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2419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全册各课科学实验指导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教育资料文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实验名称: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实验目的: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器材:小口瓶(自备)、漏斗、橡皮泥、装有水的烧杯(自备)、水槽(自备)、塑料杯、纸巾、气球、塑料瓶(自备)。实验步骤: 1每组学生准备三个实验的器材,先猜想再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1)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密封一定要严,也可以用打孔的橡胶塞代替),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水漏不下去)。引导学生分析水为什么漏不下去?(2)水槽内装入约 2/3 的水,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纸要尽可能塞到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

2、水不能进入杯子,杯底的纸没有湿)。引导学生分析:纸团为什么不湿?(3)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气球只能吹打一点)。引导学生分析:气球为什么吹不大?2归纳结论: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也需要占据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有办法让漏斗里的水流下去?让纸团浸湿?把气球吹大吗?启发学生广口思路,用想到的方法(去掉橡皮泥、倾斜水杯、塑料瓶扎眼)检测效果,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空气“跑”了、让出空间),以此进一步验证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注意事项:实验前一定要讲清要求,强调必须注意的问题,如封住瓶口、快速倒水、杯子竖直入水等。如果检测时用到小刀或锥子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教师帮助

3、或指导进行。实验名称:挤压注射器的空气。实验目的: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注射器、橡胶堵头、水(自备)。实验步骤:1介绍注射器是由针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针筒上面有刻度,可以看出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活塞可以往里推,也可以往外拉。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玩一玩注射器。2实验前,教师要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交代清楚。特别是将针筒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前后,都要记下活塞的位置,推、拉活塞过程中,针筒口都要顶住橡皮,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手的感觉。3具体步骤: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用橡胶堵头套住针筒口。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

4、;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4可以补充水和空气对比的小实验,让学生用注射器吸水,再推、拉活塞,问学生:空气与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活塞的位置及手的感觉,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注意事项:拉注射器的活塞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把活塞完全拉出来。实验名称: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实验目的:能有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实验器材:铁架台(自备)、木棒、绳子、票尾夹、气球、打气筒。 实验步骤:1.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空气是否有质量。2课堂上要出示教材中的平衡实验装置,在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3实验前,教师要细致的讲清操作方法,如怎样使小棒平

5、衡、如何给气球打气,如何把气球挂到小棍上等;同时要强调分工合作,有人负责保持小棒平衡,有人负责给气球打气,有人负责把气球挂到小棍上,保证实验顺利进行。4将木棒利用票尾夹挂在铁架台上,在两端利用票尾夹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调节中间的票尾夹使木棒平衡。保持木棒平衡,松开票尾夹,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放手后,观察平衡的木棒会发生什么变化。5引导学生思考木棒微微向下倾斜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空气有质量的初步结论。注意事项: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前试做实验,掌握每个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对容易产生的问题要提醒学生,尽量保证实验的成功率。要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因为打气筒充入的气体是大自然的空气,这种方法科学严谨,能

6、够说明小棍倾斜的原因。提醒学生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伤人。实验名称:用电子天平测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电子天平。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泡沫板、纸、羽毛等)。 实验步骤: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用哪些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像泡沫板、纸、羽毛等质量很轻的物体,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呢?从而引出电子天平。结合图片、实物或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2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将要称量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提醒学生按要求测量各种物体的质量,做好记录。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天平的过

7、程,为后面测量空气质量做准备。3 电子天平测量质量的数值建议保留一位小数(以克为单位),方便学生计算。注意事项:电子天平称量前要确保显示为“0”。实验名称: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测量,证明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从而改变空气没有质量的错误认识。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皮球、打气筒。实验步骤:1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前皮球的质量,并记录。2给皮球打气 20 下,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3给皮球打气 30-40 下,调整好电子天平,再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4分析三次数据,得出结论: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空气越多,质量越大。注意事项:由

