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67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课《冰心:巴金这个人……》分层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冰心:巴金这个人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全美房价崩跌导致丧失赎回权的房产数目创新高,不良资产尾大不掉,一些金融机构因受拖累而濒临破产倒闭。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钦佩。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在今年5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者采访

2、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不足挂齿。”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了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嗤之以鼻,却也无可奈何。A B C D答案A解析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细大不捐:形容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不足挂齿:不值得提起,可用于自谦。嗤之以鼻:有时可以表示“讥笑”之意。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党中央“打老虎”的实际行动后,许多贪官污吏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妄图通

3、过各种途径逃避打击。B据俄罗斯卫星网5月22日消息称,一架不明身份的无人机在夜晚时分,突然靠近俄驻叙利亚赫迈米姆基地,该基地动用对空常规武器将其击毁。C随着打车软件“滴滴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答案B解析A项中途易辙,“各大媒体”应放入“在”之后;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或“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D项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

4、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B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C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D欣赏对方作品:您的大作,鄙人将极力斧正。答案C解析A项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B项舍下:谦辞,谦称自己的家。C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项斧正: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4下列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请重新排序,使之通顺。(只填序号)但是有一点我没有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

5、意。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我才写东西。我说过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真话。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序号:答案解析首先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其次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此段内容应是论述“我”、剖析“我”,所以确定为首句,接着对中的“充满矛盾”作说明,然后以时间为序,从年轻时写起,剩下的论述的是关于写作的事。中“我说过”起领起、转换作用,中“但是”起转折作用,所以是。5下面是几段介绍冰心和巴金友谊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

6、个方面的内容。巴金与冰心的友情,是中国文坛可供后人大写特写的佳话。他们相识于30年代初。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年轻的巴金随靳以一起去见冰心。巴金在离开老家的那年夏天,还在老屋宽敞的院子里,与弟弟们一起读冰心的繁星。那时,他们每人还学着作了一首诗。这些稚嫩的诗句,巴金至今都还记得。巴金说,他年少时比较孤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冰心的作品,非常喜爱。他感到冰心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母爱,温暖了他那颗孤独的心。这次见面拉开了两人近70年的友情序幕。在冰心眼里,巴金就是她的亲弟弟。1984年,冰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拿他(巴金)当弟弟看待。几十年来,相知愈深。解放后,我们还一同参加过出国访问。最后一次

7、一同出国的机缘就是1980年春到日本访问。那次出国,我的女儿吴青和他的女儿小林都参加了。小林叫我姑姑,吴青叫他舅舅,仿佛我们就是亲姐弟似的。”有一次巴金在病后要访问香港,冰心很不放心,特意写来长长的信,关照他要好好注意休息。不料,冰心这盏明灯却在二十世纪末熄灭了。这时,巴金正苦苦地与疾病抗衡,生命危在旦夕。没有人将这一不幸消息透露给他。在抢救室度过几十个不眠之夜以后,这一天巴金转入监护病房。在医生查完房后,久未开口的巴金突然嚅动着嘴唇,似乎在说着什么。小林急忙探身前去,细细地辨听,巴金终于费劲地说出3个字:“打电话。”小林问道:“打给谁?”巴金说道:“给冰心。”小林一愣,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住了。

8、答:_答案(1)他们相识于30年代初。(2)在冰心眼里巴金就是亲弟弟。(3)巴金心中牵挂着冰心。二、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李致一九七七年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不久,巴老回信说:“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

9、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我非常感谢。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巴老有些犹豫,我说:“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日

10、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骚,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

11、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我找了一个折中方案: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

12、。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不久巴老即回了信: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

13、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珍健同志一再请巴老留步,巴老却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金认为把自己的名字和四川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是莫大的荣誉,但同时也感到惶恐。B对于出版日记的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不想使“我”失望。C巴金觉得日记里面有些自己的违心之论,自己看了会

14、不痛快,别人也会不高兴。D对于张珍健同志要到上海亲手送印章,巴金拒绝了,他不愿意举行这种接受的仪式,而且他觉得“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而让别人专程赶来是不近人情的。答案A解析原文为“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7下列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直接引用信件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表明了巴金反对以自己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的坚决态度。B本文善于选材,善于抓住主要事件来表现巴金的形象特点,显得主旨鲜明突出,同时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C巴金出第一本书不要稿费,别人找巴金要他出版的书,他送完样书就自己花钱购买自己出版的书来送给找他要书的人

15、。D张珍健是巴金的读者,十分崇敬巴金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他曾亲自来到巴金的家里。答案A解析B项“叙事的简洁明了”错误,文中叙述的几件事并不都很简洁。C项原文是说“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D项“曾亲自来到巴金的家里”错误,文中是说张珍健同志来到作者李致的家。8依据全文,简要分析巴金在“对人对己”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每个方面答出两点即可)答:答案(1)对人方面:对读者负责,巴金认为自己的日记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而且里面有违心之论,没必要印出来让读者看了不高兴;为他人着想,不愿张珍健要为送印章专程从成都到上海;对人真诚,热情对待到访的张珍健,张珍健离开时坚持把他送到大门外,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心地善良,用稿费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2)对己方面:淡泊名利,反对用自己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不愿意出版日记的单行版,认为日记只是他个人的备忘录,他不愿别人把他当成“名人”;谦虚实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并无多大成就,评价自己的日记“对读者无大用处”,写日记是为自己服务的;言行一致,巴金不愿做“名人”,就把紧这个关,不愿出日记单行本,做到言行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