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4440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准培优专练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一、培优典例分析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

2、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

3、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4、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C“稽颡”,古时一种

5、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

6、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分)(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5分)【答案】1C2B3A4(1)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2)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

7、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译为“独断专行”也可),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句断句是,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本题“不小”是“兴发”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项;“中土”是南迁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8、、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干支纪年”错,“丙子”、“丁丑”在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错,只是担心群臣反对迁都,而以南向伐齐为口,并不是真的“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故选A。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

9、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关健词“非常”,不平凡;“故”,原来;“所及”,所能做的了的;“圣心”、句式“何为”,宾语前置句,做什么。(2)关键词“举”,行动;“唯”,只有;“欲之”,想要实现它;“竟”,最终;“何之”,宾语前置句,到什么地方。【参考译文】永明十一年五月。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雨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

10、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在明堂南边的偏殿斋戒之后,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孝文帝说:“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拔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兆。”孝文帝立刻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孝文帝回到宫里,立刻召见拓跋澄,于是命令左右侍

11、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联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土地,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12、”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九月,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直下雨,没有停过,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战服,手持马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有报国效忠皇上的心,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下请求。孝文帝大怒说:“我现在正要征天下,希望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

13、们不要再多说什么!”说完,又打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拔休等人一齐来殷勤地好言劝谏。孝文帝又告诉大家说:“这一次我们出动军队的规模不小,出动而没有什么成就,我们将来拿什么让后人看?联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我们不再向南征伐,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京都迁到这里,你们认为这样做怎么样?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南安王拓拔桢靠近孝文帝说:“干成大事业的人,并不向众人征询意见。”如今,陛下如果放弃向南征伐的计划,将京都迁到洛邑,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运。”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当时,鲜卑人虽然不愿意向南迁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

14、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

15、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16、分)(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诸侯,周初的

17、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5分

18、)(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5分)【答案】1B2A3C4(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依据原文“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可知高渐离更改容貌重新上家堂来,事理上“举坐客皆惊”写所有人

19、对此的反应,“举”,意为“全”,“举坐”作为“客”的定语,意为在座的所有客,故“坐”与“客”不能断句,排除AD;“抗礼”,文言特殊词语,行平等的礼,故“抗”与“礼”中间不能断句,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20、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不正确得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错误,依据“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身”可知,原文意思是说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

21、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1)“乃”,于是;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献之秦”,省略句,献之(于)秦,把他的头献给秦王;“复”,又;(2)“传”,轮流着、轮换着;“客之”,请他作客,让他作客;“闻于”,被听闻;“人有识者”,有认识他的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

22、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帮工,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

23、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六国诸侯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

24、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

25、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选自战

26、国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

27、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

28、动了燕王。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5分)(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分)【答案】1D2C3D4(1)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了。(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

29、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赵之兵”“魏之兵”“赵”“岁”“民”,虚词“之”“于”“也”“然而”“而”,“非能强于魏之兵”和“非能弱于赵也”结构相似,“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和“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意思: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句子可以断开为: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故答案为D。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

30、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此处指战车。通观全文也可以看出,各国派出的也都是战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是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

31、、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效”,献给,献出;“便”,指有利的;“效便计于王”,向大王献出有利的计谋,或者: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忠计”,指忠心计策;“用”,采纳,采用;“文”,是田文自称;“请”,请求;“行”,指离开;“请行”,请求离开。(2)中的“而”,连词,表假设,如果;“救”,援救;“折节”

32、,指屈膝求和;“以”,把;“国之半”,半个国家,指半个魏国;“与”,给,献给;“去”,离开,这里指撤退。【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

33、,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

34、,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完全攻占魏国(的时候),(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

35、?”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韩愈论史官书【注】柳宗元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

36、,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

37、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

38、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注】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A顿首,

39、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态度。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元”。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

40、述其卒无可托乎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D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刺性。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柳宗元

