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遒劲(qi ) 国殇(shng) 长途跋涉 连棉不断 B. 洨河(xi o) 翘首(qi o) 俯仰生姿 坦荡如砥 C 濒临(bng) 酒肆(s ) 慷慨激昂 和颜悦色 D. 秀颀(q ) 差使(chi) 无动于中 为富不仁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B. 留学生李燕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
2、必修课。 C.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课间十分钟,班上的“开心果”王松使尽浑身解数,搞怪逗乐,整个教室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B.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
3、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 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 ,作者叶圣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 C. 列子 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 其中有大量的寓言,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 两小儿辩日 和 杞人忧天 。 D.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B.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C.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
4、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6. 将句连缀成语意连贯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因此,傍晚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A. B. C. D. 7. 古诗词默写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_
5、,_(王绩野望 ) (2)_,_国恒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杜甫春望中写出战乱不断,家人音信极其珍贵的句子是:_,_。 (4)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_?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 (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答) 8.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南通日报“视听阅读”版开设了一个新栏目“读书访谈录”,首期话题围绕“读名著”展开,将邀请诗人、作家为嘉宾,假如你作为中学生代表主持本次访谈,你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 (2)第一小组准备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专刊我与
6、名著 ,为专刊设计三个结构相同的栏目名称。 (3)小杨妈妈不准孩子读名著,说“那些是闲书,对学习帮助不大”,你替小杨拟写一段话,用委婉而简洁的语言说服妈妈。 二、阅读(二、阅读(3434 分)分) (一)(一)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7、泪沾裳。 9.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 B. 绝巘/多生怪柏 C. 常有高/猿长啸 D. 至于/夏水襄陵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 沿溯阻绝(隔绝) C. 良多趣味(良好) D. 略无厥处(同“缺”空隙、缺口) 11. 下文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B.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趣味良多。这是作者对春秋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 C. “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 选文先写概貌
8、,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2.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请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二)(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 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理解。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三)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
9、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
10、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
11、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画带拍桌子地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
12、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
13、“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里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维续我的工作。 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
14、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16. 选文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17. 选文第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18. 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 19. 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20.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三、写作(三、写作(4040 分)分) 21.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
15、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遒劲(qi ) 国殇(shng) 长途跋涉 连棉不断 B. 洨河(xi o) 翘首(qi o) 俯仰生姿 坦荡如砥 C. 濒临(bn
16、g) 酒肆(s ) 慷慨激昂 和颜悦色 D. 秀颀(q ) 差使(chi) 无动于中 为富不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连棉不断连绵不断; C濒临(bng)bn; D无动于中无动于衷; 故选 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B. 留学生李燕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C.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课间十分钟,班上的“开心果”王松使尽浑身解数,搞怪逗乐,整个教室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17、【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使用正确; B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在此形容路灯突然灭了,使用对象有误; D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使用正确; 故选 C。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B.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
18、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析。 A.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句中用于形容老师,感情色彩不当; B.滥用否定词,使表达的意思与正确的正好相反。“防止”“不再”只留一个; C.缺少主语,把“使”删除; 故选 D。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 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 ,作者叶圣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 C. 列子 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 其中有大量的寓言,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
19、的 两小儿辩日 和 杞人忧天 。 D.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B 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 ,作者是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 故选 B。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B.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C.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
