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6讲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专题3戊戌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7911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6讲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专题3戊戌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6讲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专题3戊戌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6讲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专题3戊戌变法模拟演练(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66讲专题三 戊戌变法1.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

2、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涩泽子爵话论语(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相似点: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解析本题考查中日近代的改革。第(1)问,“观点”从材料中寻

3、找关键字句进行提炼即可;“相似之处”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共性,即传统与现代化并存。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根据理解进行评判分析,但必须观点与论据统一。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

4、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答案(1)历史特征: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基本特点: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2)进步之处: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说

5、明:确立君主立宪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学习西方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历史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归纳,“方案的基本特点”可依据材料“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得出。第(2)问,从材料“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可以提取出进步之处。“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可以考虑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

6、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答案(1)康有为

7、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民国政府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或清除满清统治的影响。(2)因素:政治改革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4(2017新课标卷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

8、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