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0751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A卷)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精编金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物 理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

2、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我国第四颗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于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成功发射。与“嫦娥三号”在月球西经19.51度、北纬44.12度的虹湾以东区域着陆不同,“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嫦娥四号”绕月球做椭圆运动,是以地球为参考系来描述的B在观测“嫦娥四号”绕月球运行周期时不可将其看成质点C2018年12月8日是时间,2时23分是时刻D西经19.51度、北纬44.12度表示位置【答案】D【解析】“嫦娥四号”绕月球做椭圆运动是以月球中心为参考系来描述

3、的,故A错;观测其绕月球飞行周期可将其看成质点,故B错;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整体表示时刻,故C错;西经19.51度、北纬44.12度表示位置,故D对。2以下各种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可能存在的是( )A速度向东,正在增大;加速度向东,正在增大B速度向东,正在增大;加速度向西,正在减小C速度向东,正在增大;加速度向西,正在增大D速度向东,正在减小;加速度向东,正在减小【答案】A【解析】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速度向东正在增大,说明加速度向东,对加速度的大小没要求,所以A对,B、C错;速度向东正在减小,说明加速度向西,对加速度的大小同样没要求,所

4、以D错。3如图所示,人驾驶电动平衡车前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平衡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是运动的B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车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车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答案】D【解析】以平衡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相对车的位置没有变化,车上的人是静止的,故A错误;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都作用在人上,而且是平衡的,所以这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车的压力是同一个力,故C错误;车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人上,人对车的压力作用在车上,所以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4如图所示,某同学站在一弹性木板的中央,当静止时木板被压弯,则下列说法中正

5、确的是( )A木板受到人的压力是因为木板的形变产生的B木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木板的压力大小相等C人对木板的压力与人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如果某时刻该同学突然下蹲,在下蹲开始阶段木板的弯曲程度将增大【答案】B【解析】木板受到向下的压力,是因为人发生了形变,产生对木板的作用力,故A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木板的压力大小相等,故B正确;人对木板的压力与人的重力不是作用于同一物体,它们不可能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突然下蹲瞬间人向下加速,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人处于失重状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板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弯曲程度开始阶段将减小,故D错误。5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

6、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4 m/s和4 m/s2 B4 m/s和4 m/s2 C4 m/s和2 m/s2 D4 m/s和2 m/s2【答案】A【解析】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解得质点的初速度为:,加速度为:,故A正确,BCD错误。6如图所示,一小滑块从斜面顶端A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底端C,已知3AB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B滑块到达B、C 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C滑块通过AB、B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1D滑块通过 AB、B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1)【答案】C【解析】根据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v2=2ax得,v=,由题知3AB=BC,滑块到达B、C两点所经过的位移比为14,则通过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2,故A、B错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由题知3AB=BC,则滑块通过AB、BC 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1,故C正确,D错误。7重50 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同时物体还受到一个大小为10 N、方向水平向左的水平拉力F作用,如图所示,则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10 N,水平向左 B20 N,水平向左C10 N,水平向右 D20 N,水平向右【答案】

8、A【解析】物体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水平面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NG50N,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fN0.250N10N,故选A。8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时间(xt)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已知b车的加速度恒定且等于1 m/s2,t3 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则()Aa车做匀速运动且其速度为 m/sBb车的初速度为0Ct0时a车和b车的距离为4.5 mDt3 s时a车和b车相遇,但此时速度不等【答案】C【解析】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由图可知,a车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故A错误;时,b车的速度为:,设b车的初速度为,对b车

9、,由,解得:,故B错误;时,a车的位移为: ,b车的位移为: ,时,a车和b车到达同一位置,所以时两车相距,故C正确;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位置坐标相同,两车相遇,斜率相等,此时两车的速度相等,故D错误。9如图所示,A、B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物体B的受力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B物体可能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也可能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B物体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CB物体必定受地面的静摩擦力作用DB物体必受地面的支持力作用【答案】BCD【解析】对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于绳子对B物体有拉力,B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地面对B物体有摩擦力,B物体受摩擦力的条件是地面和物体间有弹力,即地

10、面对B物体有支持力,B物体还受重力作用,所以B物体一定受四个力作用。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斜面体A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轻绳拴住质量为m的小球B置于斜面上,轻绳与斜面平行且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面上,不计小球与斜面间的摩擦,斜面体与墙不接触,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则()A水平面对斜面体没有摩擦力作用B水平面对斜面体有向右的摩擦力作用C斜面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Mm)gD斜面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小于(Mm)g【答案】BD【解析】以斜面体和小球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水平方向:f=Tcos,方向水平向右,竖直方向:N=(m+M)g-Tsin,可见N(M+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斜面体对水平面的压力N=N

