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40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出现的现象,C项正确。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负责政策的草拟、审核和负责执行,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清朝建立了军机处,军机

2、大臣上传下达,跪奏笔录,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2.“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一位政治家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A. 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C. 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D. 雅典民主是真正的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把他当作废人”可知,该政治家强调雅典公民关心政治的必要,鼓励公民积极参政,A项正确。雅典民主制建立在奴隶制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不会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故BC错误。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不是真正

3、的民主,D项错误。3.某抄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A. 反应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B. 反应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C. 反映了维新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 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义和团愚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表明,故选D项。A项错误,林则徐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B项错误,体现不出材料中的迷信色彩;C项错误,维新变法并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考点:近代中国维护

4、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4.有学者指出,两千年前的罗马也是天下国家的观念,也是兼容、宽大而非民族国家的时代。当时的罗马维系“天下国家”的工具是A. 民主政治B. 公民大会C. 罗马法D. 贵族共和制【答案】C【解析】两千多年前即公元l世纪后期,罗马发展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军队所到之处,以罗马法代替当地的习俗法规,罗马法成为维系庞大帝国统治、规范各地统治秩序的工具。A、B两项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贵族共和制只存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5.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高三(25)班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了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

5、将无法成功的是A. 浅谈周武王与分封制B. 浅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拓者一赢政C. 谈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的历史影响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在清代不可能存在丞相与军机处大臣并存的局面,故选D。其它三项均符合历史事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6.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B.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 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A【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A项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历史地位应是A. 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B.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C. 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 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梭伦改革前,雅典就有公民大会,由此可排除A项;在

7、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继续向前发展,并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达到了顶峰,也可排除C、D两项。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8.李大钊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日)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李大钊认为义和团A. 具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B. 是真正的农民运功C. 思想保守无益于反侵略D. 思想落后不宜吸取【答案】D【解析】材料“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反映了李大

8、钊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批判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义和团具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义和团的农民运动的性质,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思想保守与反侵略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B. 隋唐设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二府三司制D. 清初设立军机处【答案】

9、A【解析】试题分析:平定“七国之乱”解决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A选项错误。其余三项均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表现。10.观察并分析下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A. 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B.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D.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数据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

10、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CD项说法错误,广大人民支持抗战才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可以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11.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捧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A. 湘淮集团凝聚力逐渐降低B. 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C. 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D. 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试题考查晚清中国政治,材料中“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捧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

11、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的信息说明清政府通过地方大员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古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晚清政局12.“介石先生惠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此信写于A. 北伐战争时期B. 国共十年内战后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重庆谈判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是“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和“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解答本题

12、有两个信息可用,一是题目中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根据所学知识是指抗日战争,二是“民国二十七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1912+27-1=1938年,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北伐战争时期是在1926年至1927年,A项错误;国共十年内战后期是1937年,B项错误;重庆谈判后是在1945年后,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3.下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A. 宗法制B. 分封制C. 君主专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孔子世家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与血缘有关,这

13、体现了宗法制度。所以答案选A。B出现于西周时期,CD开始出现于秦朝,BCD都与题意无关。综上,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4.“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胜利,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确立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鸦片战争未确立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的东亚国际关系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八

14、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未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15.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战争

15、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 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总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正确;习总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 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 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影响16.1831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

16、革法案在1832年终获通过。这表明英国A. 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B. 内阁并未掌握国家实权C. 国王仍然掌握国家实权D. 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可【答案】A【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是由于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在政体中的作用,材料反映了上议院增加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派,体现了政治力量的变化,A正确;英国内阁形成于18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内阁已经完全掌握国家实权,B错误;国王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候就不掌握国家实权,是虚位元首,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利扩大,而工人阶级的权力并没有得到认可,D错误。17.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

17、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 察举制度的实行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 科举制度的创立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B项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D项是明清时期的。18.中国近代史上由学生、工人、市民等城市民众第一次积极地加入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迫使中国政府在谈判桌上向列强说“不”的政治事件是A. 义和团运动B. 五四运动C. 国民革命运动D. 人民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巴黎和会把中

