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4612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准培优专练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一、培优典例分析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

2、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

3、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偏孤,指早年丧父

4、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B裴子野才华横

5、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5分)(2)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5分)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

6、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寇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大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嘉平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将姜维。维迟,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景元四年秋,召诸

7、军征蜀。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还,曰:“贼未可击。”艾怒:“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艾至成都,禅率群臣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葬。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

8、,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选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司马宣王,即司马懿(179一251),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吴汉:东汉大臣,率军讨伐蜀地公孙述,攻入成都,纵兵烧杀抢掠,尽灭公孙氏,并将降将延岑灭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B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C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

9、/人多笑焉/D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B“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C“关内侯”,爵位名,是古代君王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有封地,并有征收封地内租税的权利。D“面缚舆榇”,一种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面缚”指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指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听凭处置。3下列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不囿贫窘,努力上进。自幼失怙的他以陈蹇碑文自勉,不因口吃、家贫而自暴自弃,后得司马懿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尉府属官。B邓艾善于用兵,智谋出众。嘉平年间与蜀军对峙,他料得姜维必先声东击西而后诈降还击,于是先发制人,占据洮城,得以避免失败。C邓艾艰苦卓绝,成功入蜀。景元间,他亲率魏军在荒无人烟处开山架桥,于濒临绝境中挺进江由,最终大破蜀军。D邓艾绥纳降附,受到称赞。进入成都后他手持符节接受刘禅投降,督查约束将士,安抚众人,让他们恢复旧业,受到蜀人称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11、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5分)(2)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广博,文章典稚,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取三馆围籍太常天章礼仅仗归于京师凡所荇技皆时之名士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时丞相阿合马为查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四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

12、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榆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翠修国史,趣召赴阔,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

13、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舂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B.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名士C.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D.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拨/皆时之名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4、(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后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B.太庙,古代呈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C.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可以称为“望”。D.铨选,选官制度。吏部主选文武官员。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有的由有关部门补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构富有文才获得赏识。他从小聪明,学问渊博,文章雅典,凭文章人仕;他被贾居贞器重,贾居贞让儿子跟他学习;他写的诏书得到皇帝的欢心。B.王构恪尽职守,主动担当。他为朝廷积极谋划;平反了一些冤案;他和卜忽木去

15、办事,因故可能获罪,他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最终被朝廷免职。C.王构积极议政,不惧权贵。有人上书主张搜刮民众,他和何荣祖极力反对,予以阻止;有人倚仗权贵作恶,百姓侧目面视,他把此事上报朝廷。D.王构富有威望,引荐后生。他是三朝元老,熟悉一些事务,朝廷碰到大事都会向他咨询他江欢推荐贫寒之士,所推荐的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5分)(2)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5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

16、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

17、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选自明史孙丕扬传)【注】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

18、谯楼言路,即言官。公移,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雅意,本意。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B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C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D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出现了多个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语如“擢“罢”“起故官”进”,它们分别是指“提拔”“被罢免”“官复原

19、职”“升迁”。B文中有多个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有所不同如“计”伤”“寻” “齿”分别是指“考核”“为感到伤感”“不久”“年龄”。C文中的“嘉靖”“隆庆”“万历”都是年号,而第二段中的“十五年”是指“万历十五年”,古人在记述时会省略表示同一年号的词语。D“自是囚无淹系”中的“淹系”,“系”指关押,“淹”意谓“被水淹”故“淹系”是指囚犯被关押在水牢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河北发生饥荒,建议皇上减免那些额外的征派。年老时,皇上还非常推重他的老成清德,格外看重他。B孙丕扬治政严厉,善改弊诟。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

20、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C孙丕扬品性刚正,力劾权臣。他弹劾权臣高拱;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他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节义坊的请求。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冯保与张居正,多次受到诬陷而落职,后因真相大白,又多次起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分)(2)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5分)(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

21、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

22、,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

23、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C.

