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39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晋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45分)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宗法制 B. 世袭制C. 分封制 D. 禅让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

2、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答案】D【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

3、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3.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

4、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4.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5、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 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

6、D。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丞相的官职增多是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是在加强皇帝的权力,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中央政府不存在民主政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权力不断分散是表面现象,加强皇权才是实质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对于地方的问题而是强调相权和皇权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

7、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强皇权往往要通过多设宰相、分散宰相权力而实现的。6.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

8、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7.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8.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

9、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出现分裂割据,是周衰落的重要的政治原因;“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而不是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

10、,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

11、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10.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12、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A项示意图表述的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名称和所属关系。另外还应该掌握住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责。12.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A. 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 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 考

13、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D. 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主要依据分别是: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B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3.下图是某校高一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他整理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D. 明朝的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立枢密院,分割丞相军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立三司分割丞相的财政权,图示反映的正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故C正确;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下面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4、,不符合题意,排除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的内阁制,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顾问侍从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14.“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 传达皇帝旨意B. 参与行政决策C. 总领全国政务D. 负责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A;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

15、C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15.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16.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

16、,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明清的三法司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使之互相牵制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项没有指出明清三法司制度的本质,故A排除。明清的三法司制度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明清三法司制度降低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故D项错误。点睛: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

17、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1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18、,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18.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B.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安排 D. 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19、“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可知,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朝已经出现,排除A。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排除C。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19.观察如图,下列选项的结论有误的是A. 相对阻隔的地形造就了民主政体的温床、小国寡民的城邦B. 发达而频繁的海外贸易为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C. 积极主动的对外交流有利于古希腊人借鉴外邦的民主经验D. 土地贫瘠,粮食难以自给,迫使勇于创新的民族性格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和相

20、对阻隔的地形,使希腊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因为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达,为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雅典的民主是古希腊人独创,并没有向别人学习,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因为希腊三面环海、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粮食难以自给,迫使希腊人不断创新和开拓进取,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结论有误”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的关键分两步:一是正确解读古希腊的自然环境与希腊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二是紧扣设问,运用希腊城邦政治的相关史实,逐一

21、分析即可知道答案。20.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 平等自由理念 B. 崇尚理性之美C. 开放包容精神 D. 注重功利实用【答案】B【解析】由材料“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说明对理性的崇尚,体现了古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平等自由理念和开放包容精神,排除AC;材料体现不出功利实用的信息,排除D。21.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

22、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A.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B. 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C. 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D.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古希腊是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造成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疆域辽阔”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22.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雅典的下列制度或机构中最能体现直接

23、民主的是A. 财产等级制 B. 公民大会 C. 四百人会议 D. 五百人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是要抓住“最直接民主”这一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每个成年男性公民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其余机构不是全体公民都同时参政,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雅典的民主制点评:雅典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1)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2)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3)法律至上。雅典民主运作是建

24、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3.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A. 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B.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C. 反对神学对人理性的严重束缚D. 主张社会精英统治雅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和城邦的关系,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故选B;A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神学对人理性的严重束缚”,排除

25、C;材料无法体现“精英统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24.平民权力过于膨胀,是导致雅典衰落的原因之一。一味强调人民权利忽视对民主的教育使得这种建立在人民名义上的民主政治远离了政治正义。当今世界许多地方正在重演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故事。”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 批评指出了古希腊雅典间接民主的弊端B. 现代国家不应发展古希腊式的直接民主C. 民主政治与“强调人民权利”二者不可兼得D. 民主知识的传授,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忽视对民主的教育使得这种建立在人民名义上的民主政

26、治远离了政治正义”可见作者是强调行驶民主权利要有相应的民主意识和素质,因此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25.伯里克利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公民大会上公民都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B. 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C. 各级官职由所有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方式产生D.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答案】D【解析】由材料“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6.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

27、规定陪审员每人每日给薪两个奥波尔(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执政官为四个奥波尔,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为五个奥波尔。这反映出在当时雅典A. 公职人员较为贫穷B. 政府重视公民参政C. 政治采用制衡机制D. 公民具有等級差别【答案】B【解析】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27.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原告人可以拘捕债务人债务人在拘禁期中,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麦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些。”对此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 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B. 有效解决了公民间的矛盾C.

