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0765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历史(A卷)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新教材高一期中精编仿真金卷历 史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2、要求的。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会种植庄稼 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B.C. D.【解析】选B。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这种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选B。【答案】B2.“史实”是被考古史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下列属于“史实”的是A.盘古开天B.后羿射日C.大禹治水D.商王迁都【解析】选D。根据

3、所学知识,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属于历史传说,没有被考古资料证实,故不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后迁都到殷,河南安阳的殷墟能够证明这一点。故商王迁都属于史实,故D符合题意。【答案】D3.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解析】选B。“全体国人”“个体耕作”“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表述都不准确,排除A、C、D,故选B。【答案】B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4、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解析】选D。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故A错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故B错误;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故C错误;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答案】D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D。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材料“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

5、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不符,故A错误;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材料说的信息是要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相符,故D正确。【答案】D6.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釱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A.使盐税成为国家最主要收入B.不利于提高食盐产品质量C.有利于实现国家利润最大

6、化D.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盐税的内容,故A错误;材料叙述了食盐的生产与销售管理,故B错误;根据材料“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产品由官府收购”,政府最大限度节省了煮盐的开支,增加了销售的收入,故C正确;材料主要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加以论述,故D错误。【答案】C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解析】选D。观察图片,可知为三国魏蜀吴地理形势图。据题意要求选出三国正确的地理方位图。根据所学知识D的地理方位正确,故选D。【答案】D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

7、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错误。【答案】C9.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都结束了分裂的局

8、面,完成了统一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 B.C. D.【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符合题意。由此可知选A。【答案】A10.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

9、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见,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B、C内容与材料无关,故选D。【答案】D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A。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征税逐渐由征人头税到征财产税,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0、,故A正确;征税标准的变化减少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不能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与材料中的制度改革无关,故C错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答案】A1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材料中隋炀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因此没有违背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隋朝灭亡的原因,而非隋朝的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故B

11、错误;材料指出隋炀帝“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急于求成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制度腐败无关,故C错误;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故D正确。【答案】D1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三司,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

12、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C与题意相符。【答案】C14.在元朝划分的四等人中,汉人属于A.第一等人 B.第二等人C.第三等人 D.第四等人【解析】选C。第一等人是蒙古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第三等人是汉人,第四等人是南人,C正确。【答案】C15.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D。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答案】D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

13、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解析】选C。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B、D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剧增,出现了最早的纸币,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答案】C17.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

14、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 D.司南【解析】选C。注意题干限定的是“北宋”的发明。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东汉时得到改进;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故C符合题意。【答案】C18.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等级观念的影响、征收赋税

15、的需要、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是主要原因,故B符合题意。【答案】B19.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答案】B20.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解析】选B。A与戚继光和郑成功无关,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

16、明朝已经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故选B。【答案】B21.“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B不符合题意;康熙亲征噶尔丹,最后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符合题干的“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符合题意;

17、康熙帝组织的雅克萨之战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22.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解析】选C。根据题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相符,故C正确。【答案】C23.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

18、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D。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D。【答案】D24.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解析】选A。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当时文人与市民的关系

19、日益密切,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所以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故A正确。【答案】A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

20、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10分)(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2分)【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题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题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时间:清朝雍正

21、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6根据以下一组“本”“末”的言论 回答问题。(18分)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北宋)欧阳修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来,商人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1)简述“农本”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合理性。(6分)(2)以通商为核心形式的“丝绸之路”为何能在将视农业

22、为“天下之本”、视商业为末业的时代?(4分) (3)欧阳修“本末相表里”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4分)(4)明末清初“工商皆本”观点有什么进步性?(4分)【答案】(1)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是维系生存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就是分散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对巩固统治有利。(2)“丝绸之路”并非因经济(通商)目的而开通,它因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开通,促进商品交换是其经济领域的附产品。(3)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和商业的繁荣。(4)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市民意识觉醒的现状,对反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解析】(1)中国古代提倡农本思想,可以从生产力水平低下、维系

23、生活角度,自然经济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2)丝绸之路在农业为本社会可以从其开通的背景和原因角度作答。 (3)欧阳修是北宋时期人,可以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角度思考。 (4)“工商皆本”进步性可以从,思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反专制民主思想产生的角度作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

24、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

25、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

26、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6分)(3)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6分)【解析】(1)据材料一“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得出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据材料一“新兴

27、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得出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据材料一“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得出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教化百姓;据材料一“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得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文化普及还与唐代的考试制度相关,得出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 (2)据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

28、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得出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化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二“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得出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据材料二“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得出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并结合所学得出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从约束个人、注重民族气节、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教化百姓;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 (2)影响: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人物:朱熹、程颢、程颐。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