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47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112课 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历史学家李零在其著作我们的中国里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观点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认为分封制A. 是中央集权的雏形B. 能促成共同的文化心理C. 易造成地方的割据D.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以“以西周为

2、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之一是文化统一,故选择B选项;分封制下很难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分封制的文化统一,与造成地方割据无关,故排除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是否流动,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对选项进行排除就可以选出答案。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 维护皇权尊严B. 弘扬三纲五常C. 废除宗法制度D. 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

3、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3.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

4、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A. 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B. 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C.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D. 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答案】C【解析】【详解】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先秦政治的延续,故排除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根据材料“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可见,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C。D项只反映了宰相一方面的职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排除D。【点睛】做历史选择题要根据材料内容,做到论从史出。四个选项也要注意除了与材料

5、无关,或者本身表述错误之外,还有要比较哪个是最佳答案。4.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A. 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B. 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C. 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D. 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答案】A【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其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与完善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秦朝已经推行郡县制,故D错误。故选A。5.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

6、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辅助机构,在设立内阁的同时,重用司礼监宦官,显然皇帝的目的是分散内阁的权力,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的设立表明皇权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枢机构,内阁并不能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附属机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显然内阁首辅的权力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6.公元前560年,雅典开始举办城市酒神节,戏剧表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由公民大会选

7、出的执政官指定富有的雅典公民担任赞助者。在戏剧公演前,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当时古代雅典的戏剧表演活动A. 推动了财产等级制度确立B.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 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D. 反映出旧贵族特权被基本铲除【答案】C【解析】材料中酒神节“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这有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故选C;A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B;公元前506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旧贵族的特权基本被铲除,排除D。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

8、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这说明罗马法律注重A. 主权在民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天赋人权D. 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项是启蒙思想,排除;材料“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说明B项错误;材料“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 体现了对私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权益纠纷的调节,故D

9、项正确。点睛:材料“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8.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

10、的能力。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故选B。9.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由此可见A. 英国君主

11、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B.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C. 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利的核心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1969年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男女公民,都可以参加下议院的选举”中可知可以参政议政的人数范围在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主范围的扩大。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0.“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

12、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 1688年的“光荣革命”B. 两党制度的形成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 责任制内阁形成【答案】A【解析】由材料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是由于“温和渐进”,结合所学来看,英国光荣革命本来是该采用暴力的,但是最终却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故选A;BCD都属于革命之后的改革,本该就是渐进性的,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13、,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1.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茛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同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条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人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 可制约首相B. 拥外交大权C. “统而不治”D. 主张和平外交【答案】C【解析】材料中女王的提议英国政府未予采纳,说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2.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

14、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下表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A. 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B. 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C. 严重侵犯了总统的行政权D. 严重破坏了三权分立的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负责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而总统对于国会立法具有否决权,但是国会有权对于总统的否决权有再次否决权力。根据材料“美国国会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可知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规定职权,故A选项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并没有

15、高于行政权,故排除B选项;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国会并没有侵犯总统的行政权,故C选项错误;美国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所规定的原则,没有破坏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选项。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这一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A. 把行政大权赋予内阁B. 国家权力转移到共和派C. 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D. 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答案】D【解析】法国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但其命令“须给部长副署长方能有效”,说明其权力受限,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这一规定,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14.历

16、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A. 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B. 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C. 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D. 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所以俾斯麦与皇帝发生分歧的时候被迫辞职,故A选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决议可以不经过联邦议会的通过,故B选项

17、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宰相的任职期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德国的共和力量薄弱,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做题时要分清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15.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道光帝视之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由“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说明当时清政府第一次修订条约,不懂有修约之说,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个条约都不

18、是第一个条约。16.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B【解析】向侵华各国赔款,是对中国经济的勒索,其他条约许多有赔款,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A选项错误;划定“使馆界”,“使馆界”称为“国中之国”,同时也是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C选项错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不但放弃领导中国人民反帝,而且帮助帝国主义禁止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最能体现材料

19、中的结论,故B选项正确;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利于帝国主义控制京津地区,不能体现题干结论,故D选项错误。17.对于被追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反映了A.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成为傀儡政权D. 兴办洋务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并不准备遵守条约,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集团决定要严格遵守条约,说明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天朝观念并没有被完

20、全放弃,故B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并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中国成为傀儡政权,C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故排除D选项。18.资政新篇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A.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B.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C. 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在以往农民运动中是没有的,这体现出了近代化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无法给太平

21、天国带来了新生机,排除B。资政新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无法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排除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没有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排除D。19.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扛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 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 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 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 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

