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4 ,大小:2.24MB ,
资源ID:141497      下载积分:15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14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物理复习宝典(通用版))为本站会员(Za****n*)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物理复习宝典(通用版)

1、通用版 中考物理复习宝典 辅导学科教研组编 专题一 声学与机械运动 题型 1 声音的特性 概念 影响因素 频率 听感表现 清脆、尖细、粗 改变发声体的松 犷、低沉 紧、长短、粗细 震耳欲聋、轻声 改变敲击力的大 改变方法 音调 响度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 振幅 耳语 小 发 声 体 的 材 料、结构和发 声方式 “闻其声而知其 人” 音色 声音的品质 改变发声的方式 【例题 1】 (2019烟台)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

2、“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解答】解: A、不同的人说话,在音调和响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知其人” 的依据是音色不同,故 A 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 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小些,故 B 错误; C、“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即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 C 错误; 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不是描述声音的响 度大,故 D 错误。 故选:A。 【例题 2】 (2019呼伦贝尔) 下列

3、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1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解答】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实用,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就说明了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 B 错误; C、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即改变声音的音调,故 C 正确; D、在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并不能减弱噪声,故 D 错误。 故选:C。 题型 2 参照物 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步骤:确定研

4、究对象 步骤:选定一个参照物 步骤:观察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变化 若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研究对 象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判断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的技巧 (1)若物体 A 相对于物体 B 向左运动,则物体 B 相对于物体 A 向右运动。 (2)人感觉的风向是空气相对于人的运动方向,人感觉其他车辆的运动方向是车辆相对于 人的运动方向。 (3)旗子飘的方向,是空气相对于旗子的运动方向。 【例题 1】 (2019北京) 2019 年 1 月 3 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 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关于“

5、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 ) 2 A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B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解答】解: A、“嫦娥四号”停稳在月球表面上,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相对于月球表面 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 A 错误。 B、“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中,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月球表面之间 发生了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轨道上的某个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 运动的。故 C

6、 正确;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嫦娥四号”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 化,是运动的。故 D 错误。 故选:C。 题型 3 速度图像 1速度-时间图像(v-t 图 ) ; 2路程-时间图像(s-t 图) 。 【例题 1】 (2019大庆) 在一年一度的大庆市“黎明湖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 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 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0t 1 时间内两队所走距离相等 Bt 1 时刻甲队比乙队运动得快 Ct 1 时刻甲队超过乙队 Dt 1 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 【解答】解:

7、AC由图象可知,0t 1 时间内,甲队龙舟的平均速度小于乙队龙舟的平均速度, 由 v 的变形式 svt 可知,甲队龙舟所走的距离小于乙队龙舟走过的距离, 所以,t 1 时刻甲队不可能超过乙队,故 AC 错误; BD由图象可知,t 1 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两队运动的快慢相同,故 B 错误、D 正确。 故选:D。 【例题 2】 (2019上海) 甲、乙两车从相距 20 米的 A、B 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 (a) 、 ( b)所示,速度分别为 v 、v 。经过时间 t 后,两车相距 10 米。则( ) 甲 乙 Av v ,t 一定为 10 秒 Bv v ,t 可能

8、为 30 秒 甲 乙 甲 乙 Cv v ,t 可能为 10 秒 Dv v ,t 可能为 30 秒 甲 乙 甲 乙 【解答】解: (1)由图象可得: 4 甲的速度 v 甲 0.4m/s; 0.6m/s, 乙的速度 v 乙 故 v v ; 乙 甲 (2)因为是相向而行,所以有 v t+v t20m10m 或 v t+v t20m+10m, 甲 乙 乙 甲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20m10m 或 0.6m/st+0.4m/st20m+10m, 解得 t10s 或 t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 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B。 题型 4 常见估测的物理量及对应方法 常考物理

9、量 估测方法 长度、时间、速度、质量、温度、 记住常见物体或过程的参数,通过对 电功率等 比得出。 面积、体积、重力、功、电流等 通过估测其他物理量,运算得出 【例题 1】 (2019沈阳) 关于一名普通中学生,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165mm B该同学的正常体温约为 37 C该同学的质量约为 500kg D该同学的密度约为 1.03g/cm3 【解答】解: ) A、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 165cm1650mm 左右。 故 A 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 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 B 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质量