20、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大量事实证明”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是采取的举措,“身心健康”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故选 D。 6. 将句连缀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
21、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 通读全部句子可以找出描写的中心是“晚饭”, 因此确定第句是首句, 由“傍晚的炊烟”引出“晚饭”;接着由其中的“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引出句;再用句中的“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对句中的“晚饭自然丰盛些”进一步说明; 然后用句点明做饭的讲究, 句“因此”表明由上句的“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引出结果,宜放在最后;因此排列顺序为; 故选 B。 7. 古诗词默写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_,_(王绩野望 ) (2)_,_国
22、恒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杜甫春望中写出战乱不断,家人音信极其珍贵的句子是:_,_。 (4)很多古人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_?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 (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答) 【答案】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何夜无月 . 何处无松柏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
23、词:唯、落晖、拂、烽、抵。 8.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南通日报“视听阅读”版开设了一个新栏目“读书访谈录”,首期话题围绕“读名著”展开,将邀请诗人、作家为嘉宾,假如你作为中学生代表主持本次访谈,你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 (2)第一小组准备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专刊我与名著 ,为专刊设计三个结构相同的栏目名称。 (3)小杨的妈妈不准孩子读名著,说“那些是闲书,对学习帮助不大”,你替小杨拟写一段话,用委婉而简洁的语言说服妈妈。 【答案】 (1) 哪些名著最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没时间阅读名著怎么办?如果请你们为中学生推荐名著,你们会推荐哪些书目? (2)示例一 :与
24、大师牵手 与名人相约 与名著对话 示例二:领略作家风采 汲取名著精华 交流阅读感悟 (3)妈妈,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好处的,特别是一些名著故事,读了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知道更多的人物和故事,对于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有很多的提高。所以,您不要阻止我读课外书,好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设计提问。 作答时,要围绕“读名著”展开,设计提问要注意学生实际情况。 示例:中学生阅读名著有哪些阅读方法?您有没有推荐的名著书目?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设计栏目。 作答时,要结合主题内容来回答,如“与大师对话”“与名人相约”“与名著邂逅”。 【小问 3
25、 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语。 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语言委婉得体,达到劝说的目的。 示例:妈妈,在课余时间读一下名著,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知识面,所谓“腹内有书气自华”,而且阅读名著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笔能力,所以,您不会再阻止我读课外书的,对吗? 二、阅读(二、阅读(3434 分)分) (一)(一)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
26、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 B. 绝巘/多生怪柏 C. 常有高/猿长啸 D. 至于/夏水襄陵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 沿溯阻绝(隔绝) C. 良多趣味(良好) D. 略无厥处(同“缺”空隙、缺口) 11. 下文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B.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趣味良多。这是作者对春秋
27、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 C. “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 选文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2.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请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9. C 10. C 11. B 12. (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激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13. 夏天,江水满溢,一
28、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C.句意: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常”为状语,“有”为谓语,“高猿长啸”为宾语;此句应在谓语后断一处,即:常有/高猿长啸。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C.句意:有很多趣味。良:甚、很;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第三段首句“春冬之时”可知,第三段中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对春冬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
29、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之:的;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水势浩大,一泻千里,惊心动魄; 根据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可知,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优美而雅致;
30、 根据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秋季万物萧索,伴有猿的哀鸣,给人以凄清哀婉之感,引人悲伤垂泪。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
31、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二)(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 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 秋风无形, 但它可使
32、草木枯黄, 百花凋零, 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 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15. 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意思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见秋风”实际是作者的妙思所在:作者久居他乡(洛阳) ,忙于生活。忽一日见到黄叶飘飞,草木枯黄,不禁一惊,有一个秋季来了,离家已经又一年了。作者把无形的秋风写成有形的,让读者可感,且能触发读者的想象。让人联想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景象。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
33、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三)(三)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
34、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
35、,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
36、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画带拍桌子地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