22、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侵华的目的20.近代以来,一方面,要救亡图存,首先要反对西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要使中国富强,实现现代化,又要向西方学习,进行思想启蒙,这“一反一学”,使近代中国人面临着二律背反的两难选择。这一现象A. 导致中国民族解放异常艰难B. 说明中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C. 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D. 表明中国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西方资本

23、主义国家的无情压榨,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成为半殖民化,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才能够使中国进入近代化,摆脱封建化,故材料中“既反对西方侵略又向西方学习”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C选项正确;近代中国人面临着二律背反的两难选择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有利于中国的民族解放,故排除A选项;启蒙是发生在欧洲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危机异常严重,故排除D选项。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

24、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据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并概述分封制实行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为管理辽阔版图而实行的地方制度。举一例说明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3)综合材料

25、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答案】(1)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或先代帝王的后代)。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西周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推动了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2)地方制度:行省制度。举例: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藏族地区事务。(其他如设置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等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3)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解析】【详解】(1)对象:根据图一的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为同姓王族和有功之臣。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西周的统治区

26、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推动了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2)地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地方制度为行省制度。元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如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藏族地区事务、设置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等。(3)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会逐渐加强,故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多数城市已经成为贵族共和国,然而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激起平民反抗,不久而衰。自希腊人发展于海上、建设新殖民地、商业发达以后,新富人崛起,他们不满贵族专权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推翻

27、这些旧氏族而成为掌握大权的新人物。以此兴起的富人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被称为“少数政治”。摘编自【英】韦尔斯著、梁思成译世界史纲材料二 虽然亚里士多德说忒修斯倾向于民治政府,但正式开启民主之路的还是梭伦。公元前594年梭伦的改革,首先是要解决最迫切的贫富差距,尤其是负债的平民变成奴隶的问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梭伦首先颁布了“解负令”,废黜一切债务,解放一切因为债务而成为奴隶的人们,且规定以后不允许再因为经济债务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但梭伦做的比这还多,他考虑到长远的政治架构,并重新按照财富的等级规定了政治上的权力:所有公民包括最低日佣等级都获得了选举权,但只有比较富裕的三个等级五百斗级、

28、骑士级和双牛级,有担任官职的被选举权,最高的官职只能从最高的等级中选举。梭伦还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设立了民众法庭,认为行政官员判决不公的人有权向民众法庭上诉,每个公民也可以就公共事务向民众法庭提出控告。这些都是未来民主得以发展的基础要素。摘编自何怀宏在卓越中演进民主对古代雅典民主的一种价值论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1)变化:由贵族专制走向奴隶主民主政治。原因:贵族专制遭到平民不满与反抗;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增强。(2)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

29、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意义: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雅典政治的范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由贵族专制变为奴隶主民主政治。 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前提条件、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根本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重要原因、对外殖民扩张和抵御外敌入侵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现实需要。(2)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为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利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陪审法庭、颁布“解负令”。 意义:改革动摇了

30、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部分,雅典国家的公职人员均通过选举而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十个部落分别用举手选举的办法各选一名将军组成,每年改选一次,连选连任;执政官由各部落先提出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中抽选出九名执政官,任期一年;一般的行政官、议事会成员,公众法庭官都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凡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议事会议员和法庭审判官,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国家的一切内政外交大计皆由公民大会讨论表决,诸如战争与和

31、平、制度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公职人员等等。摘编自李琼、段海霞浅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州政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下地方从属中央的关系。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摘编自白幼蒂、张文燕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宪法确立了哪些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对近代法国、德国

32、的民主实践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特点: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实行轮番而治;实行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影响: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实行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的才能和品德,为雅典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埋下了隐患。(2)制度:实行联邦制;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影响:1781年德国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1875年初,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公职人员均通过选举而产生”得出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根据“公众法庭官

33、都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得出实行轮番而治;根据“分别用举手选举的办法各选一名将军”得出实行直接民主;根据所学得出法律至上。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积极影响,可从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分析回答;消极影响可从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的才能和品德,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等角度回答。(2)制度:根据“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得出实行联邦制;根据“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得出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影响:结合所学,1781年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34、,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875年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

35、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1)材料

36、一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答案】(1)观点: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2分)同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导致一人独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2分)不同意: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2分)(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表现: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3分)(3)对中国而言:清廷战

37、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分)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4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赔款如果日本用来发展经济的话对日本来说是有利的,但日本却用于发动战争,而最后输得更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失败与民族危机加深说明中国更不是赢家,所以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归纳整理出正确的的答案。(2)本题考查是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

38、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同时结合材料“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可以得出,日本也并非真正的赢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的史实;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