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978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报任安书(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2报任安书(节选)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答案A解析过:责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均表陈述语气。A项语气词,呢/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C项发语词/指代词,那。D项表原因,的原因/表手段、方法等,用来的。3.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则仆偿前辱之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A. B.C. D.答案D解析“剔”同“剃”。“失”同“佚”。“枪”同“抢”

2、。“责”同“债”。“摩”同“磨”。“底”同“抵”。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B.恨私心有所不尽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答案C解析C项古今义皆为积聚不得发泄。A项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下游;指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B项古义:自己心中。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D项古义:地位卑贱、低微。今义:见识浅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流俗之所轻也B.其次不辱身C.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C项

3、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D.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和主谓倒装。A、B两项为介词短语后置。D项为判断句。7.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答案B解析A项牛马走:对自己的谦称。B项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项仆:自称的谦辞。D项

4、下愚:谦辞,愚昧无知。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凉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运用了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C.作者在用“肠一日而九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D.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

5、幽思和激愤慷慨。答案C解析文中“身直为闺阁之臣”表明自己身为禁宫中的臣仆(指宦官),没有实权。所以C项应该是“说明自己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没有实权),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9.翻译下列句子。(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译文:_(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译文:_(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译文:_答案(1)诗三百篇,大都是贤人、圣人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2)也是想以此来弄清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3)即使一万次受刑被杀,有什么可后悔的呢!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报任安书中表达身份尊贵而

6、声名磨灭的人多,只有卓越特出的人才能受到后人称道的句子是“_,_,_”。(2)报任安书中描写左丘明双目失明,孙子废去双足于是退隐著书抒发内心愤恨的句子是“_,_;_,_”。(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介绍了史记由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后,又表达了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答案(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1.2017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联系该书内容,表达

7、简明得体,不超过40字。答:_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解析拟写时要紧扣题干要求:读书月活动的主题,楚辞史记两本书任选一本为拟写对象。同时,要联系学过的作品知人论世,紧扣作者的品格及作品的成就作答。由于是宣传语,所以句式要整齐,语言要简明生动,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实词、特殊句式一、重点实词(一)幸1.说出下列句中“幸”的义项(1)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_(2)仆不幸,早失父母:_(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_(4)幸于赵王:_(5)则幸得脱矣:_

8、(6)大王亦幸赦臣:_(7)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_答案(1)动词,希望(2)形容词,幸运(3)动词,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4)动词,宠幸(5)副词,侥幸(6)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7)副词,幸亏点拨“幸”可以作动词、副词和形容词。从动词的角度,可以用词语连缀法,“希望”“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宠幸”;从形容词的角度,联系现代汉语“幸运”,再联系“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一个是自己确实幸运,一个是表敬副词;从副词的角度,可以用组词法,“庆幸”“侥幸”“幸而”“幸亏”。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9、。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有删改)译文:_答案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解析“咨怨”,叹息怨恨;“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宜”,适宜。(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10、。(节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译文:_答案不幸的是首先遭吕师孟陷害,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才)被拘留不能回还,国家的事情被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解析“幸”,幸运;“构恶”,挑拨,陷害;“献谄”,讨好;“羁縻”,软禁,扣押。(二)易1.说出下列句中“易”的义项(1)其次易服受辱:_(2)且负下未易居:_(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_(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_(6)以乱易整,不武:_答案(1)动词,换上(2)形容词,容易(3)动词,交换(4)形容词,轻易(5)动词,改变(6)动词,替代点拨可以根据不同词性分类记忆:动词。取“换”的意思,可以是“换上”

11、“交换”“替代”,由此引申为“改变”。形容词。“轻易”“容易”。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论语)注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各执一

12、耜并排翻土。耰(y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斯人之徒:人群。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译文:_答案(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的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解析“是”,这样;“易”,改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译文:_答案假若天下清明,我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解析“与”,参与;“易”,改变,变革。参考译文长沮、桀溺二人并排耕作,孔子从他们那儿经过,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说:“那个赶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说:“是鲁国那个孔丘吗?”答道:“是的。”长沮便说:“那么,他该是知道渡口的。”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桀

13、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桀溺说:(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的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子路回来,把这些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假若天下清明,我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14、”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选自孟子)译文:_答案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亡,因此用羊去替换它。解析“即”,就是;“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易”,换上,替换。参考译文“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

15、方。(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亡,因此用羊去替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二、特殊句式被动句1.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式特点。(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6、,殆有神护者。译文:_答案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_答案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_答案全世上(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形式)(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译文:_答案我不能拿整

17、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在动词前用“受”来表示被动,用“于”引进主动者,构成“受谓语于”形式)(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_答案等到他衰败的时候,他身边几十个伶人就把他困住了,身被杀国被灭,被天下人耻笑。(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形式)(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文:_答案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用“为”引进主动者,在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形式。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信而见疑,忠

18、而被谤。译文:_答案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点拨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形式表被动。用“见”“于”,“见于”表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用“为”“为所”表

19、被动。用“被”表被动。2.迁移运用(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节选自鲁芝传)译文:_答案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地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豪门大族。鲁芝的父亲被郭泛杀害,鲁芝在很小的时候就颠沛流离,在十七岁那年,才移居到雍州,他沉溺于思考古代的典籍。解析“扶风郿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为西州豪族”,判断句,动词“为”表判断。“父为郭泛所害”,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鲁芝的父亲被郭泛杀害”。“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耽”,沉溺。“坟籍”,即书籍。(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节选自鲁芝传)译文:_答案您身居像伊尹和周公那样的官位,一旦因为获罪而被罢官,即使想过悠闲自在的日子,还能再次实现吗!解析“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执政有方的臣子。“一旦以罪见黜”,被动句,“见”表被动;“以”,介词,因为。“虽”,即使。“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