8、于学生年龄小,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打气筒给排球或篮球充气。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能够测量出空气的质量。实验名称:让纸蛇转动。实验目的:借助实验,观察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器材:纸蛇、蜡烛、火柴、铁架台(自备)。实验步骤:1做纸蛇转动分组实验时,可以把蛇头上的细线挂在铁架台上。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整蛇尾与火焰的位置,防止纸蛇距离火焰太近而被点燃,要求学生观察纸蛇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2可以用教材上的方法制作“热气球”,也可以用纸筒围住点燃的蜡烛(点燃两根蜡烛),再把轻薄的大塑料袋罩在纸筒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塑料袋的变化。3.组织学生观察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9、4.可以补充纸杯实验,方法如下:(1)在木棍两端各倒挂一个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2)用点燃的蜡烛烤热一个纸杯,观察现象。这个实验说明:相同体积的热空气轻,冷空气重。便于学生理解空气受热上升、受冷下降的原因。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防止纸蛇燃烧或塑料袋受热变形。“热气球”实验中为保证效果,建议在纸筒中点燃两根蜡烛。准备好湿抹布,以防万一。实验名称: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实验器材:水槽(自备)、冷、热水(自备)、集气瓶(自备)、玻璃片(自备)、线香、火柴。实验步骤:1冷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建议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前与学生一起阅读实验步骤,分析每一步中的

10、注意点;先猜一猜第 3 步、第 4 步后,瓶内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教师演示实验。2教师要提前考虑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如选择烟量较多的香、准备黑色背景、制造热瓶和冷瓶较大的温差等,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3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4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5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热瓶中的烟向上流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都充满了烟雾,这是因为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

11、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运动)。6重复步骤 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烟多在上方的热瓶里)。7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画出烟流动的路径,分析原因,归纳出空气流动的规律。,精品教育资料文库。注意事项:冷瓶热瓶温差要大,动作要快。为保证实验效果,教师在课前务必先做“下水实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实验名称:观察挖来的土壤。实验目的:观察土壤,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实验器材:土壤、放大镜、塑料盆。实验步骤:1组织学生采集土壤样本或为学生提供土壤样本。2引导学生进行有结构的观察,可

12、以用气泡图作为辅助进行记录。3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片进行记录,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注意事项:要确保供学生观察的土壤样本中混合了各种成分。如果学生选取的样本中成分单一,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其他成分,配制出供学生观察的样本。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空气、水、腐殖质等重要成分。实验器材:土壤、烧杯、纸巾、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实验步骤:1这组实验操作指向土壤中“隐形”的成分,做之前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可以从先前学生对自然界中土壤或土壤样本的描述入手,抓住“湿润”这个特点,猜测土壤中是有水分的,进一步通过用干纸巾握土壤的方法来

13、求证。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可以看到(纸巾上有水迹)2做把土块放入水中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把观察点聚焦在杯中的土块上,特别是刚刚把土块放进水中的瞬间。为了帮助学生锁定现象,可以用摄像机拍摄后再次播放,或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过程。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可以看到,(冒出气泡)过一会儿又看到(土块开始变得松散)3搅拌以后,你看到(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有物质浮在水面上;有土沉在水底,上面的颗粒较细,下面的颗粒较粗)注意事项:把土块放入水中的实验时,应该选择稍许板结的土块,用搅拌棒搅拌时要提醒学生规范使用搅拌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玻璃棒。实验名称:用放大镜仔

14、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三类。实验器材:沙质土、粘质土、壤土各若干、培养皿、放大镜。实验步骤: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土壤是颗粒状的这一特征,再按照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也可以做排序活动。2观察与描述是这一活动所需的能力要项,只有看仔细、说清楚,才能把焦点定位在土壤颗粒上,也才能为下一步按照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进行分类打好基础。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三类。注意事项:选取的土壤要具有代表性。实验名称: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实验目的:能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

15、壤土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实验器材:沙质土、粘质土、壤土各若干、培养皿、水、滤杯、量杯。实验步骤:1先把任务明确告知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先让学生说,教师再提供方法。2如果学生操作、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把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的要点先告诉学生,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比较什么等等,都要让学生心里有数,再动手去做。做完之后汇总想法,交流汇报。3引导学生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粘质土颗粒细,沙土颗粒粗)4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黏土容易成团,壤土较易成团,沙土不易成团)。5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

