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759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9南朝诗两首一、读准字音潜虬()徇禄()卧疴()衾枕() 褰开() 岖嵚()祁祁() 豳歌() 灞涘()飞甍() 流霰()答案qinxnkqnqinqnqbnsmnxin二、一词多义(1)薄(2)方(3)许(4)易(5)景答案(1)动词,靠近动词,看不起,轻视形容词,微薄的形容词,与“厚”相对(2)副词,将要名词,土地方圆名词,方法,计策名词,方向(3)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同意,赞同数词,表约数(4)形容词,容易动词,交换、调换动词,轻视,轻慢(5)名词,阳光名词,景色名词,通“影”,影子三、词类活用(1)白日丽飞甍()_(2)飞鸿响远音()_(3)薄霄愧云浮()_(4)杂英满芳

2、甸()_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2)形容词作动词发出声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惭愧(4)形容词作动词开满四、古今异义(1)池塘生春草古义:_今义:蓄水的坑。(2)潜虬媚幽姿古义:_今义:有意讨好。(3)初景革绪风古义:_今义:景色。(4)初景革绪风古义:_今义:事物的开端。(5)索居易永久古义:_今义:绳索;寻找。答案(1)池,园池;塘,堤岸。(2)自赏,自我怜惜。(3)阳光。(4)残留。(5)孤单。五、文白对译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资料链接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

3、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

4、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文本鉴赏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在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答案绘登楼美景抒去京之情 文本深读一、阅读登池上楼,回答问题。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答案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

5、“故阴”相对。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从炼字角度仔细品评。_答案炼字“生”写出了春草生长的过程;“变”写出了季节转变,禽鸟的鸣声也随之转变,突出了冬日的冷落和春天鸟声的喧闹。“生”、“变”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作者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接着极力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二、阅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回答问题。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诗家所称道,请你从表达技巧与炼字等角度仔细品评,体会其妙处。角度具体

6、赏析对比色彩:动静:修辞比喻:炼字答案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霞动江静,动静相谐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5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_答案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6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答案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眷恋京城的情感。 写法借鉴1写作

7、特色以乐景写哀情本课两首诗都突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登池上楼以登楼临窗所见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写自己仕途遇挫的郁闷;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则以“登三山还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写自己去国怀乡的情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定义:以乐景写哀情,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哀伤,表现心中难言之苦,难传之痛。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乐景与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人物的哀伤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浓烈。2写法指导以乐景写哀情的“两个注意点”(1)定感情基调。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下笔前要定好感情基调,定好写景材料。(2)写美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的借景抒

8、情;或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美景中,寓情于景。3迁移运用请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_答案洛阳城,牡丹开得正艳,大团大团的花朵堆砌在小径上,仿佛从文人墨客的画中翩翩而至。彩蝶在花中飞舞,更为这美景增添了另一番韵味。他在桌前举杯,想要开口,却难以言说,自己将要离别,那本是欢乐的容颜,也因悲伤而凄惨哽咽。他将酒一饮而尽,仿佛醉了就不必离开。若能如此,醉又何妨?不为风花雪月而伤感,因为离愁本是人再常见不过的情感,他突然如是想到。既然如此,离歌只一曲就够了,因为一曲,已足够叫人愁肠百结。恍惚中,他仿佛策马走过洛城,身旁是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然而再美的花,也有颓败的一天

9、,再好的春光,也有离去的一天。春风无情,说离开,就离开了。留下那满地残红,似那道不尽的血泪。 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登高望远心地宽谢灵运登楼远眺,排解心中苦闷;谢朓登山回望,抒发离京愁思。他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刻,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得到片刻的自由空间。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遭到贬斥,但他们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登高远望,寄情山水,才能处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风雨,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另一处高峰发起挑战。【应用角度】“登高望远”、“寄情山水”等。2素材应用山水如同人的灵魂,不管我们是背着沉重的人生行囊,还是春风得意缓步徐行,山水总牵系着纷乱的心,平息着浮躁的心,抚慰着破碎的心。

10、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因看出当政者“唯以文义见接”,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后,终于寻觅到保持洁身自好的一种手段寄情山水。他带着矛盾的心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造物者的馈赠,与山水相接,尽情歌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诗画如一的佳境在他的笔下,终升华为一种性灵、理想他的超脱离不开山水,他的艺术成就也离不开山水! 群文阅读导读:南朝“二谢”的山水诗,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从此,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对象,更成为人们远离尘嚣、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李汉荣的攀登我的南山正是突出地表现了这样的特征。阅读山水,读出山的“正直”、“力度”,读出水的“机智”

11、、“智慧”,读出山水的“神韵”。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已经赋予了山水以中华文化的品格,山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具哲学意味。攀登我的南山李汉荣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

12、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是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的。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却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境,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慨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顿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13、,他不羁的诗魂飞跃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而带来太丰富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境”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

14、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我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阅读山水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我心中就不禁会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我更怀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山,高深博

15、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美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以执着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逸,潇洒从容。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山的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只要走进大自然,就会有所收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尝尝清冽的山泉,丰润的荔枝,甘甜的香芒;看看鲜红的桃花,透红的杜鹃,粉红的木棉

16、,听听小鸟的欢声;也可以尽情地躺在青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看山鹰盘旋,看云舒云卷;或坐在金黄的河滩上,手握着沙儿,任流水托着双脚,倾听溪流的心事,感受那水的柔情;或沐着清亮的月光,迎着夜风数星星,遥看牛郎织女,念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间或做个美梦,让温暖溢在心中,让微笑浮在腮边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不要介意曾有的创伤,不要介意世俗的眼光,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真诚,让疲惫的身心靠在宁静的港湾,在安静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因此,置身自然,阅读山水,感悟山水,心情就会清爽无比。 中华的山水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置身那翠绿青山、葱郁林木,就会觉得清凉的空气在身边缓缓地流动,心中只有山的碧绿、

17、云的洁白、水的湛蓝、人的欢笑,就会被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神韵所浸润;走到自然的大森林,当凝视被阳光抚摸的满山翠绿森林,聆听山涧欢快的潺潺流水声,那山与水天衣无缝的精美结合都会把每个人陶醉。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让我既阅读诗书,又让我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诚如放舟桂林山水,一派空蒙,境界博大,意象无穷,心胸旷远空阔,好似与天地共久远,所见之水“无波”、“无脉”,所看之山“无峰”、“无顶”,实际的不高不远之山与不阔不远之水,在感觉中

18、成了高远之山与阔远之水,使每个人感受到了空阔无边、高远无限的美丽意境。许多人以攀越名山大川为乐事,在我看来,人生重要的是坚强无畏地征服眼前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境,并且把抗争奋进的过程当作一种乐趣。 当日复一日的逾越已成为一种生命本色,那么“一览众山小”的巍峨和“似水年华”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另一种攀登和摆设罢了。空闲时,忘情山水吧。 推荐阅读篇目:1威尼斯(朱自清)2五峰游记(李大钊)3苏州赋(王蒙) 诵国学经典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明理知义对待别人,不应过于苛求(求全责备);反省(约束)自己,恐怕赶不上别人。成长启示与人相处,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保持谦虚、谨慎,最终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能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苛求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因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常对照检查自己,是会受益匪浅的。2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尚书)明理知义当尽力了却没能做到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责怪别人;当内心有所保留没尽全力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推卸自己的责任。成长启示面对洪水,诺亚乘舟而逃,大禹则“奠高山大川”受尽千辛万苦终致“四海会同”。我们要不忘“尽人事”的职分,全力以赴,不虚与委蛇,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