10、在 65kg 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 50kg 左右。故 C 不符合 实际; 3 3 3 D、水的密度是 1.010 kg/m ,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一样,为 1.0g/cm 。故 D 不符合实际。 5 故选:B。 【例题 2】 (2019重庆) 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中学生正常体温约为 37 B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0kg C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 20cm ) D教室内日光灯的额定功率约为 900W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 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 A 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 65kg 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 50kg 左右。故

11、B 不符合 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80cm 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 D、家用电风扇的功率为 40W,教室中日光灯的功率与此差不多,在 40W 左右。故 D 不符 合实际。 故选:A。 6 专题二 光学 题型 1 光现象及其规律 规律 现象及应用 光的 影子、日食、月食、 小孔成像等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人能看到不发光的物 体、平面镜成像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12、; 水中筷子“弯折”、海市蜃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楼、彩虹(光的色散)、透 光的折射 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镜成像等 【例题 1】 (2019德州) 下列诗句中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潭清疑水浅”,水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树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 影子,故 A 错误; B、楼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 B 错误; C、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光的

13、色散的实质是光的折射,故 C 错误; D、“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 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 D 正确。 故选:D。 7 题型 2 光学作图 常用作图规律: 光的 平面镜 反射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像 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光线方向不变 空气中对应的角度较大 折射现 象 经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光线经过对侧的焦点 经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经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

14、 凸透镜 折射 凹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延长线经过对侧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例题 1】 (2018安徽) 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 放大镜成像 小孔成像 B C 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近视眼的矫正 D 【解答】解: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故 A 正确; B、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通过小孔时沿直线传播会聚成的实像,故 B 正确; C、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应靠近法线,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 C 错误; D、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 8 方,导致

15、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让光线发散一些,所以近视眼应佩戴 凹透镜加以矫正,故 D 正确。 故选:C。 【例题 2】 (2019广州) 如图所示,一束由 A 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表面 O 点,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并画 出入射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 为物体 AB 的像;过入射点 O 作与镜面垂直的直线即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题型 3 光学常考实验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常考问题列表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或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确定像的位置 用

16、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观察到的像更 茶色玻璃板、在较暗 清晰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厚玻璃板 会出现两个像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 玻璃板后的蜡烛不 垂直 能与像完全重合 玻璃板后的蜡烛与 像 和 物 体 比较像和物体 两支完全相同蜡烛 的大小关系 像完全重合 等大 9 像 距 等 于 比较像距与物 用刻度尺测出前后蜡 前后蜡烛到玻璃板 物距,像与 距的大小关系 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的距离相等 物 的 连 线 垂 直 于 镜 面 判断实像与虚 在玻璃板后蜡烛的位 光屏上没有像 像 置放一个光屏 虚像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到凸透 像的性质 大小 像到凸透 应用 镜的距离 u u2f 正倒 虚实 实像 实像

17、 实像 镜的距离 v 2fvf v2f 倒立 倒立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u2f 等大 2fuf uf 放大 v2f 投影仪 放大镜 不成像 虚像 uf 正立 放大 vu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 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巧记规律 【例题 1】 (2019绥化)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蜡烛放在水平面上,玻璃 板竖直放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应选择 (选填“薄” 或“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将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 5cm 处,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 A 以 5cm/s 的速度远离 玻璃板

18、,2s 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 B 与 A 相距 cm 才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图),蜡烛 A 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选填“偏 高”或“偏低”)。 【解答】解:(1)玻璃板透明,用其来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 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巧妙地解决了像的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这种 方法是等效替代法;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10 (2)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 A 以 5cm/s 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不变,由 v ,可 得 A

19、蜡烛移动的距离 svt5cm/s2s10cm,此时 A 蜡烛距平面镜的距离 s5cm+10cm 15cm,根据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得:B 蜡烛应与 A 相距 15cm+15cm30cm, 这样才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 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 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 A 的像偏高。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薄;(2)30; ( 3)不能;(4)偏高。 【例题 2】 (2018营口)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20、时,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现光屏上的像偏上,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才能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实验一段时间后,他发 (选填“上”或“下”)适当调节, (2)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此时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 右移动 5cm,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则应将光屏向 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些。 (选填“左”或“右”)适当 (选填“大”或“小”) (3)小明近日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