16、条。6在滤杯中垫上滤纸后放入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土壤放入后要用勺底轻轻拍实,减少土壤与滤纸间的空隙或事先用水湿润滤纸),再倒进同样多的水(水不宜多,10-15ml),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正常情况下,沙土渗水能力最强,黏土最弱)。注意事项:在常态下,典型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都不容易获得,因此教师要在课前专门配制三种土壤,才能确保在操作中出现典型现象。握成团时加水不能太多,渗水实验中要保证土壤和倒进水的量一致。实验名称:做一个肥料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实验器材:自封袋、土壤、植物的遗体、蚯蚓等。实验步骤:1制作肥料袋重在“制作”,教师应该组织好这个活动,给学生一

17、个动手操作的机会。2要把操作步骤向学生交代清楚,第一步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植物的遗体和蚯蚓,第二步往肥料袋中加适量的水,第三步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上面用黑布盖好。3肥料袋的日常管理很重要。教师要定期了解学生所制作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检查对肥料袋变化情况所做的记录。每一周的课堂上都可以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汇报一下肥料袋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个活动: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放一些土壤,再放几条蚯蚓,养几天,观察蚯蚓在土里的生活情形和土壤发生的变化。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生活状况的重点,是看蚯蚓的排泄物和蚯蚓在泥土里钻过以后的“隧道”,使学生懂得蚯蚓的

18、这些行为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所以人们称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然后,就此扩展开去,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土壤中的各种小动物及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注意事项:因为动物遗体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因此建议不要用其他小动物的遗体。肥料袋里的东西必须保持水分。如果你准备使用自来水,在上课前至少放上一天,以去除里面微量的氯。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塑料水壶里装半壶水,不要加盖,让氯气散出,过一夜后盖上盖,保持干净。每次上课以后要连续补充放置过的自来水,一直到这一单元结束。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的热量,或者在肥料袋的土壤里插上

19、一些吸管透气。实验名称: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实验器材:有孔托盘、洒水壶、人造草坪、土壤(自备)。实验步骤:1既然是模拟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来模拟什么。具体来说,两块土壤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环境中有植被和无植被的地域,浇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雨水。2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放入一段垫高的托盘中。3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4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5引导学生讨论: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的。植物的根系能够牢牢固定住土壤,植物也能减弱雨水对于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引导学生反过来思

20、考问题,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进一步强调保护植被就是保护土壤的认识。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注意事项: 这是一组对比模拟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实验中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包括:两块土壤的面积、浇水量的多少、水流的速度、托盘的大小等。不同的条件是其中一块土壤有植被,而另一块没有。考虑到模拟实验中草皮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限,浇水的量要控制,不宜过多。实验名称: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实验目的: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实验器材:积木、面粉、玉米粉、食盐、玩偶。实验步骤:1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比较积木

21、组的体积:可把积木组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那么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2出示两堆形状不一致的粉末,引导学生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比较粉末堆的体积:粉末建议用面粉或玉米粉;装粉末的杯子要透明,便于观察;装粉末时,表面要保持平整;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壁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3出示两只大小差不多的玩偶,引导学生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比较玩偶的体积:教材图片上采用的是盐埋法。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测出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通过比较这

22、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盐也可以用沙子代替。注意事项: 比较粉末堆的体积时,要注意避免粉末进入眼内。 用盐埋法测两个玩偶的体积时,所用的盐要同样多。 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方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三种。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应鼓励他们尝试并予以肯定。比较粉末堆和玩偶的体积大小,要注意先“摇动平整”再测量和比较。实验名称: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的体积,比较液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活动,既认识到液体之间存在不同,也知道液体有其共同性: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实验器材:油、水、牛奶(自备)、蜂蜜各若干,滴管、流速板、水、量筒、天平(电子天平)、烧杯(自备

23、)。实验步骤:1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除教材上的油、水、牛奶、蜂蜜外,也可选择其他液体进行观察比较。2测试液体的黏稠度时,可使用液体流速板,如果没有也可用表面光滑的板子代替。实验时,几种液体要同时倾倒,让液体自然流下来,下面用盘子接住,防止流到桌面上,保持整洁。3在流速板的顶部凹槽处上滴入同样多的油、水、牛奶、蜂蜜(23 滴),将流速板顶部倾斜一定角度,使液体流下,观察液体的流速。4测量液体的体积,用量筒和量杯都可以。为了便于观察,可将水染色,也可选择其他带颜色的液体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5在