11、(M+m)g,故BD正确,AC错误。11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则( )A第3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s2C前3 s内的位移是6 m D3 s末的速度是4 m/s【答案】AB【解析】第内的平均速度是,则A正确;设加速度为a,则,可得,则B正确;前内的位移为,则C错误;末的速度为,则D错误。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xt和乙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甲、乙均在3 s末回到出发点,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均为4 mC02 s内与4 s6 s内,甲的速度等大

12、同向,乙的加速度等大同向D6 s内甲的路程为16 m,乙的路程为12 m【答案】CD【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图甲为图像,其斜率代表物体的速度,可知其速度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则甲做的不是一种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为图像,其斜率代表加速度,可知其加度速度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乙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根据图象可知,3s末甲回到出发点,乙此时的正向位移最大,此时距出发点最远,根据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可知最大距离为:,故B错误;根据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知内与内,甲的速度等大同向;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知内与内,乙的加速度等大同向,故C正确;内甲的路程为,乙的路程为,故D正确。二、

13、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4分)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时,图中是某次实验的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的点,从0点开始,图中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x12.0 cm、x25.0 cm、x39.0 cm,则图中0和1两计数点之间时间间隔为_s,物体通过1计数点的速度v1_m/s,运动的加速度a_m/s2。(加速度a的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0.1 0.25 1.0 【解析】每5个连续点取1个计

14、数点,所以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T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根据推论公式xaT2得。14(6分)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1)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分别是:A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与方木板平面平行)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B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相同,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记下细绳的

15、方向。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错误或疏漏:A中是 ;B中是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若用F表示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用F表示F1和F2的等效力,则可以判断_(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是符合事实的。【答案】(1)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未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 (2)甲【解析】(1)实验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作出合力和理论值和实际值,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所以,实验时,除记录弹簧秤的示数外,还要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以便确定两个拉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作出拉力的图示。步骤A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步骤B中未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

16、拉到位置O。(2)由于误差的存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可以与橡皮条拉力的方向有偏差,但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结点的拉力即F与橡皮条拉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F1和F2的合力理论值一定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故甲符合实验事实。15(7分)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现用一水平力向左推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求弹簧弹力的大小及两木块之间的距离。【解析】设两物块一起运动时距离为d,对木块1:即弹簧弹力大小为m1g故两木块间的距离dlm1g/k16(9分)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上以

17、3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 m处所经历的时间可以是多少?(空气阻力不计,g取10 m/s2)【解析】取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当石块运动到抛出点上方离抛出点15m时,位移为x15m由xv0tgt2代入得1530t10t2解得t1当石块运动到抛出点下方离抛出点15m时,位移为x15m由xv0tgt2代入得1530t10t2解得t3(s,t4s(舍去)。17(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B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37,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取g10 N/k

18、g,sin 370.6,cos 370.8,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2)乙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3)若物体乙的质量m24 kg,物体乙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多少?【解析】(1)对结点O,作出受力图如图:由平衡条件有:解得:,。(2)对于乙物体:摩擦力大小,方向水平向左。(3)当乙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联立解得:kg。18(14分)据统计我国每年高速路上20%的事故都是因为疲劳驾驶,尤其是重型卡车,驾驶员疲劳驾驶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如图为国内某汽车品牌率先推出

19、AEBS的系统,通过雷达和摄像头判断车距,当车距小于安全距离自动启动制动系统,并通过车内警报提醒驾驶员保持清醒。某次实验室测试中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前进,通过传感器和激光雷达检测到正前方22 m处有静止障碍物,系统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使之做加速度大小为1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驾驶员2 s之后清醒,马上采取紧急制动,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终该汽车恰好没有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求:(1)驾驶员采取紧急制动之前,汽车行进距离的大小;(2)驾驶员采取紧急制动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3)汽车在上述22 m的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解析】(1)根据公式可知,汽车行驶的距离(2)汽车采取紧急制动后运动的距离为22184m驾驶员刚采取紧急制动时的速度vv0+a1t10+(1)28m/s根据,则即,所以加速度大小为8 m/s2(3)驾驶员清醒后的运动时间vv0+a2t,得到t1s总时间t总3s平均速度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物理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