28、 充分维护了贵族的权益D. 体现出鲜明的自然法精神【答案】A【解析】“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麦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些。”体现出罗马法照顾平民的思想,A正确;公民的矛盾难以解决,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贵族利益的维护,C错误;自然法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错误。28.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C.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

29、.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基础,A正确;依据材料罗马后期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有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凝聚力,B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希腊与罗马公民权更加广泛的信息,排除C;依据所学知识,D项中所述实现了罗马疆域内的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故排除。29.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解决麻烦,罗马必须将现有法律进一步完善,而后出台了

30、A. 十二铜表法B. 习惯法C. 万民法D. 公民法【答案】C【解析】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30.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

31、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 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B.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 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 包罗之广、涵盖之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所以选A;B没体现理想主义;C没提到证据;D没涉及特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内容思想31.1661至1722年,中国清朝康熙帝在位;1689至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在位。

3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到议会的限制B. 前者设立了军机处,后者建立责任内阁制C. 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制D. 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处于“统而不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中国清朝康熙帝实行封建君主专制,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威廉三世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不符合康熙帝,A错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康熙帝,B错误;康熙皇帝时由内阁、南书房等辅助处理政务的机构,D项中“直接处理”表述不恰当,排除。32.“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

33、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33.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192

34、8年,英国才实现普选权。由此可见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B.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C. 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1969年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男女公民,都可以参加下议院的选举”中可知可以参政议政的人数范围在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主范围的扩大。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4.美国前总统布什说:“人类的政治文明,就是要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

35、子里的梦想。”在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过程中,没有被“真正关在笼子里”的是A. 英国国王B. 美国总统C. 法国总统D. 德意志帝国皇帝【答案】D【解析】【详解】没有被真正“关在笼子里”的含义是指统治者的权力没有受到限制。德意志帝国虽然确立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没有受到限制,故D项正确;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故A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限制,故B项错误;法国实行共和制,总统的权力受到参众两院的限制,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过程中,没有被真正关在笼子里”,联系所学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5.18

36、81年年初,英国内阁大臣们对维多利亚女王说:“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由此可见女王已经A. 毫无作用B. 掌控议会C. 统而不治D. 腐败无能【答案】C【解析】【详解】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君主是国家的元首,不能说毫无作用,A项表述错误;“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表明这个君主没有实权,B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6.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迪金森起草的条例,第一次将这个国家正式命名为“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37、了中央行政机构即各州代表组成的“诸州委员会”。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A. 实行松散的邦联制B. 各州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C. 实行三权分立体制D. 为美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美国独立后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故A正确;邦联制下,邦联处于无权的地位,各州拥有独立主权,中央不能有效制约各州,B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邦联制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D错误。37.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

38、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A. 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B. 导致总统滥用职权C.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D. 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答案】C【解析】【详解】总统掌行政权,“口袋否决”是钻制度的空子,并非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故A项错误;材料通过口袋否决表达对法案的态度,客观造成法案无法通过,并非制度赋予总统的权力,故B项错误;口袋法案体现了美国总统对国会的制衡的异化,违背了民主的原则,C项正确;国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故D项错误。3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

39、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不包括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B. 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C. 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D. 白人、黑人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所学,D项说法错误,1787年宪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39.“(美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司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美国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 强化中央权力B

40、. 打击外来侵略C. 镇压人民起义D. 进行军事动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邦联时期”“年轻的共和国”可知,美国建立初期实行邦联制,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动荡,外部面临欧洲国家威胁,因此,美国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正确;BC材料中所述及,并不是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排除;“邦联时期”“年轻的共和国”表明美国已经独立,“进行军事动员”与史实不符,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在邦联时期”“年轻的共和国”,联系所学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分析解答。40.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 美国总统是国

41、家元首C. 英国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D. 英国首相和议会对内阁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由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B正确;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A错误;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错误;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D错误。4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D. 君主派的实

42、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42.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B. 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C. 法兰两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D.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

43、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1875年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美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7751783年,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项目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世袭议会选举国家元首的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有政府内阁首脑首相总理政府内阁产生方式皇帝任命议会产生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皇帝议会议会的权力行使立法权虽受总统的制约

44、,但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行使立法权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43.某高中历史老师在课件里展示出下面的宪法条文,该条文最有可能出自A. 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条文的有关内容。1875年制订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行政权为: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C正确。故本题选C。44.比较下面德美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B. 两

45、国代议机关的权力相同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则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图片显示的是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幅图中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相互关系彰显了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但第一幅图中皇帝和宰相、议会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国代议机关都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第二幅图中,总统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受到了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没有理解德国和美国代议机关的内涵。两国的代议机关虽然名字不同,但是都具有立法的职能。45.

46、阅读下表,下列各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国家标志性事件政体英国权利法案的通过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民主共和制德国1871年宪法的通过君主立宪制法国1875年宪法的通过民主共和制A. 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B. 英、德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C. 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代议制D. 德、法两国分别全盘接受了英、美两国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C正确;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都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不能说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排除A;B表格信息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全盘接受”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