24、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引导学生测量水的体积。(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书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6比较液体的质量,要指导学生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装 50 毫升水和 50 毫升油所用的烧杯规格要一致。7用相同的烧杯量出 50 毫升的水和 50 毫升的油,将天平调平衡后,放在天平的两端,比较它们的质量(或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注意事项:现在市场上蜂蜜的颜色比较多,有黄色、琥珀色、深棕色等等,教学时以实际观察到的为准。活动涉及的材料比较多,课前要为学生准备充分。做完实验,要及时整理清洗,保持桌面的整洁。电子天平比较灵敏,测质量时注意把

25、烧杯居中摆放,以免产生过大误差。实验名称:认识水平面,用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实验目的: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实验器材:瓶子、牙签、水、色素、简易水平仪。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同样多的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将水染色,也可在水面放一根牙签),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2倾斜其中一个瓶子,待静止后比较两个瓶子中的水面。3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止的水面始终保持水平,人们据此发明了水平仪。4指导学生使用气泡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的表面,待气稳定后再作判断。气泡在哪端,说明哪端偏高。注意事项:认识水平面时,要用两个相同

26、的瓶子装同样多的水。在瓶子中放入的牙签要提前测试,有些牙签放入水中不是浮在水面,而是下沉的。教师在给学生发放水平仪时应先行检查,将水平仪放在平板上,读取气泡的刻度大小,然后将水平仪反转置于同一位置,再读取其刻度大小。若读数相同,即表示水平仪底是正常的;否则,需要更好水平仪。实验名称: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与占据空间。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解释,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少的规律。 实验器材:天平(电子天平)、黄豆、绿豆、玉米粉各若干,烧杯(自备)、量筒(自备)。实验步骤:1测量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电子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比较前

27、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2用天平(电子天平)量取一定量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各 30-50 克),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测量它们的质量,比较它们混合后质量的变化(混合前后质量不变)。3比较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时,用相同的量筒确定一个测量的数值,如 50 毫升刻度线,分别测出该刻度时的黄豆、玉米粉和绿豆,学生先猜测把它们混合在一个量筒中,会到量筒的哪个刻度线,然后把三者混合并观察,比较混合前后三者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教学时不能止步于得出结果,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注意事项: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黄豆、玉米粉、绿

28、豆和混合物的质量时,注意去掉盛放容器的质量。用量筒比较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变化时,要考虑三者混合后不能超过量筒的容积。实验名称: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实验目的: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实验器材:黄豆、绿豆、玉米粉、木屑、铁屑、红糖、沙子、培养皿、手持筛子(自备)、磁铁(自备)、水、烧杯(自备)。实 验 步 骤 :1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例子比较多,不能局限于教材上所列举的两种,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举例。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如垃圾分类回收、农民晒谷收豆等。2在分离固体混合物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对混合物进行观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离?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9、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具体改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出示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可以用孔径不同的筛子来分离)。4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可以利用磁铁来分离,也可以使用沉浮法来分离)。5出示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红糖和沙子可以用水溶解的方法来分离。红糖能溶于水,沙子不能溶于水。若想继续得到红糖,可将糖水加热,水分蒸发,析出红糖颗粒。这个活动也为下一课把盐放到水里做了铺垫。)。注意事项: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很多,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教师应尽量为他们提供器材

30、,鼓励他们进行尝试。注重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予以评价。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序操作,合理分工,实验结束及时整理器材和桌面。实验名称: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实验器材:沙子、盐、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烧杯(自备)实验步骤:1先在两个烧杯中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再放入同样多的沙子和盐,并搅拌(要指导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响)。2静止一会后,观察沙子和盐在水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理解溶解与

31、不溶解的概念。注意事项:尽管此活动并不要求做对比实验,但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尽量做到两个烧杯中放入的冷水同样多,加入的盐和沙子也同样多。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实验器材:盐、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烧杯(自备)。实验步骤:1提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猜测,罗列出可能的因素。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制定探究实验的方案。三年级的孩子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扶。3实验方案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

