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4547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准培优专练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一、培优典例分析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参考答案】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

2、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3、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

4、感染力。【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

5、完成后面的题目。题徐昭玉案山房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解析】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意思是:倚靠在枕头上就可以听到潺潺的泉水声,窗外云气缭绕,像龙在天空飞舞。这两句用雨声喻泉声,将云气比作游龙,比喻手法拟声绘形,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

6、的幽静、奇特与不凡。颈联“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写朋友扛着长锄踏雪寻药材,托着腮帮看窗外青松翠绿,透露出作者的羡慕。尾联“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直言享受这样的乐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我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琴寻觅他的踪迹呢?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渴望知音、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的愿望。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注】洮河:水名,在甘肃。吐谷浑:敌军首领。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

7、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解析】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作者从军的豪迈之情。“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

8、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

9、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刘秀才许浑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花。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注】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鄂杜: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中的“

10、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答案】1B2(1)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2)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3)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解析】1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

11、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

12、的“并在那里赏花”错。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诗人“望见乡山不到家”的原因。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

13、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

14、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答案】1A2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解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

15、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答题前要先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然后抓住诗中能表现词中能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

16、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衡阳泗州寺张抃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注】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2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D2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18、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

19、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结合“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诗人漂泊

20、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结合“乡关谁念雪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B诗的

21、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D2(1)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2)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

22、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

23、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此类题思考方向: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

24、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

25、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B石

26、、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C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1B2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

27、也很有深度。(其它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回归到原诗句中进行分析。错项的设置通常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评价诗歌

28、语言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能体现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体会诗歌语言风格,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态度,然后做出评价。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

29、理,便可得出答案。(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益戆: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吊湘川: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

30、臣为戆夫。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答案】1C2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

31、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体悟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

32、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刘禹锡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3、)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鸯禽展翅迅飞的形象。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2“老骥”和“鸯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A2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

34、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最后两联“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意思是“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由此可

35、知,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故选A。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诗人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通读整首诗以及诗后的注解,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本题中,由诗后注释可知诗歌的创作背景为: 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全诗的意思为:飒飒秋风感奋了伏枥的老骥,冷冷秋霜激励着在冓的鸷禽。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

36、。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鸢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鸢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鸢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

37、舞,四坐欢声杂鸣鼓。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

38、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

39、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C。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

40、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分点整理答案。(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病来:病愈之后。黄华:菊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

41、转为感伤。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2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C2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

42、,“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

43、哉一词相合”错。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故选C。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44、秋兴陆游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豪竹哀丝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注】豪竹哀丝:指管弦乐。篘:滤(酒)。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B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C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D“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2请简要赏析尾联。【答案】1B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

45、看到自已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这里的“惊”字是指夜晚捣衣

46、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夕次

47、蒲类津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注】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B2用典和对比;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