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7.97KB ,
资源ID:17800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780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北京的春节 教案1)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北京的春节 教案1

1、 1.1.北京的春天北京的春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 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重点)(重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重(重 难点)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

2、儿”十足的春节,感 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 (zhng)月 掺和 (ch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 然后小组讨论, 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

3、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旧时指 农 历 正 月 初 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 写得详细呢?再讨论

4、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六、元宵节、正 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 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 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五、课

5、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 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6、。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 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 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 是说腊八粥里的米、 豆、 干果种类很多, 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

7、然让人忍不住 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 7 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 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 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

8、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 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 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 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

9、.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 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

10、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 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 到了残灯末庙” 等。) 2.对比阅读链接, 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 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 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 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 吃春饼等风俗习惯,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 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