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A. 杜诗水排B. 高转筒车C. 马钧翻车D. 风力水车【答案】A【解析】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B属于利用水力灌溉工具;C属于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D属于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故A正确。2.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2、黄牛过河各顾各”等。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农抑商”思想“精耕细作”特点“自给自足”形态“靠天吃饭”观念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从本质上体现的是要尽量注意季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产量,反映出“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所以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所以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麦要浇芽,菜要浇花”说明可以进行农业灌溉,与“靠天吃饭”不符,所以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
3、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或,排除。3.比较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城市商业,北宋比唐朝最明显的变化是A. 北宋城市商业更加繁华B. 北宋打破了市的地点限制C. 北宋出现了草市D. 北宋开始出现外国商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唐代长安城的相关信息可知,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城明显体现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故答案为B项。A项,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中不能看出唐朝时长安城的商业情况,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市坊反映了北宋商业繁荣景象,所以通过两图不能做出二者比较哪者商业更繁华的结论
4、,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草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排除;D项,外国商人很早就已存在,不是北宋才开始出现的,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4.水浒传中的一幕: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 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 私
5、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 两项。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5.“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社会地位提升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
6、.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朝奉”本为官名,代表的是政治称呼;“老板”代表的是经济称呼;徽商虽是商人,但不愿被称为“老板”,而是乐意以政治称呼来称谓,这充分反映了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故排除A,B项正确。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是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没有体现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排除C。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 “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一个是明清时期,一个是“分离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并且“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并且类似于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关系。根据这些提示点,判断此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故答案为B项。A项,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中后期,它只可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不
8、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在中国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民营手工业,没有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封建行会在手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排除;D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条件而不是其发展的结果,排除。7.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这主要包括壮大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传入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机器A. B. C. D. 【答案】D【解析】选项错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后来逐渐消失,因此不存在壮大的问
9、题;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选项说法正确,这是对市场的影响;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8.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观察下图,可以得到的正解结论是A. 官营手工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B.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C. 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D. 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所占世界工业的相对份额从1860年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所以材料中的现象与1840年后列强侵略中国有关。故答案为D项。A项,明朝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
10、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图片数据显示,在1830年以前中国并未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开放通商口岸是在1840年后,此后中国经济明显落后于世界,排除。【点睛】需要掌握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解答即可。9.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示意图,第一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第二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
11、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两次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答案为B。第一次低谷出现时中国没有出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排除A;从两次低谷出现的时间看,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C;中国官僚资本的出现是1927年后,从时间上看不符合,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10.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巾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
12、要原因是A.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 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 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诸企业之失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资本和技术的支持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同时,应该认识到: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仅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表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1.一
13、二八事变爆发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捐款,支持十九路军;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爱国商人自发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等。这些史实说明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B. 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C. 飞机制造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D.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民族资产阶级各地工商界人士爱国商人”等关键信息可知,在抗日战争中,民族资本主义对战争的贡献,由此可知,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所以答案选D。A说法有误,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第一个高潮在19世纪末;B、C材料
14、没有涉及,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期间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易错警示】在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质,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这是因为其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在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具有双重性。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因此他并不是革命的对象,而是联合的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才是革命的对象。12.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
15、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A. 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B. 改革开放在上海C. 上海,红色的摇篮D. 上海工业化一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还是洋务派企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上海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共的前两次全国代表大会;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综合上述可知,上海由近代城市的产生发展到当今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的缩影。故答案为A项。B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后,(1)(2)(3)都不能反映改革开放的内容,排除;C项,中
16、共的代表大会能够说明上海是中国红色的摇篮,只有(3)能反映这一点,排除;D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对外开放的产物,(3)不属于工业化的内容,排除。13.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1912年以后,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法令形式要求剪辫,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故C项正确;辫子只是社会上是否进行革命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服饰演变,不是思想变化,故B项错误;此时封建陋习
17、并没有失去存在的土壤,故D项错误。14.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A. 传统礼俗消失B. 科学知识普及C. 平等观念传播D. 妇女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之前,“太太”是对官员妻子的称谓,民国时期,普通百姓和上流社会都这么称谓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意识的传播,C项正确。A项“消失”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的变化指“太太”从官员妻子的专称到平民百姓也可以对妻子的称谓,这与妇女地位提高无关
18、,D项排除。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称呼的变化15.1840年前,中文报刊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而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报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该变化反了A. 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B. 阅读报刊已成为华人生活习惯C. 报刊发展在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D. 鸦片战争前华人已有近代报刊【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根据中文报刊所载内容看出报刊发展在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故C正确;材料“1840年前,中文报刊所载
19、”,不能说明“华人已有近代报刊”,排除D。1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年份人力车马车轿车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中交通工具的变化由人力车、马车到轿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进而再到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可知,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了,所以符合题意;由表格中“摩托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马车”等旧式交通工具可知,交通