32、骤、实验结论等多个部分,学生可以分组制定方案。方案制定好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提出和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4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培养他们做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的意识。5实验结束,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提醒学生用热水时注意安全,避免烫到。除了搅拌和温度两种因素,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其他的因素,如盐颗粒的大小等等,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 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个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实验名称:测量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33、实验目的: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器材:食盐、2g量勺、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烧杯(自备)、水。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会,然后通过“怎样放盐” “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怎样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2指导学生每次用量勺加相同质量的盐,加盐后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要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并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计算结果时,提醒学生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盐不可计算在内(20oC 时,100ml 的水大约能溶解食盐 36

34、克,做这个实验时水的体积尽量取整百毫升,如 100 毫升或 200 毫升,这样便于学生操作和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指导学生用量勺每次加相同量的盐。实验名称: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实验目的: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实验器材:矿泉水瓶(自备),棉花,洗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含有不溶物的水,烧杯,盐水,刷子,黑卡纸。实验步骤:1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怎样把固体物质跟液体物质分离的现象和方法。2引导学生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

35、过滤器。3把泥水缓缓倒入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引导学生发现,小石子、沙子、棉花之间有缝隙,可以过滤水中的不溶解杂质。再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多次过滤。4把盐水刷在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引导学生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用黑纸是因为它吸热快,能加快水分蒸发,同时也便于观察上面的白色食盐颗粒,为了效果明显,可使用高浓度的盐水)。还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海水晒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注意事项:用矿泉水瓶自制过滤器,剪下瓶口时注意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给瓶盖打孔时注意安全。教师也可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小石子和沙子必须洗干净,否则会影响实

36、验效果。盐水的浓度要高一些。实验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实验目的:完成河流(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水的来源和它们的地形特点实验器材:塑料盆、太空沙、塑料盆、两用喷壶嘴、色素、水、植物。实验步骤:1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型设计。该活动可以分成任务提出、指导制作、小组制作、评价反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紧扣关键目标设法达成。2任务提出时,可借助河流与湖泊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平整的塑料盒底模拟出河流与湖泊指导制作时,除了呈现制作材料,还要通过示范展示规划、制作、测试、调整的操作要点。教师可以用图片讲解, 也可以使用微视频分解指导。3小组制作时,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型,分工协作,提醒

37、学生思考河流从哪里开始、经过哪里、流向哪里。指导学生用太空沙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然后选择低洼处筑坝,观察“河流”“湖泊”的形成。4评价反馈时,既要关注模型的完成度,也要关注获得发展的概念,让学生演示并分享成功的做法与经验。用实物投影或照片演示均可。注意事项:要有一个大而深的盒子容纳模型,模拟降水时尽量不要洒到盒子外面。同时准备一块湿抹布,可以擦手,还能擦桌子。河流与湖泊形状不同,因此没有标准答案。教学时不要把制作模型变成复制模型。对模型的美观性不要苛求,在达成功能目标后有条件再考虑美化。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实验目的:制作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

38、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实验器材:圆形塑料筒、塑料杯、石子、沙子。实验步骤:个阶段都要紧1该活动可以分成指导制作、小组制作、模拟降雨、观察讨论、迁移类推五个阶段实施,每扣关键目标设法达成。2指导制作时,除了呈现制作材料,还要通过示范或实验视频展示制作要点。教师可以用图片讲解,也可以使用微视频。3模拟降雨时,一定要提醒学生“降雨”要落在塑料圆 筒 和 罐 子 之 间 的 沙 子 上 , 蓄 水 深 度至 少 要 达 到 1 厘米,最高不要超过沙子。“降雨”可以用浑浊一些的水。观察井水时,可以让学生初步知道地下水并不是真正的雨水。4观察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沙子、碎石中流动的过

39、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后,水怎样流向地下,又储存在哪里。5迁移类推时,可以通过画出水井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和教材中呈现的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进行比较联系,从而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6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先制作好地下水土层模型,将“井”预留在土层里,学生运用模型观察雨水下渗情况,再掘出“井”中土层,从井中取出“地下水”。7可以运用活动手册上第一个练习,让学生学会描述地下水体的主要构造和表现形式。注意事项:要按照教材要求准备好模型和模拟过程。一定要提醒学生观察水在沙子和碎石中流动的过程和水在圆筒里的变化过程。模拟时所提供的水量要根据容器大小和土层高度来确定,要能形成含水层。指导并提醒学生,不要将桌面弄湿