24、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本文中的“豫子”。C.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

25、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

26、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2)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5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

27、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明年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二十一年,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二十二年,复从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

28、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及仁宗晏驾,英宗践阼,委寄如故。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荣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帝然之。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杨荣传)【注】椑,

29、b,最里面的一层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B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C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D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复,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B六师,指天子所统六军

30、之师,亦泛指全部军队。C大行,古代称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指即位、登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荣深得帝心,进谏有方。朝堂议事时,有时皇上发怒,一见到杨荣就和颜悦色;杨荣劝导皇上往往很委婉,常能帮助触怒皇上的臣子免祸。B杨荣遇事镇定,谋而能断。无论是处置宁夏被围,还是处置福建、浙江叛乱,杨荣都能镇定自若地分析局势,为皇上决断提供参考。C杨荣颇识大局,依礼处事。皇帝北征意外驾崩,杨荣与金幼孜议定依礼装殓;有人想用不合乎礼制的方式将成祖驾崩的消息报告太子,杨荣坚决阻止。D杨荣老成持重,虑事深远。英宗与群臣商议是否放弃

31、安南时,大臣们多认为安南不可留,而杨荣认为不应该因为安南地处荒僻就轻易放弃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5分)(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5分)参考答案培优点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一、培优典例分析典例1. 【答案】1B2C3B4(1)当时廷尉三官共同签署判决文书,裴子野曾不在场,同僚就签署了他的名字,上奏后皇帝不同意,子野因受牵连获罪被免官。(2)不久皇帝又命令裴子野写文书晓谕魏国宰相元叉,当天夜里接到命令,裴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解析】1

3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来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子野写文章的特点和他人对子野文章的态度。“速”与“典”,是子野写文章的两个特点,不能断开,排除CD,“古”是动词“法”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句,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C项,“凌晨五点到七点”错,

33、“五鼓”指凌晨3点到5点。故选C。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以偏概全,据原文“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可知范云是赞美子野的品行,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34、的落实。(1)通:共同,一起;尝:曾经;辄:于是,就;署:签署;坐:受牵连;(2)俄:不久;敕:(皇帝)命令;喻:使知晓,明白;旦:天明;方:才;未之为:宾语前置句,没有写这篇文章。【参考译文】裴子野,宇凡原,河东郡闻喜县人。于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他悲痛泣血,家人感到诧异。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裴子野被授以右军安成王参军,随即迁任缣廷尉正。当

35、时,刑事判决文书是由三方官员共同签署,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僚就署上他的名字,奏章没有批准,裴子野受牵连被免职。自此被罢免很久,始终没有遗憾之意。当时中书范缜与裴子野没有交往,听闻他的品行业迹也褒扬他。恰逢范缜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立即上表推让裴子野。有关部门认为从裴子野的资历来看,他不符合按惯例提升的条件,没有通过。出任诸暨县令,在县任时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坪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辙文

36、,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裴子野在皇宫任职十多年,静沉缄默,洁身自爱,不曾有什么要求,母亲家与父亲家亲戚贫困,

37、就把所得俸禄全分给他们。没有住宅,借用官地二亩,盖草屋数间。妻子儿女经常受饥寒,而他只以教诲为本,子侄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晚年深信佛教,严守教规,终身只吃麦蔬素食。中大通二年,在官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二岁。二、对点增分集训(一)【答案】1D2C3B4(1)姜维现在突然杀回,我军人少,按照兵法,他应当渡河来攻,然而他却不架浮桥。这是姜维让廖化牵制我们,使我们不能回撤的计策。(2)诸位幸亏遇到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到吴汉那样的人,早已经被杀光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

38、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任都尉学士时,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主管文书的官吏,于是做了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筹划安排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嘲笑他”,本题“为”是动词,“都尉学士”是官名,是“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稻田守丛草吏”是官名,三国魏置,掌军垦屯田事,是动词“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D。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

39、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说“关内侯”“有封地,并有征收封地内租税的权利”错误,“关内侯”的爵位名应是赐予而非封授,以示恩德,多为虚名无实际封地。故选C。3本题考核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他料得姜维必先声东击西而后诈降还击”错,原文是“嘉平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将姜维

