin 轻怕重;徜徉于动物笑谈,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们的怪dn 不jng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拗 过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nin 轻怕重 怪dn 不jng (3)解释文中划线词语:花枝招展: 2(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对于班主任

2、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同学们都随声附和。B他把今天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C报纸上登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地一企业家耗资百万为敬老院添置过冬用品。D2017年呼和浩特市首次迎来了百花电影节颁奖仪式,远远望去,会场周围人声鼎沸。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各校今年相继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据调查,我国大约80%左右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4(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

3、绿的”一句中,“里”是名词。B许多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C“我们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中“学习”是动词;“学习能获得知识”一句中“学习”是名词。D古代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贵庚”是谦辞,“鄙人”是敬辞。5(10分)课文默写。(1)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2)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3)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4)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 ”(次北固山下);李益登临受降城,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征人的思乡情绪,“ ,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句脱口而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一句更是直接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6(2分)名著阅读,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BCD7(2分)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之为“童心之作”,贾植芳说:“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你读了西游记对它如何评价呢?请在以下提示中任选一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不低于30字)提示:人物;情节;主题思想8(4分)综合性学习 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班上

5、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2)班内布置了一个文学阅览角,想悬挂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宾至如归,稍安勿躁B室雅无须大,书香不在多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二、阅读(36分)9(4分)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

6、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2)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10(13分)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

7、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甲文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 (姓名),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只划两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缀行甚远 眈眈相向 目似瞑,意暇甚 国人道之 (4)下面句中的“之”

8、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因往晓之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下车引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的是两匹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文章前一部分是叙述,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B甲文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交代得很清楚,其中屠户御狼是故事的高潮部分。C乙文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D乙文会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

9、也是其一。11(1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

10、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

11、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

12、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

13、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

14、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

15、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

16、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

17、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

18、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

19、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节选自植树的牧羊人,有改动)(1)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选文第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第段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又指什么?(4)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

20、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描写角度)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结合句中加点的词)12(7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

21、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

22、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

23、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

24、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1)阅读第段,依次填入括号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斩钉截铁 异口同声B异口同声 斩钉截铁(2)文中“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所指是 A亚洲大陆地理科学研究中心B亚洲大陆地理研究中心C亚洲大陆地理位置中心D亚洲大陆地理信息中心(3)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4)本文与植树的牧羊人在写作方法上都没有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A前后呼应B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C倒叙D叙议结合三、作文(35分)13(5分)小作文植树的牧羊人和守护“亚心”的吴庭德均是普通人,却凭着执着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请你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人,为他

25、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14(30分)大作文请以“特别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9分)1(5分)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可真让我们喜欢。随着朱自清,我们感受到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跟着鲁迅,我们认识了方正、博学、读书时会把头拗o过去的寿镜吾先生;阅读纪念白求恩,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nin拈轻怕重;徜徉于动物笑谈,

26、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们的怪dn诞不jng经。(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拗o过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nin拈轻怕重 怪dn诞不jng经(3)解释文中划线词语: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解答】答案:(1)拗(o )(2)nin(拈 )轻怕重、怪dn(诞)不jng(经)(3)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能力。中考经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

27、,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2(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对于班主任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同学们都随声附和。B他把今天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C报纸上登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地一企业家耗资百万为敬老院添置过冬用品。D2017年呼和浩特市首次迎来了百花电影节颁奖仪式,远远望去,会场周围人声鼎沸。【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

28、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有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用在此处是色彩不当。B正确。C有误,意为使人听人听后非常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有误,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故选:B。【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

29、病的一项是()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各校今年相继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据调查,我国大约80%左右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解答】A有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只要“改为“只有“。B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活动“。C有误,“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一个即可。

30、D正确。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要明确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辨析修改,此外还要做练习加以巩固。4(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里”是名词。B许多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C“我们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中“学习”是动词;“学习能获得知识”一句中“学习”是名词。D古代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贵庚”是谦辞,“鄙人”是敬辞。【分析】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词语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等),短语的类型(主谓、动宾、动补、并列短语等)、句子分类(单句、复句)、复句关系(并

31、列、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熟记于心,做到能够准确判断。【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贵庚”是敬辞,“鄙人”是谦辞。故选:D。【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性的判别能力,要注意把词性熟记于心,做到能够准确判断。注意依据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的定义与规律对词性进行辨析。5(10分)课文默写。(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4)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

32、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李益登临受降城,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征人的思乡情绪,“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句脱口而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更是直接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分析】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解答】答案为:(1)终古高云簇此城(重点字:簇)(2)淫慢则不能励精(重点字:励)(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重点字:笃)(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33、夜征人尽望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重点字:雁)【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6(2分)名著阅读,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BCD【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解答】根据名著西游记情节的把握,明确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然后流沙河收沙僧,后三打白骨精,最后是真假美猴王。故选:D。【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西游记,明确故事情节的先后,揣摩选项正误。7(2分)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之为“童心之

34、作”,贾植芳说:“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你读了西游记对它如何评价呢?请在以下提示中任选一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不低于30字)提示:人物;情节;主题思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名著内容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西游记,另一方面需要对文中人物、情节及主题思想有充分的理解。然后围绕阅读的感悟展开,可以写人物形象、人物品质、得到的启示等内容,言之有理即可。【解答】答案: 人物 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家喻户晓。而四大名著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便是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所写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别是聪明伶俐

35、的孙悟空。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大徒弟。他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他本领高强,勇敢正直,是正义的化身,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所以值得大家阅读的一部好书。【点评】本题考查了结合名著人物经历谈感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要熟读名著,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鲁达及其故事的积累,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

36、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并能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8(4分)综合性学习 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2)班内布置了一个文学阅览角,想悬挂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BA宾至如归,稍安勿躁B室雅无须大,书香不在多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分析】第一小题考查拟名的能力。第二题考查根据主题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刊名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主题“走进文学部落”来拟写,还要注意体现文学韵味即可。如诗意长廊、

37、含英咀华等。(2)本题考查理解主题和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还是要结合本次活动主题“走进文学部落”来选择合适的对联。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内容,只要B项符合要求,与主题相符。答案:(1)示例:诗意长廊、含英咀华等。(2)B【点评】了解综合读写的考点及答题技巧是备考的基本策略。平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准确提炼信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一定能的。第三小题是难题,改写孔乙己的命运时,要结合原文中他悲惨而死,还要注意表达出他贪婪的一面即可。二、阅读(36分)9(4分)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对这首

38、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2)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本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

39、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解答】(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C 项中“巴山夜雨”是虚写,是想象未来和友人团聚时回忆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实托眼下的孤寂和思念情深,故C 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整首诗的意象秋天、雨夜、巴山是诗人独

40、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答案: (1)C (2)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

41、。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10(13分)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

42、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甲文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姓名),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只划两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缀行甚远紧跟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目似瞑,意暇甚神情国人道之讲述(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因往晓之C知之者不

43、如好之者D下车引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写的是两匹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文章前一部分是叙述,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B甲文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交代得很清楚,其中屠户御狼是故事的高潮部分。C乙文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D乙文会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也是其一。【分析】译文: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

44、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

45、,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分别是:其中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故停顿分别应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