40、。用喷壶洒水的方法不易控制,建议采取均匀倒水的方式。要提醒学生思考:水井中的水是直接降雨而来的吗?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制作习惯。实验名称:比较海水与淡水,了解海水发苦发咸的原因;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实验目的: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学会搜集证据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实验器材:海水晶、滴管、水、勺子、烧杯、蜡烛、塑料盆、塑料薄膜、石块。实验步骤:1探究海水又苦又咸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实验,这里不需要学生设计实验,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2活动量取 1ml,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可以快速看到效果而权衡的量。也

41、可以简化为用滴管滴5 滴,或者使用无针头的注射器量取。3“模拟海水”可以使用海水精来配制,配制时要注意一般海水浓度不超过 4。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食用盐来配制“海水”。让学生详细描述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 加热至水干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淡水(自来水)和海水(配制的“模拟海水”)残留物,把残留物作为证据,推测出海水中含有更多的杂质。5在塑料盆内装入适量的模拟海水,指导学生利用塑料盆、塑料薄膜、石块、烧杯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 根据温度、阳光等自然条件,创设一个先热后冷的温度差(也可用 65oC 热水配置“海水”,放在室内观察),定时观察海水淡化情况。

42、根据各地情况不同,为了有较高的环境温度和日照条件,本单元可以调整到开学先 上。蒸发、凝结都需要一些时间,教师需要提前进行下水实验。注意事项:用蜡烛来加快蒸发,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加热结束时不要立即用手去碰勺子加热部分。要区别生活概念中的盐和科学概念“盐类”,避免把剩余的白色粉末都说成“盐”。实验名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与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实验目的: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能说明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实验器材:1 升塑料量杯、50 毫升塑料量杯、20 毫升塑料量杯、10 毫升塑料量杯、注射器、水槽、水、色素、勺子。实验步骤:1在容器中装入 1 升水,代表地球上的

43、水资源总量。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猜猜要分别从 1 升水中取出多少毫升水才能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水。2指导学生利用注射器从容器中分别取出 21 毫升、6.5 毫升、0.5 毫升的水放入三个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的总量。剩下的水代表海水。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说出淡水资源的有限性。4在盆中装半盆水,代表某个地区可利用的淡水,一名供水者每用小勺向盆中加水一次,2-3名用水者根据需求从盆中取水 1-2 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盆里的水取完。,精品教育资料文库。5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供水者、用水者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分别指什么?(供水者指的是对一个地区可利用淡水的补充,

44、像降水、调水等;用水者指的是各种用水活动,像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等)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用水量增加和人口数量增多有关即可)注意事项:为便于观察,可以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在取水过程中,强调不能将水洒出来。注射器吸水时,把活塞推到头,头部完全浸入水中,慢慢拉动活塞,不能把空气吸进去。盆中装的水不能太多,否则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在取水过程中,强调不能将水洒出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实验名称: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器材:保鲜袋、澄清石灰水、

45、烧杯。实验步骤:1让学生猜测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若学生知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则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2收集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收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描述不同的实验现象:吸进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容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分析现象后,教师适当讲解背后的原因:人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需利用大量的氧气把营养物质转化成维持体温的热量和支持运动的能量,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除体外,这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注意事项:塑料袋要干净、干燥,往装有呼出

46、气体的袋子里倒入石灰水时应防止外面的空气流入,以免影响实验效果。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实验名称:测自己在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实验目的: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实验器材:秒表。实验步骤:1通过提问“运动前后,呼吸有什么变化”,引出测量活动。2数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在测量前需要教师在测什么、怎样测、测几次,记什么、怎么记、怎样确定结果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保证测量结果准确。3建议采用高抬腿原地跑逐渐加快的运动,或做原地下蹲运动一至两分钟。测量时可以由老师统一计时。4结合活动手册上的记录,按照自己在不同状态下、同一状态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数据分析, 据实得出结论,引出后面测量肺活量大小的环节。5(1)测量学生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2)测量运动结束时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3)休息 3 分钟后,再次测量学生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6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自己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少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同一种状态下,男生、女生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安静状态下男生比女生呼吸略慢)比较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