21、 (选填“乙”或“丙”)图,近视眼可以使用 (选填“凸透镜”或“凹 透镜”)加以矫正。 为 【解答】解 : ( 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 凸透镜向下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11 (2)根据图示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与照相机原理相同。凸透 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 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需要向右移动光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些; (3)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

22、网膜的前方,所以图乙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图丙的入 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图丙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近 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或眼球前后径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 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 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下;(2)照相机;右;大;(3)乙;凹透镜。 12 专题三 热学 题型 1 物态变化 1. 判断物态变化 2. (1)“白气问题”:所有“白气”都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白气”是液 体,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2)常

23、见“白气”现象:壶口冒“白气”、冬天的“呵气”、撕雪糕袋时冒“白气”,冰箱中 拿出的饮料“冒汗”。 (3)口诀:雾露“白气”是液化,霜雪冰花是凝华。 【例题 1】 ( 2019滨州)以下对中华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解答】解: ) A、雨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 A 错误; B、露是水

24、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 B 正确;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 C 错误; D、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 D 错误。 故选:B。 【例题 2】 ( 2019黄冈)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清晨,缭绕在山间的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清晨,附着在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 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熔化吸热 13 【解答】解: A、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 A 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 B 错误;

25、 C、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C 正确; 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D 错误。 故选:C。 题型 2 内能 1. 分子动理论问题 (1)建立分子动理论模型。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 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2)温度、热运动及扩散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越大, 物质发生扩散越快。 2. 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辨析 物理量 定义 量的性质 状态量 表达式 单位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 度; 可以用“升高(到)”或“降 摄氏度 温度 微观上:反应物体内大量分 子无规则

26、运动的剧烈程度 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 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 和 低(到)”等表述 () 可以用“有”“具有”“改 变”“增大”或“减少”等表 述 焦耳 内能 热量 状态量 过程量 (J)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 的多少 可以用“放出”或者“吸 收”等表述 焦耳 (J) (1)物体的温度升高,则内能一定增大; (2)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3)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吸放热公式:Q=cmt 。 【例题 1】 ( 2019兰州)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 14 B温度越高,分子

27、的运动越剧烈 C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D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解答】解: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故 A 正确; B、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B 正确; C、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故 C 错误; D、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 D 正确。 故选:C。 【例题 2】 ( 2019巴中)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低,含有的热量越少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机械能越大,内能越大 ) 【解答】解: 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28、不能用“含有”来修饰,不能说含有的热量,故 A 错误;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 B 正确; C、物体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温 度不变,故 C 错误; D、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两者本质上不同,因此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内能不一定大,故 D 错误。 故选:B。 【例题 3】 ( 2019滨州)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用同样的加热器进行加热, 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80,乙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40 15 B06min

29、甲比乙吸收的热量多 C810min 甲和乙继续吸热,虽然温度各自保持不变,但甲和乙的内能都不断增加 D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甲和乙的末温保持不变,但可能处在熔化过程中,也可能处于沸腾过程 中,此时的温度不一定是沸点,故 A 错误; B、实验中用同样的加热器进行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则在 0 6min 内两物质吸收的热量都是相同的,故 B 错误; C、810min 甲和乙继续吸热,甲和乙的内能都不断增加,故 C 正确; D、由图可知,在 06min 内,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甲的温度变化快,且 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根据Q=cmt 可知,

30、甲的比热容小,故 D 错误。 故选:C。 题型 3 热学实验 1. 探究固体熔化规律 (1)器材放置顺序:先下后上。 (2)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持续升高。 2. 探究水沸腾特点 (1)水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沸腾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例题 1】 ( 2019朝阳)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6 (1)在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需要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 顺序组装。 (2)由图乙可知,冰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 点的内能。 (3)B 点

31、的内能 (4)当加热至第 8min 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由图乙可知,在加热相同时间的情况下,AB 段温度变化比 CD 段温度变化大,说 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 【解答】解: (填“大”或“小”) 。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 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2)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3)由图乙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物体吸热越多,内能越大,故 C 点具有的内能大于 B 点的内能; (4)加热至第 8min 时,冰处于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 (5)从图象上来看

32、,AB 段比 CD 段温度升高的要快些,由于该晶体在固态和液态时质 量不变,加热方式不变,可知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晶体;(3)小于;(4)固液共存;(5)小。 【例题 2】 ( 2019淄博)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 99,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解答】解:A、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17 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