41、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5分)(2)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5分)【答案】1A2C3C4(1)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那还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2)现在应当做的事情自己却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年轻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解析】1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42、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解说正确。B项解说错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并成为“五经”。C项解说错误,两次是同一个人。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制作礼乐,故称“周公”。D项解说错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韩愈应自称“愈”,称对方“子厚”。故选A。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

43、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这句的大意是:如今像退之这样有学问、像退之这样会写文章、像退之这样好发议论、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还说出像这样的话,那编写大唐史书的事不就终于没有人可以托付了吗?句中,有四个“如退之”分别是“学”“辞”“好议论”“行”,且句式相同,如“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学”和“如退之”之间不能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该句说的是“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虽然句子较长,但是,它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C项断句正确。故选C。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44、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理解不正确。作者认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道远不幸各有原因,跟他们做史官没有关系。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志于道”,有志于为理想而奋斗;“若是”,像这样。(2)“虽”,即使,如果,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回”,违背;“去”,离开。(3)“后生者”,年轻人;此句需要把判断句式翻译出来。【参考译文】

45、正月二十一日,宗元向十八丈人退之叩头致意:收到你关于谈论如何做史官的信,信中说你的意见全都写到与刘秀才书中了,到今天我才见到信稿,读后内心很不痛快,因为许多说法与退之往年议论修史的看法很不一致。如果像信中说的那样,那么退之在史馆一天也不应该呆下去,从哪里能探测出宰相的用意,认为他是随便用史官的头衔来给一个韩退之增添荣耀呢?如果真是如此,退之又怎么能白白地领受宰相给你的荣耀,而在史馆里挂一个空名、接近机要地方、享受俸禄、使唤掌握文史资料的官员、利用公家的纸笔为私人写文章和用所得的收入来供给子弟们作费用呢?古代有志于为政治理想奋斗的人,不像这样。况且退之还认为记录史事的人会受到惩罚、遭到天祸,凶而

46、想避开,不愿担任史官职务,这尤其不对。史官只是用善、恶等名称来褒扬或贬斥人,尚且恐惧不敢做;假使让退之做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那赞扬人、贬斥人,使人成功或遭到失败录史事,还是得到了被人重用的机会,而且地位显贵。这又证明,不能说写春秋连累了孔子的命运。范晔参与叛乱,即使不修史书,他的宗族也会被杀尽。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班固不能约束他手下的人,崔浩卖弄他的正直而与凶残的鲜卑贵族相斗,遵行的都不是大中之道。左丘明因为生病而瞎了眼睛,是出自不幸。子夏没有著史书也瞎了眼睛。不能用这些例子来作为鉴戒。其他史官遇祸的情形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

47、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你所说的两百年来文臣武将有很多,的确是这样的。现在退之说:我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的事迹写清楚?假使你的同事又像你这样说,以后继任史官的人也像你这样说,人人都说我只一个人,那最后谁能作纪作传、编出史书呢?如果退之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你的同事、后来继任史官的人,也各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那史实也许就不会失传,终于能把它写清久,那你所说的顶天立地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一定会沉没无闻,而且杂乱无章,叫人无从考查,这不是有抱负的人所能容忍和放任不管的。果真有抱负的话,哪会要等到

48、别人督促催逼以后才去履行史官的职责呢?再说,凡是鬼神一类的事情,本来是荒诞不经,渺茫得很,没有什么定准,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谈这些的,像退之这样聪明的人难道还怕这些东西。如今像退之这样有学问、像退之这样会写文章、像退之这样好发议论、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还说出像这样的话,那编写大唐史书的事不就终于没有人可以托付了吗?英明的天子和贤明的宰相得到了像你这样会修史书的人才,却又不能达到编出史书的目的,真是太可惜了啊!退之应该再想一想,可以做的事就马上做起来;如果终究感到恐惧不敢做,那在一天之内就可辞职离开,又为什么要说将要考虑考虑呢?如今应当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青年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没有勉励自己却想勉励别人,那实在困难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