40、。维迟,淮因西击羌。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由此可知应是料定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而非选项所说的先声东击西而后诈降还击。故选B。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卒”,是通假字,同“猝”,突然;“法”,名词作状语,按照兵

41、法;“作”,架;“持”,对抗、对峙;“令”,使。(2)中的“赖”,副词,幸亏;“遭”,遇到;“某”,我;“故”,所以;“之徒”,那样的人,“其”,代词,那,那样;“殄灭”,消灭,灭绝。【参考译文】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以帮农民养牛为生。读到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亲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改掉了这个名字。任都尉学士时,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主管文书的官吏,于是做了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筹划安排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嘲笑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见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特别,征召他

42、作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嘉平年间,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将领姜维的进犯。姜维撤退后,郭淮想趁机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郭淮就留下邓艾驻守在白水以北。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领军从白水南岸逼近邓艾扎营。邓艾对众将说:“姜维现在突然杀回,我军人少,按照兵法,他应当渡河来攻,然而他却不架浮桥。这是姜维让廖化牵制我们的计策,使我们不能回撤。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夜悄悄率军直接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来攻,但邓艾抢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避免失败。朝廷赐予邓艾关内侯,加官讨寇将军。景元四

43、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小路进军在荒无人烟的山中跋涉七百余里,一路上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全军濒临灭亡的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从山上滚落。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一同退回来说:“敌人不可以击破。”邓艾大怒道:“生存与死亡,全在此一举,怎么有不可的说法!”要将他们斩首。二人又率兵快马返回和蜀军再战,终于大破蜀军。邓艾到达成都,刘禅率领群臣

44、反绑自己,把棺材装在车上,来到邓艾军前投降。邓艾手持符节,解开刘禅的绳索,烧掉棺材,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宽恕了他。邓艾督查约束将士,不许抢掠百姓,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众,让他们恢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他。邓艾命人在绵竹修筑高台筑成京观,用来彰显战功。魏国阵亡士卒都与蜀国战死士卒一起埋葬。邓艾极力夸饰自己,对蜀国的士大夫说:“诸位幸亏遇到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到吴汉那样的人,早已经被杀光了。”又说:“姜维自然是一时的英雄,与我相遇,所以陷入困境。”有识之士都讥笑他。(二)【答案】1C2D3B4(1)第二年春季他们返回,住宿在卢沟的驿站中,他们估量此行已超过了期限,将会有不可预测的灾祸发生,王构对

45、卜忽木说。(2)官府将粮食借给老百姓,闹饥荒而官府却不断地要求百姓们偿还借贷,王构为百姓请求在第二年交纳。【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是“取”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凡所荐拔”是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的意思,表示完整的意思,和后“皆时之名士”应该断开,

46、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句意:宋囯灭亡后,王构同李槃一起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到杭州收取宋三馆的藏书图册、太常及天章阁所藏的礼器和仪仗,将这些物品带回京师。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吏部主选文武官员”错,应是吏部主选文官,兵部主选武官。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

47、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最终被朝廷免职”错,结合“会桑哥死,乃免”分析,应是因桑哥死去,他们免于被治罪。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明年”,第二年;“还”,返回;“度”,估量、估计;“逾”,超过;“且”,将;“不测”,不可预测;“谓曰”,对说。(2)“贷”,借;“而”,连词,表转折,却;“责”,要求;“已”,停止;“输”,交纳;“以”,介词,在;“以明年”(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王构字肯堂,是东平人。年少时就聪明有悟性,气度深沉庄重。学问渊博,文章典雅,刚成年时就因词赋写得好而中选,任东平行台的掌书记官。参政贾居真一同他见面就很器重他,并让自己的儿子跟从他学习。授予他翰林囯史院编修的官职。当时朝廷派丞相伯颜征伐宋国,事先下诏谴責宋囯,命令王构起草诏书进奏,世祖读后特别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