20、工具日益近代化,所以符合题意;由表格中“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数量的增加可知符合题意;而表格中并未反映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情况,所以不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排除。1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的是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网吧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坐地铁
21、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婚俗开始仿效西方;天津条约其中一条主要内容为: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传教会建有教堂,而且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建筑也受到西方的影响,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943年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的现象是符合史实的。故答案为A项。B项,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43年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网吧的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
22、中国,中国大陆首条地铁系统是北京地铁,建于1965年,竣工于1969年,试运营于1971年1月。1943年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的现象符合史实,但是,有的坐地铁的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申报创办于1872年,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943年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的现象符合史实,但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的现象不符合史实,排除。18.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
23、必要。这表明当时()A. 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B. 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C. “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D. 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答案】D【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女孩子化妆、穿裙子、烫发均被认为追求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不健康。故答案为D项。这种现象不是受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物质非常短缺”与“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19.“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
24、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1949年开始的,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
25、关系不大,故排除C。20.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是人均产量(1950年)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kg538.3kg4kg发电量2.76kwh2949kwh10.9kwhA. 实施一五计划B. 进行三大改造C. 开展公社化运动D. 实行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分析材料表格中“1950年”我国“钢产量”“发电量”数据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这就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的“钢产量”“发电量”都属于工业领域,但是三大改造不只包括工业领域,还包括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改造,排除;C项
2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改革开放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2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A. 政权巩固B. 曲折探索C. 改革创新D. 盛世华章【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召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可知这些事件都发生在1956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所以探讨的最合适的主题是曲折探索,B正确。A主题应该属于建国初期,排除。CD主题属于改
27、革开放后的内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排除;C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故排除;D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口号,故排除。2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
28、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华而诚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4.据下图推断该城市是A. 广州B. 厦门C. 福州D. 上海【答案】B
29、【解析】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城市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二者交集是厦门,故B项正确;A、C和D都不是经济特区,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
30、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政策因素。(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
31、程的修建和水利(灌溉)工具的改进。(2)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阻碍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3)意义:推动明清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牛耕图”、“曲辕犁”、“农书”得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根据材料中“都江堰”、“筒车”得出: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计一铁厂之费,不止
32、万金”得出: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实行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中“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得出:生产分工细密。第二小问“政策因素”,结合所学主要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作答即可。(3)依据材料中“通过产品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如下:推动明清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身依附关
33、系减弱;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
34、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中国近代经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
35、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3)据材料三,概括1911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特点:资金少;规模小(从小作坊发展而来);使用机器生产;技术薄弱;受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2)创新: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创办职业教育机构。因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3)特点:发展迅速;迅速走向萧条。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
36、;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4)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国家独立是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解析】(1)根据“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可以概括出来民族工业的资金少,规模小;根据“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可以概括出来,民族工业技术薄弱;根据“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可以概括出来,受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2)第一问,表现据材料“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
37、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加以回答即可。(3)第一问,据材料“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加以回答。(4)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因此,要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必须赢得民族的独立。点睛: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8、演变的历程及原因、特点、影响等梳理清楚。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材料二 请回答:(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与近代有什么相似之处?(3)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答案】(1)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
39、瓦解。(2)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似之处:先开放东南沿海,继续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3)近代的开放是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侵略下被迫开放的,损害了国家主权;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答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150年前,由此可知识材料一述说的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略的影响。第(2)问,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第一小问回答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二小问回答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之一:先开放东南沿海,继续开放整个沿
40、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第(3)问,比较近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近代对外开放是被迫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是在主权对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往来等。考点:综合考查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点。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第(1)问,主要考查的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结合背景分析与理解即可。第(2)问,考查了当代对外开放格局,属于识记层次,而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比较分析近现代对外开放的相同点。第(3)问,比较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不同点,解答关键是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与基础不同的理解。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整
42、理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发展。(2)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
43、】(1)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新发展: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中“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第二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中“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
44、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得出: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第一小问“变化”,从图中可知,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第二小问“目标”,根据图片中“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根据材料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得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根据材料中“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得出:突破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点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