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304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8.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任务:朗读课文:课前课后+早读疏通文意:文言字句理解+翻译(周一作业 文中标注)段落翻译:56段(周二作业 作业本)课后巩固:练习与思考+能力训练习题(周三作业),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字词梳理,整体把握,课文分析,问题探究,写作特点,文言知识,目录,导入新课,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

2、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注:孔伋j,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zng shn) ,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称为“亚圣”。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

3、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注: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作者介绍,孟子,孟子共7篇,记录孟子的言行,由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一书全面反映孟子的思想。他是继孔子之后一个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及二人的学说

4、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想源于孔子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百姓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他批判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的行为,否定君主极权。孟子写作风格: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论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喜好采用多种发问的方式,灵活多变。孟子文学性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以文载道,又兼具文学美感。,孟子封面,孟子书影,孟子封面,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山东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仇英(明) 孟子三迁图,康涛(清)孟母断机教子图,三字经:“昔孟母,择

5、邻处。“,孟子重孝,孟母教子守信,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关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3、邦国的主权在于民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可谓“敬天保民”4、民对不施仁政的君主是可以不服从的国君

6、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5、政事以民为归宿施仁政,省刑法,薄税敛,孟子的仁政思想6、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战争还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第二课时,孟子论辩,课文分析,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民不加多。”

7、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课文分析,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4、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5、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

8、的?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6、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应如何理解?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仅做表面文章并无用处,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7、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世界,9、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9、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养民)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教民)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 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11、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2、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把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为何不好? 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

10、归罪于武器。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整体把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统治者要为百姓安居乐业、丰

11、衣足食创造物质条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主张养民,更要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循循善诱诱导启发,争取主动,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其二,善用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 请以战喻/刺人而杀之/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使民加多”:四

12、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各种发问:提问、设问、反问,,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第三课时,(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4) 数( )罟( )不入洿( )池(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申之以孝悌( )之义,y,t,同“途”,tn,zh,c,g,w,通毋,xing,Bn,同“斑”,pio,x,字词梳理,w,t,文言知识,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13、同“途”,道路。,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 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2)动词活用作名词请以战喻 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者 (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谨慎、小心)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迁移、转移)使迁移 (5)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归咎、归罪,以为罪,(3)固定句式或或 (有的有的)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耳 (只罢了 ) 直不百步耳。是也 (这是呀) 是亦走也。是何异于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古今异义(1)河内凶(庄稼收成不

14、好,荒年/ 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 (有人,有时/ 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 (兵器/ 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 (尽/ 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 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 (种植,动词/ 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 表同意、认可),5、一词多义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 六国论,(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周敦颐 与

15、“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白居易 价值,(3)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草木皆兵 (成语)士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d)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注:“无”的意思是“无论”,无论是在高位的天子,还是在下位的诸侯,都通过致力于战功来争强斗胜,胜利的一

16、方自然是名利俱收,成王败寇.),问题探究,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

17、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3、“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孟子认为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于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

18、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选)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拓展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