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2017海南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也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故C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应排除。2(2017新课标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
2、象反映了(A)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3(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
3、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4(2015新课标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首先体现在江南农业的发展,而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4、故选C项;A项是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B项土地集中加剧明显不是主要动力,海外贸易拓展有利于江南经济发展但也不是主要动力,排除三项。5(2015新课标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对国家的统治已经稳固,A项错误;区域性商帮是民间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明清时期盛行,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文化重心移到南方,明朝时持续,排除D项;迁都北京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南方的物资需要大量北运,这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5、故选B项。6(2017新课标卷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C)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力问题,故排除D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