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428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法自然的智慧赵建永“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

2、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

3、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

4、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

5、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B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C儒家和道家的价值取向不同,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相反相成,互补互促。D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

6、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及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C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D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

7、即是明证。C“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D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回家过年东方晓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

8、。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

9、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

10、影无踪了。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爹,娘: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

11、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12、确的一项是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 当兵的儿子

13、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2小题,24分)归去来兮辞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为什么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快要C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遐:远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D既窈窕以寻壑9以下句子与“而君幸于赵王”句式相同的一项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遂见用于小邑 D复驾言兮焉求E问征夫以前路滕王阁序10.下列四句中都

14、有词类活用现象,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例:俊采星驰A目吴会于云间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雄州雾列 D襟三江而带五湖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类型的一项 A奉宣室以何年 B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C奏流水以何惭 D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12.选出与课文原文相同的一项 A雁阵惊寒,响穷彭蠡之滨;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B爽籁发且清风生,纤歌凝且白云遏。C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它乡之客。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逍遥游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15、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众人匹之 D虽然,犹有未树也15.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陈情表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悯。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慈父见背见:看见。B舅夺母志 夺:改变。C除臣洗马 除:授予官职。D责臣逋慢 逋:拖延。18.下列各句中

16、“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臣具以表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谨拜表以闻A B C D(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

17、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

18、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注】澍雨:及时降雨。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

19、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祷请,向神灵祈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B.孝廉,汉文帝开始施行的察举任用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其他类似的还有“举”、“辟”、“拜”、“除”。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品性正直。

20、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隐处穷泽,身自

21、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三)阅读课选文(本题共3小题, 6分)阅读下面选自太史公自序的语段,完成2325题。(本题共3小题,6分)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2、A于是论次其文 次:顺序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C厥有国语 厥:他D退而深惟曰 深惟:长叹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乃喟然而叹曰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是余之罪也夫 夫诗书隐约者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25.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第七年,太史公因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被)囚禁在牢房里。B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经和尚书大约是隐士编写的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啊。C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

23、为作也。-诗经三百篇大概是圣贤的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懑而作的吧!D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些人都是心中不平,不能够被重用,所以他们就叙述以前的事,考虑推演将来的事。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青 玉 案黄公度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注】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裛(y):沾湿。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

2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27.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25、”,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5分)2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本题共9小题,12分)(1)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2)水击三千里,_。(逍遥游)(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陈情表)(4) _,形影相吊。(陈情表)(5) 出师未捷身先死, _。(蜀相)(6)_,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7) 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8)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9)逍遥游中说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 , ,以游无穷者。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1题。(本题共3

26、小题,6分)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 ,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 、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

27、,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 ,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2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B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C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D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3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

28、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

29、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二)主观题 32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操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忝列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参加,恭候您亲临指导。(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四、写作(60分)33. 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一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死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同样,一个国

30、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 答 案1B(A项,偷换概念,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不是“道”;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D项,误解文意,“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且“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是冯友兰的观点。)2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3C(A项,前提错误,原文为“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而非主要体现;B项,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陈寅恪

31、的话也不是对“科学性”的证明;D项,推断错误,“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不对。)4.C(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答案要点: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

32、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 答案:C解析:C项“谏”意为“劝止”,可释为“挽救,改正”。8答案:C解析:A项“亲戚”古代包括内外亲属;B项“河”古代专指“黄河”;D项古有“幽深曲折”之意,现没有。9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为宾语前

33、置句,C项与例句是被动句,E项为状语后置句。10.(选C项,C项与例句都属于名词做状语;A项“目”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美”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D项“襟”和“带”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11.(选C项,C项属于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12.(选D项,A“响穷”句与“声断”句对调;B项两个“且”改成“而”;C项“它”改成“他”。)13.C【解析】绝:直上穿过。14.A【解析】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 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D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15

34、.C【解析】A、B、D项与题干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状语后置句。16. 答案C 解析笃:病重。17. 答案A 解析见:放在动词前,相当于“自己”。18. 答案C 解析连词,因为。19.A试题分析:“至孝”“供养”作前句的谓语,“遂结”和后文联系紧密,前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至孝”“供养”作前句的谓语,“遂结”和后文联系紧密,前面断开

35、。20B 试题分析: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21D 试题分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错误,原文“尝竟不见用”。22.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刀塔那里定居的一百多家。 23.答案B 解析A项应为“编排,整理”;C项应为“才,乃”;D项应为“深思”。24. 答案A 解析“而”分别为表修饰,表顺承;“夫”分别为表感叹语气,句首发语词。25. 答案B 26B(“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错,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27本词表面是写男女

36、别愁,实则寓意深远。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28.1.落霞与孤鹜齐飞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茕茕孑立 5. 长使英雄泪满襟 6.忽魂悸以魄动 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8.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9B(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剑走偏锋:

37、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应选“剑走偏锋”。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混淆视听:用假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以引起思想混乱。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这里应选“混淆视听”。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事件”,所以应选“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所以应选“参差不齐”。)30 C(根据括号前的“其实不然”以及括号后的“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可知,括号内应填与“不好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据此排除B、D两项。A项“扩散与点赞”的顺序不当,应该是先“点赞”后“扩散”;“必定带来不良影响”说法有些绝对化。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C。)31.A(B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多元”和“心态”也不能搭配。C项,主客颠倒,应去掉“而言”。D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32“操办”改“举办”,“贵校”改“我校”,“名誉”改“声誉”,“忝列”改“担任”,“从百忙之中”“抽身”和“拨冗”删去一个。(每处1分)33.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