18、国山东割让给日本,引起国内五四运动,迫于国内压力,北洋政府没有字啊和约上签字,故B正确;A不涉及学生运动;C不涉及对列强说不;D属于国内战争。19.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A. 实行责任内阁B. 选举和议会立法C. 民众有普选权D. 抽签和轮流坐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特征是议会立法,选举代表,参与政治,故B项正确;A项符合英国的代议制,不是共性,应排除;公民拥有普选权,而不是民众有普选权,C错误; D项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不符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排除。20.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最终目的是A. 顺应经济的发展变化B. 维系和稳定罗马的统治C. 保护统

19、治者的财产D. 为近代欧美立法奠基【答案】B【解析】【详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罗马帝国时期颁布法律主要是维护罗马的统治,B正确。A不是颁布法律主要目的,排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特点,C 错误。D是罗马法对世界影响。21.我校高一某班围绕“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看法,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A. 林则徐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B. 英国向中国传播近代思想文化C. 英国要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D. 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针对的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行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20、就是利益。当时的英国处于商品输出的时期,他所需要的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2.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 御史大夫B. 刑部尚书C. 平章政事D. 太尉【答案】A【解析】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可知,这一官职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的职责与材料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故B项排除;平章政事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故C项排除;太尉负责协助皇帝

21、处理军务,故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的尚书台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 宋朝的参知政事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C项宋朝的参知政事这是掌管了部分权利;D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无关。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

22、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

23、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2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和军机处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军机处25.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

24、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B. 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C. 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D. 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没有涉及“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的论述,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关于中国革命分几步走的问题,没有涉及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故B项排除;依据“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25、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等可知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依据“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得出第二步必须与国民党斗争,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以下是英王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期间颁布的一系列特许状的节录:问题:(1)根据材料,亨利二世“特许”了哪几条权利?(2)亨利二世颁布一系列特许状说明了什么?(3)简要说明特许状对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26、哪些影响?【答案】(1)权利: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为市民的人身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规定市民享有特定的经济特权;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权。(2)说明:中世纪时城市争取自治是普遍现象;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也不得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国王颁布特许状赋予城市自治权的同时,也强调了市民对国王的忠诚与归属。(其它言之有理也可)(3)影响:特许状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领主的权力,为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商业行会组织获得的组织与经商的自由权有力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特许状明确了

27、国王与市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争取市民阶层的支持,为封建等级制向等级君主制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如有其他合理解释亦可酌情给分,但必须结合所给材料。)【解析】试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任何人在诺丁汉城住满一年零一天成为自由人”即可得出“对人身自由的保障”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市民在整个英格兰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即可得出“对人身安全的保障”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土地上都免除通行税和所有其他的关税”即可得出“免除市民各项赋税”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官不能干涉商人行会”即可得出“享有经济特权”的结论;由题目中的信息“只能有他

28、们自己的市政官来管理当地城市法庭拥有审判权”即可得出“城市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和独立的审判权”的结论。第(2)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可从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自治现象的出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可从限制封建特权、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

29、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

30、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美国的历程(3)依据材料四并结

31、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4)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通过光荣革命而建立的(权利法案)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4)

3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实施由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与理解。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变化”:政治结构与选官制度,联系这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即可。如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及政治制度。儒学社会功能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儒者博而寡要,劳

33、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儒学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及特点的认识与理解。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内容、经济发展程度并结合材料“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归纳总结。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在该宪法的指引下所确立的政体及特点分析归纳。材料五 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

34、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认识。回答民主增量时要结合建国后及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对于“认识”,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不过要注意从国情、时代特点等角度归纳总结。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据文献记载: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

35、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中ABC三幅地图反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A:分封制;图B:郡县制;图C:行省制。(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图一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材料一中图二是隋唐时

36、期的三省六部制,所以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的变化就是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本题属于一个基本的判断题。(2)A图的鲁、齐、魏、晋等诸侯可以判断是分封制度,B南郡、琅琊郡等可以判断出是秦朝的郡县制,C图的陕西行省等可以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三是对边疆的管理不断的加强,在做此类试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一规律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名师点睛】材料题是考试

37、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解答此类材料题时,第一,先粗读材料,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材料,第二,找准题眼,找材料与题干问题相关的部分,第三,联系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材中印证材料观点且符合问题的知识点,最后,总结答案。29.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

38、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

39、代封建只是郴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宫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地方制度角度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 1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