33、A 错误; B、水在沸腾过程中,仍然要吸收热量,由图可知其温度保持 99不变,故 B 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能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故 C 正确;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99,沸点低于 100,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 D 正确。 故选:A。 【例题 3】 ( 2019盘锦)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 比实际温度偏 。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3)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 (4)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 (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

34、(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 【解答】解: (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 比实际温度偏高。 (2)由乙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 93。 (3)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 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大,到水面破裂。由此可知图丙为沸腾时的现象。 (4)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 故答案为:(1)高;(2)93;

35、( 3)已经沸腾;(4)不变;(5)吸热。 18 专题四 测密度 题型 1 天平、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 1测密度原理: 。 2测固体密度注意事项 (1)先测量质量,再测量体积;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会导致密度偏大。 (2)借助液体(水)测量体积。 (3)若固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可采用悬挂法或针压法测量固体体积。 3测液体密度注意事项 (1)差值法: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m ,再次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m , 1 2 则倒出去的(量筒中)液体质量为 m -m 。 1 2 (2)误差分析:烧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时,会出现挂壁现象。如果先测空烧杯质量, 再测液体烧杯总质量的方式求液体质量,则测

36、出的液体体积偏小,使测得密度偏 大。如果先测体积,再测质量,会导致测得密度偏小。 【例题 1】 (2019眉山)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 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示数是 17.4g 19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 40cm3 D利用图中信息,可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 1.72103kg/m3 【解答】解: A、由图甲知,指针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故 A 错误; B、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石块的质量 m1

37、0g+5g+2.2g17.2g,故 B 错误, C、由图丙知,水的体积为 30mL,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 40mL, 则石块的体积 V40mL30mL10mL10cm3,故 C 错误; t h t h 3 3 3 D、石块的密度 故选:D。 1.72g/cm 1.7210 kg/m ,故 D 正确。 【例题 2】 (2019恩施州) 小明同学为了测量某品牌酱油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 m120.6g; (3)取适量酱油倒入烧

38、杯,用天平测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 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4)然后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请你帮小明同 学计算出酱油的密度是 或“偏小”)。 g/cm3。以上方法测出的密度测量值会 (填“偏大” 【解答】解: (1)根据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4)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 2mL,则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 40cm3; 20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m50g+10g+3g63g; 由于空烧杯的质量 m120.6g,则酱油的质量为 m63g20.6g42.4g t h t h 3 3

39、3 因此酱油的密度为: 1.06g/cm 1.0610 kg/m ; 由题意可知,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会沾有一部分酱油,使量筒中酱油 的体积变小,则由 可知,体积偏小,质量准确,所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左;(4)1.06;偏大。 题型 2 特殊方法测密度 考点 解题思路 质量易测,体积难得。 (1)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求出待测物体浸没时的浮力。 只有弹簧测力计 (2)通过 F = gV 得出待测物体体积或液体密度。 浮 液 排 体积易测,质量难得。 (1)通过量筒的示数求出待测物体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 有量筒,无天平 (2)通过G F gV 得出待测物体所受重

40、力。 物 浮 水 排 质量易测,体积难得。 (1)天平的示数本质是托盘所受的压力除以 g,根据天平的示数 天平 求出待测物体浸没时的浮力。 (2)通过 F = gV 得出物体体积或液体密度。 浮 液 排 以杠杆平衡条件为核心列方程,即通过受力分析,把动力或者阻 力用含有浮力的式子代替。题目中有几个状态就列几个式子,然 后相除或相减,最终得出浮重比(密度比)。 杠杆法 【例题 1】 (2019日照) 某学校研学团队来到“海上碑”研学基地开展活动,配备以下物品:弹簧测力计、几瓶纯净 3 3 水、保温瓶自备热水、细线、小刀、锤子等。已知 g10N/kg,常温时 1.010 kg/m 。 水 他们采集

41、了一小块岩石样本,进行如下探究: (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示数如图,为 N。 (2)把纯净水瓶切掉上半部分,把小石块慢慢浸没在水中,未碰触瓶底,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 0.7N。则小石块受到的浮力 (3)计算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石 N可得小石块的体积 kg/m3。 cm3。 21 3 3 (4)已知海水密度为 1.0310 kg/m ,若把石块浸没在海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0.7N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 3 (5)测量过程中,如果利用的是保温杯中的热水,计算时仍取 1.010 kg/m ,测得小 水 石块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

