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098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7 今生今世的证据,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学习目标 1.体会“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理解重要句段的作用。,内容索引,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烟垢( ) 仓皇( ) 骨骸( ), 语言知识强化,瘸腿( ) 打夯( ) 嘹亮( ),u,hun,hi,qu,hn,lio,圈,圈养( ) 圈地( ),(2)多音字,抹,抹杀( ) 抹布( ),jun,qun,m,m,(1),骸( ) 骇( ) 垓(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3),漫( ) 曼( ) 蔓( ),(2),仓( ) 沧( ) 怆( ),骨

2、骸,骇人听闻,垓下之围,仓皇,沧桑,悲怆,漫长,轻歌曼舞,蔓草,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悄无声息: (2)面目全非: (3)仓皇: (4)行将: (5)打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匆忙而慌张。,即将;将要。,用夯把地基砸实。,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知损失惨重。( ) (2)经过这场大地震,整个山区可说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2.辨词填空 (1)事务事物 事务:所做的或要做的事情。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

3、用“事务”。 事物: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小说反映的_很复杂。 他为了做好公司里的_,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事物,事务,(2)渗浸渗入 渗浸: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渗入: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比喻某种势力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 食品标签使用的黏合剂中通常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化学物质,标签如直接贴于水果蔬菜表面,苯就可能_食品中。 据了解,热喀斯特湖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下冰层融化、融水_进入或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俗称热融湖塘)。,渗入,渗浸,1.课文名句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2)当家园废失,

4、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2.作者名句 (1)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2)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3)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4)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 (5)一个看清了一生事业的人,总是在笼罩众人的黑暗中单独地开始了行动。,一、作者简介 刘亮程,生于1962年,新疆沙湾人,中国现代作家。自2000年起

5、,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等。, 文本常识积累,二、背景展示 本文选自风中的院门,作者刘亮程生活在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人和牲畜被太阳晒老,所有的一切都按自然的意志生长,这一切都让作者依恋,启发作者深思。在本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角度,描写家乡的点点滴滴,赋予这些事物感觉和思想,启人思考,令人回味无穷。,品读研析,刘亮程曾说过:“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

6、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思乡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全文分为三部分,概括前两个部分的大意,填在图中空缺处()。 (2)作者认为故乡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空缺处()。, 通读整体感知,今生今世的证据,第一部分(13段): 曾经的生 活漫不经心、不懂怜惜 第二部分(48段): 故园不在, 精神空虚漂泊 第三部分(第9段):深化主旨家园废失,生命、 历史虚无,故乡: _ _,证据是什么,为什么

7、寻找,生命的见证,精神的归宿,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1.本文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些“证据”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视这些事物为证据?,答案,答案 (1)从整体上看,是指自己所怀念的生活过的村庄。具体而言,从第1段看,指那些“曾经拥有的事物”,包括院墙、树、圈棚、炉灶。从第2段看,指“那些熟悉的东西”,包括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朽木和铁钉等。从第6段看,指旧房子、路、尘土、人、牲畜、风。从第8段看,指大红公鸡、黑狗、一缕夕阳概括起来,作者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所谓的“证据”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2)作者之所以将这些事物视为证据,是因为它们烙上了人

8、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承载着“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2.作者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在作者的心目中,“故乡”意味着什么?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回答。,答案,答案 (1)原因:“以往的生活”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以往的生活”找不到依凭,而人的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心的生存”)就会产生空虚和漂泊感,“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2)故乡意味着生存之地和精神居所。,3.“今生今世的证据”能永远存在吗?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答案 (1)行将消失。 (2)结果:“当家园废失,我知

9、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一个人失去故乡,也就失去了内心的依存,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人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答案,4.你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答案,答案 本文通过故乡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故乡对人的意义、故乡行将消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家园的眷恋、对家园废失的感伤,隐含着作者对故乡与人的关系的思考。,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传达出来的情感。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

10、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答案,答案 对这些“证据”的珍爱,对当初自己不懂得这些“证据”的自责,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2)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

11、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答案,答案 连用七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连用六个“真的”,深刻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恋,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对失去故乡这个精神家园的担忧,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无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认为家园不可避免地会丧失物质的存在,那么思念故乡就会失去依托;有人认为只要有对故乡的眷恋,故乡就会存在于你的心中。你是怎样认为的呢?,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观点一)人之