37、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里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
38、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维续我的工作。 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16. 选文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17. 选文第段结尾说
39、“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18. 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 19. 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20.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答案】16. (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17. 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一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18. 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
40、出来的。 19.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 ,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 ,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20. 示例: (1)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 (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 (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 (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 (答出 3 点,意对即可) 【解析】 【16 题详解】 考查文题的作用。 标题“世界还很年轻”,新颖而富有诗意,设置悬念,让人想知道为什么说世界是年轻的,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
41、很年轻”富有朝气,能给人以无限希望;文章写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启示我们只要像母亲那样充满信念,只要坚定而努力,就会迎来“丰收”,印证了结尾段中的“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文题“世界还很年轻”暗含文章主旨。 【17 题详解】 考查内容概括。 从第段“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可知,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 1 年时间; 从第段“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可知,种棉花要天天喷药,有可能劳而无获; 从第段“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
42、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可知,公家发被褥。正是因为这四方面的原因,“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 “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是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种出了累累的棉桃的感叹; 联系第段“功课紧张, 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画带拍桌子地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第
43、段“听完我的诉苦”可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是“我”在向母亲诉苦时,母亲对“我”的鼓励,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功是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换来的。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 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 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中将“包裹得又密又厚的那块地”比作“一条错综的毯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表现出土地的芜杂;联系第段“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
44、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可知,母亲选择的棉田到处都是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 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和她垦荒种棉给女儿做新铺盖的坚定决心, 彰显了母爱的伟大。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从第段母亲要“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可知,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母亲爱子心切; 从第段“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可知,母亲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坚定执着,吃苦耐劳; 从第段“
45、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可知,在棉苗面前,母亲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她富有耐心; 从第段“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可知,母亲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体现了她的朴实而睿智; 从第段“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可知,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她孝顺顾家,信念坚定,倔强执着。 三、写作(三、写作(4040 分)分) 21. 生命是一场奇妙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
46、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参考例文 那天,如果 那天,如果风失去了云朵的爱情,那么她还有自由,还有去追逐幸福的权力;如果花朵折断了纤细的枝颈,无法再展开笑容,那么她还有梦在地下望着阳光,期盼春季雨后的再生;如果太阳不再升起,点燃夜晚期待的眼眸,那么世间还有如洗的月光,只要爱是辽阔的天空,迟早升起灿烂。 如果迷失在对玫瑰的痴恋中而错过了大好的夏季,那么还有
47、成熟的金秋。采摘一枚果子,不论滋味如何,都要欣然地品尝。 那天,如果幸福不再降临,那么我还有美好的回忆,回忆的沉香是永远的伴侣在匆匆的旅程中惟一的慰藉。如果,我的归宿只属于苍白的极地,那么我还有保存热带棕榈的权力。我会悄悄带上海洋蔚蓝的目光,夕阳在天涯的微笑,还有热带季风的呼吸上路。我会最后一次沿着夏威夷洁白的海滩奔跑、呼喊,让它们记得我,记得曾有一个爱海爱得痴狂的女孩,在温暖夏日余辉中,悄然远去。我将带上对温暖的倦恋和一腔尚未冷却的激情,走进我的冰原,合上沉重的日记。会有一片棕榈在我僵硬的梦里摇曳,传递着热带的消息。 那天,如果,我失去了美丽的眼睛,再也不能看见蓝天的清高、云朵的悠闲、彩霞的
48、霓裳和孩子纯真的脸,我还有一双手去感觉,还有耳朵能聆听。我会把双手伸向阳光,触摸那黑暗里的温暖。我会用指尖去寻找周围散落的情感,去迎接关怀与友谊。我可以抚摸微笑,于是善良便会托满掌心,我会把握每一丝从指尖传来的爱意,而不会让它冻死在冷落的眼神中。 我会摸索着靠近生活,大胆地拥抱她。秋的落叶凄凉吗?也许在世人的眼中是凄凉的。只有捧起它们你才会真切的感到那份充实,那植入泥土的希望。 我要用脚去寻问未知的前途,坚硬的路面会热情地指引我。我要侧耳聆听草生长的声音,花朵开放的声音,还有远道从草原、高山的那边风尘仆仆传来的风声。必定会感动于创物的奇迹,感动于天籁之声,感动于上天的仁慈,只要心中有一双闪亮的
49、眼睛。 如果,没有人肯在黑夜里为我高举火把,甚至你,也不告而别。我会擦干眼泪,然后点燃心中的明灯,让它们同样是命运的恩赐。痛苦能让我成长,让我超然的面对,并学会珍惜。 如果,如果我真是那么不幸,再不能用任何表情表达我的感激,再不能与朋友握手感觉到他们的温度;再不能欣赏叶雨中夜莺的歌声,甚至不能看看望着我和爱我的眼睛静静地躺着等待,属于我的只有黑暗,孤独和寒冷。那么,我还有眼泪缓缓地流淌,它会向命运大声宣布我的存在,我还能爱,还能感动,还能感激 没有人能让我们真正的一无所有,即使明天死亡就会降临,那么今晚还拥有这世界并让世界拥有我的传奇。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如果”
50、表示一种假设,要补充的是对现实中本不存在或者无法实现的事物的假设,也可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那天”提示我们应该写过去的经历,可以从记忆中选择触动最深的事情。“如果”提示我们,既可以写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悔,也可以表达缺乏实际行动的自责。无论选择哪种思路,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必不可少的。 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