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常熟市初三语文二模试卷2017.5第一部分(24 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 分)一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虎踞龙蟠,各抱其势,就像是指示历史方位的坐标。它们既以坚硬的(jn)_ _骨背负着几千年的岁月,面对着一个 (b)_ 大精深的未来,又以广阔中/华-资*源% 库的胸怀凝集着一个民族的肝胆与骨气,像一座座不倒的山峰,(y)_ _ 立在这历史的莽原上,默默无声地_ _ 着一切, _着一切,_ 着一切,用冷静(zhn)_ 密的思维把握着自己,把握着岁月,把握着古往今来的风风雨雨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毁灭。(1) 根据所绘拼音写出汉字。(jn)_ _骨 (b)_ _大 (y)
2、_ _立 (zhn)_密(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A经历述说观察 B经历观察述说C述说经历观察 D观察述说经历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 分)(l)子曰:“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2)蒹葭苍苍,_。所谓伊人,_。 诗经(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 陶渊明桃花源记)(4)_ 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 )(5)_ _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6)_ _,西北望,射天狼。(_ 江城子密州出猎 )3.名 著 阅 读 。 ( 5 分 )(1)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3 分)A 道了一个偌
3、,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知何来的慌速? A 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晃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界,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 ”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 文段中的 A 指何人?“如今事发了”是指何事?(2)下列对名著有
4、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贝利从侧洞进去找到了印第安人乔埋藏的金币,他们发了财。之后波莉姨妈收留哈克贝利在自己家里生活,他虽不习惯,逃了出来,但在汤姆帮助下,他愿回到波莉姨妈家里,并且他们商量着结伙做强盗。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后在车站、饭馆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来在哥哥的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C.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悟空去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扇,越扇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托塔天王等天兵天将的帮助下成功借到真扇。D. 水浒传中描述
5、了林冲由一个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朝廷武官,发展为投奔梁山“落草为寇”的起义英雄的全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表现出林冲的起反抗的决定性转变。4.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 分) 请给漫画拟个标题。请写出漫画的寓意。第二部分(46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7 题。(7 分)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居秋暝【唐】常建 【唐】王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明月松间照,
6、清泉石上流”所展示的画面。 (2 分)6、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 分)7、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B. 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C. 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D. 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阅读曹刿论战,完成 810 题。(8 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必以分人 扶苏以数谏故D.小大之狱 汝心之固9.下面哪一个句子中
8、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 )(2 分)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C.先帝不以臣卑鄙 D. 豁然开朗10.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结合选文做简要分析。 (3 分)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2 题(6 分)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1) 超入顾坐席(2) 自后乃尊事先主。12.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什
9、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分)阅读下面一片文章,完成 1315 题。(9 分)知 止张继高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
10、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
11、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
12、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13.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 “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 分) 14.本文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15.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6-20 题。 (16 分)竹影苏诗布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
13、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
14、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中/华-资*源%库中/华-资*源%库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
15、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
16、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中/华-资*源%库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 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17、。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选自中华活页文选)16. 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 (3 分)(1)许多年前,(2)三年前, (3)今年谷雨后,17文中说“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 分)18.下列句子描写生动,请加以赏析。(4 分)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
18、,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19.第 8 段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20.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思想内涵。(4 分)第三部分(60 分)书上说,走神,就是精神不集中,或者注意力分散,或者思想开小差儿。其实,在过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想走一会儿神。再说了,走神,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聚精会神。请以“好想好想走会儿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出现真实的个人姓名、校名等。参考答案第一部分1、 ( 1)筋 博 屹 缜(2)B2、略3、 (
19、1)宋江(1 分) 晁盖、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 2 分)(2 ) A4、 (1)陷阱(如此导游,如此旅游) (1 分)(2)讽刺如今的导游在旅游时想方设法让游客掏腰包消费,而非尽心引导旅游的社会现象。 (2 分,正反面说都可以)第二部分5、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 分)6、以声衬静(1 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分析“清泉石上流”一句亦可,2 分,不结合诗句只得 1 分)7.D(2 分)8、 A(3 分)9、 D( 2 分)10、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
20、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 表明他体贴下属。 (一点一分,三点三分,不结合具体内容不得分)11、(4 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顾:看,四处看,环顾均可。解释成“回头看”扣1 分)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12.(2 分)先主厚爱马超,马超却不以上下礼待之,常呼先生的字,非常没礼貌。(“先生厚爱”1 分,“马超无礼”1 分)13.(2 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 (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4.(4 分
2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 分) 。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突出强调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2 分)15.(3 分)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了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知止”精神。16.许多年前,母亲采撷竹笋,晒笋干;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今年谷雨后,守候着竹子等候孩子们归来。 (3 分,一点得 1 分,意思符合即可) )17竹林里的竹笋,还有晒干的笋干可以吃;那片竹林也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2 分)18. 用拟人的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
22、爱。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 、 “跨” 、 “越”等动词,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 (4分,各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9 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作类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分,写出一点得 2 分,写出两点得 3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0. (1)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2)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 长成竹影) 。 (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有分析。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