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24KB ,
资源ID:253487      下载积分:5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3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8《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为本站会员(鹏城****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8《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文中叙述孟子不愿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 。2、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3、孟子认为人们会用尽方法保全生命的原因的句子: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5、体现“性本善”思想(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做到舍生取义(表现生,不为苟得也;死“患有所不辟”的原因): 。7、孟子认为人们会不择手段的躲避灾祸的原因的句子: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9、表明孟子必须接受钱财必须按礼义接受,否则没有

2、意义的句子: 。10、不按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 。11、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1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同的人生追求的句子: 。14、文中强调“一箪食,一豆羹”重要性的句子: 。二、词语解释题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 )7、蹴尔而与之 ( )8、乞人不屑也 ( )9、万钟于我何加焉 ( )10、妻妾之奉 (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 13、故患有所不辟也 (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6、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三、翻译句子题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四、内容理解题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5从第一段看,作者

4、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15“此之谓失

5、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五、比较阅读题1、鱼我所欲也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夏完淳和张宪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夏完淳)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

6、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摘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链接材料二】张宪为王部将,屡立战功。绍兴十年,兀术屯兵临颖,宪破其兵,追奔十五里,中原大振。秦桧主和,班师。桧与张俊谋杀岳飞,诱飞部曲能告飞事者,卒无人应。张俊锻炼宪,被掠无完肤,强辩不伏,卒以冤死。 (摘自张岱西湖梦寻)2、鱼我所欲也与下面材料在提出中心论点时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链接材料】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

7、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摘自孟子告子上)3、鱼我所欲也与宋史王忠植列传比较阅读【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8、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明年,金人围庆阳急,帅臣宋万年乘城拒守。会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檄忠植以所部赴陕西会合,行次延安,叛将赵惟清执忠植使拜诏,忠植曰本朝诏则拜金国诏则不拜。惟清械诣其右副元帅撒离曷,不能屈。使甲士引诣庆阳城下,谕使降,忠植大呼曰:“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为金人所执,使来招降,愿将士勿负朝廷,坚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遂遇害。(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七)注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这里指用檄文征召。执:挟持,掌控。下文中的“执”是“逮捕,捉拿”的意思。械:拘系。诣:到。撒离曷(h):金朝大将。谕:吩咐,告诉。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9、(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3)行次延安 次:(4)使甲士引诣庆阳城下 引: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使来招降,愿将士勿负朝廷。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忠 植 曰 本 朝 诏 则 拜 金 国 诏 则 不 拜4.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分析【乙】文中的王忠植是一个怎样的人。4、鱼我所欲也与太平御览比较阅读。【甲】一箪(dn)食,一豆羹(n),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10、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佛盻于中牟叛,置镬于庭,召大夫而盟曰:“从我者赏之,不从我者罚之。”田英曰:“吾闻义死者不避铁钺之威,义穷者不受轩冕之赐。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吾不从也。”乃褰裳就镬。佛盻止之。及襄子既复中牟之叛,闻田英义,召而赏之。英辞不受,曰:“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选自太平御览)注佛盻(b x):人名。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镬(hu):古代的大锅,常用作烹人的刑具。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

11、像板斧而较大,用于行刑。轩冕: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借指官位爵禄。褰(qin):提起,撩起(衣服等)。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蹴尔而与之 蹴:(2)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3)从我者赏之 从:(4)佛盻止之 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3.【甲】文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_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乙】文侧重_(表达方式),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现了田英的坚贞气节。4.义利之辨由来已久,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义利观上有何相同之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