12、所以常常以曾经经历的物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人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分量。忽视或否定这些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观点二)外在的证据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那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它决定着我们的情感、思想与性格。外在的证据重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将故乡作为我们的家园。 (观点三)家园,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所谓家园废失,固然有外在的消失与不可复得,但更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遗忘了它,丢失了它,甚至主观上故意地

13、遗弃和背叛了它。,多读厚积,描写场景 作者在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散文中对场景的描写非常细腻,而且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情的。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读技法勤练笔,技巧点拨 描写场景的方法: (1)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而且

14、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因此,场面描写重点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而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2)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清头绪,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3)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任何场面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下展开的,没有特定气氛的场面是不存在的。场面描写,要求通过对一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表现出特定场合或喜或悲的气氛。写出场面的气氛,实际上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感情。 (4)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个场面由许多人和事组成,叙述的时候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

15、对整个场面作概括性描述,然后再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 描写场面时,应尽可能做到点面结合,如果平均使用笔墨,那只能罗列现象,平铺直叙,很难将场面写活。,迁移运用 在刘亮程眼中,那一岁一枯荣的野草,濒临倒塌的土墙,墙角的烟道和锅头,一只破瓦片,一小块泥皮,以及泥皮上的烟垢和灰,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等等都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是什么?请以“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些场景,400字左右。,答案,答案 (示例)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那条离我远去的河流并没有消失,在夜深人静时分,当思绪飘过窗外森林般

16、的高楼、流水般的车辆,我分明瞥见了匍匐在故乡原野上的河流大青河。 大青河在我还没有出生前就在流淌,从容而安静。这大地澎湃的血脉,用丰腴的躯体滋养着她身边的一草一木和善良、朴实的人们。那些粮食和瓜果是她结出的沉甸甸的果实,其中还有我这枚不太饱满的“果子”。,清明澄澈的河面上漂浮着几根水草,河水亲吻着堤岸。河岸边那一串串数不清的脚印中分明还有我稚嫩的几只,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沿着河岸步行上学,循着河岸,雀跃奔跑一阵,胡乱踢腾一番,顺手“拈花惹草”,拾捡石子打水漂。长长的河岸被我走得短短的,从春天走到秋天,从少年走进回忆。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人行走在这个世上,记忆是唯一的行李。大青

17、河,你已经融入我的身体,流淌在血液中,深入进骨髓里。在这个容易迷失的世界,你就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读素材善积累,【运用示例】 刘亮程在最平常、最平凡的农村生活细节中,舒展开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

18、。他的文字像是被放到一条清澈的小河里淘洗过一样,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故乡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一棵自己的大榆树”“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这些都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见证。如果“我”不想忘记过去的生活,就需要它们来证明。而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二、课外素材 沈从文魂归故里

19、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沈从文生前有一个愿望:死后回归故里,守望家乡。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沱江边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刻着他的一句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碑上则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后还有张充和的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沈从文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

20、在,似水流淌不绝。,纵观沈从文的一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这个信条,沈从文几乎坚持了一生。 【选材感言】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故乡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坐标系,是每个人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不管我们走多远,经历多少事,有多少荣辱兴衰,故乡都静静地在那里,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等候漂泊游子的归来。,远离村人 刘亮程 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

21、动。 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即使是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 读美文会赏析,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

22、,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围着树转了一圈。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孤单成了一件事情。寂寞和恐惧成了一

23、件大事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 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 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

24、掉。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 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 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我在野地上还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 【读后启悟】 刘亮程在

25、野外的劳动中,从草垛、老树、虫、草、云身上得到启示,发现生活中的哲学。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的细致体察和悲悯。又在这生活中寻找自我成长的乐观积极的力量,体现了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决心。,1.名句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大意望时:期望时令。待:坐待恩赐。孰与:还不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两句的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

26、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读国学厚素养,2.名句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 大意螣(tn)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上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木(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的大意是螣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3.名句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大意箸:通“著”,附着。这几句的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对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合,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他,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4.名句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大意圣: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达到。途之人: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比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地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