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丝绸之路线路图 汉代海上丝绸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Tag内容描述:

1、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丝绸之路线路图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获取有效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

2、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

3、12019-2020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测查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它”是指A. 巫山人 B. 元谋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2.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 )创造的文明A. 巫山人和元谋人 B.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C.夏朝和商朝 D.秦朝和汉朝3.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要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

4、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 生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5、 第第 1 课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 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 种。

6、课题:课题: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 教教 学学 三三 维维 目目 标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 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 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7、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观察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刻有文字的甲骨 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

8、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研读文字材料、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

9、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淝水之战发生在淮南市寿县境内东淝河上。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 200 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

10、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 史记 、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造纸工艺流程图 ,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

11、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 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 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 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所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 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

12、第 8 课 百家争鸣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

13、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

14、第 16 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

15、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

16、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581618 年) 一、隋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1)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2)589 年,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2. 意义: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3. 隋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17、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 ;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

18、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1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第 1 课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 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

20、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相关DOC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标签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编号:19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