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70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3课《论握手》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握手一、语言构建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天寒地

2、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A B C D答案C解析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不合语境,不存在新老眼光的改变。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此处强调“诚信”,应用“一诺千金”。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3、!B国家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质监、工商等部门对部分餐饮店食用油的使用情况开展督查,是为了严厉打击餐饮行业使用“地沟油”的违法犯罪行为。C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否形成的标志,就在于它能适应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能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对法律制度的要求。D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汕头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宠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答案B解析A项不合逻辑,“科学家”和“两院院士”有交叉,不能并列。C项一面对两面,把“能适应”改为“能不能适应”。D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在作怪”两者择其一。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他是我的本家侄子,是你的

4、研究课题方面的专家,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他,他将不吝赐教。B女子吃惊地看了看眼前这位汉子,转而又款款笑道:“先生能否告知家父是何人?贵乡在何处?”C孔明的岳父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料想为尊容所闻。”D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我语文启蒙老师惠赠给我的,虽然时过多年而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珍藏着它。答案D解析A项“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只能用于说话者本人。B项“家父”是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C项“尊容”意思是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5、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_。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答案人具有双重属性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这就与禽兽无异了5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出符合语境的内容,构成排比句。“鼓掌”中的“掌”字是个会意字,由“尚”和“手”组成,其含义是“会鼓掌的手是高尚的”。掌声是交际中通用的语言,在学校里,我们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上课时,可以用掌声传递对老师的感谢

6、;_; _;_。答案(示例)同学回答问题时,可以用掌声传递鼓励班级取得成绩时,可以用掌声传递祝贺听演讲时,可以用掌声传递尊重(注意补写的范围“在学校里”一词的限制作用)二、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争先恐后于坚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

7、六十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

8、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

9、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

10、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

11、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C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D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归谬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答案B解析B项,文章批评的是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7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答:答案(1)“先”与“后”曾是一种价值判断,精神上的“争先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历史原因)(2)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内在原因)(3)“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外部原因)8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作者这么写的作用。答:答案说明由于人类过于“争先”,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也必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借此事例,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争先恐后”的看法。此句处于文章结尾位置,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