42、变”)。 【解答】解: (1)由图甲可得,石块的重力 G1.1N; (2)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0.7N, 则石块所受浮力:F 浮GF1.1N0.7N0.4N; 根据 F gV 可得石块的体积: 浮 水 排 0.410 4m 40cm ; 3 3 VV 排 (3)石块的质量:m 0.11kg, 石块的密度: 3 3 石 2.7510 kg/m 。 (4)把石块浸没在盐水中,根据 F gV 可知,排开盐水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浮 水 排 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受浮力变大,石块的重力不变,所以,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 数值将变小,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 0.7N; (5)如果利用的是

43、保温杯中的热水,热水的密度小,小石块浸入水中后,浮力偏小,根据 阿基米德原理 F gV 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偏小,小石块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 浮 水 排 知,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1.1; ( 2)0.4;40; ( 3)2.75103; ( 4)小于;(5)偏大。 【例题 2】 (2019本溪) 利用电子秤、油桃、牙签、两个相同的烧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如图所示。 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2 (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电子秤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m1。 (2)将油桃放入水中漂浮,用牙签将油桃压入水中浸没(水未溢出),静止时读出此时电子 秤的示数为 m2。 (3)在另一烧杯中

44、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电子秤测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为 m3。 (4)将油桃放入待测液体中漂浮, (5)待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液 ,读出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 m4。 (已知水的密度为水) 。 【解答】解: 油桃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m m )g, 2 1 根据 F gV 可求出油桃排开水的体积 V , 浮 水 排 排 用牙签将油桃压入待测液体中浸没时, 所受浮力等于(m m )g, 4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m m )g gV , 4 3 液 排 两次实验中 V 排相同, 解得液体密度液 ; 故答案为:(4)用牙签将油桃压入液体中浸没(液体未溢出),静止时;(5) 【例题 3】 (20

45、19攀枝花) 。 某同学在河边玩耍时捡到一块石头,(1)将木杆的中点 O 悬挂于线的下端,使杆在水平位 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 对杆平衡的影响; (2)将左端 A 与弹簧测力计相连,用细线把石头挂于 OA 的中点 C,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 提起 A 端,使杆保持水平,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拉力大小为 N;将石头浸没于 装有水的玻璃杯中且不与杯子接触,保持杆水平,记下弹簧测力计此时示数为 2.7N; 23 (3)通过计算,浸没后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石头的密度为 kg/m3(已 3 3 知 1.010 kg/m ) ; 水 (4)若上述(2)步骤中,只是杆未保持水平,则测量结果 (填“

46、偏大”、“偏小” 或“不变”)。 【解答】解: (1)将木杆的中点 O 悬挂于线的下端,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杠 杆自重对杆平衡的影响; (2)如图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0.2N,所以拉力大小为 4.2N;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 C 是 OA 的中点,可得: F L F L ,即 , 1 1 2 2 解得,F G8.4N,m 0.84kg, 2 石 石头浸没于装有水的玻璃杯中且不与杯子接触,保持杆水平,弹簧测力计此时示数为 2.7N, 再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此时对 C 点的拉力为 5.4N, 则浸没后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 F 浮GF8.4N5.4N3N, 又 F

47、 gV ,所以 V V 310 4m3, 浮 液 排 石 排 3 3 石 2.810 kg/m ; (4)若上述(2)步骤中,只是杆未保持水平,虽然力的作用线不在杠杆上,但是两个力的 力的作用线的比值是不变的,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故答案为:(1)杠杆自重;(2)4.2; ( 3)3;2.8103; ( 4)不变。 24 专题五 力学探究实验 题型 1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 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 一定时,接

48、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 实验优化: 【例题 1】 (2018聊城) 如图甲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实验所用的长木板,一面比较光 滑,另一面比较粗糙。同学们根据猜想进行了实验,得出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长木板表面 较粗糙 木板放置方式 拉动木块的个数 弹簧测力计实数/N 平放 平放 平放 竖放 1 2 2 2 1.5 3.0 1.6 1.6 较粗糙 较光滑 较光滑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 的 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5 (2)由实验序号 (3)由实验序号可得到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 (4)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发 现效果更好。图乙实验中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5)根据你在本实验中的收获,请写出一种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打滑现象的 具体做法: 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有关。 。 【解答】解:(1)实验中要求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此时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是一对平衡力,即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滑动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