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894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6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乔治萨顿【美】,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本文是一篇阐述科学史原则的议论文。,解题,西 方,东方,作者简介,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 “科学史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

2、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西方科技优势日益明显,东方文明在科技和物质文化上逐渐地落后于西方,而且距离越来越远。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西方人甚至科学界产生了一股轻视东方文明的思潮,乔治萨顿站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发展史的高度上,客观地指出这股思潮是极其有害的,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背景,整体感知,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1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 .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 .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 .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 .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 . 新的鼓

3、舞来自东方。 7 . 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 . 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 . 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 .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本文的结构,一(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二(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 及其危害。 三(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 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引论,本论,结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1.本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要尊重东方科学。(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2.为什么要尊重东方科学?(作者于第一自然段否认了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把东方和西方极端对立

4、起来的做法,他的理由是什么?),“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这是从历史方面说的;“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即东方科学会给西方科学带来新的生机,这是从现实方面来说的。,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3),3.“种子”包括什么?为什么“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1)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 (2) 科学史告诉我们,东方科学,如埃及、阿拉伯和中国在数学和炼金术和其它应用科学方面都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九章算术 “算经之首”,我国数学史上有一部堪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媲美的书,这就是历来被尊为算经之首的九章算术。方田章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

5、形等的面积公式;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后者比欧洲早1400多年。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勾股章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近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4.“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修辞及含义?,比喻。说明东方科学对科学的发展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这就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告诫西方人应当认识到这种联系,不要忘本。,(1)当东方人一旦

6、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其潜力是无法低估的; (2)盲目自大,轻视东方科学,西方科学也可能走向绝境; (3)西方科学的灵感多来自东方,今天也有可能;,5.为什么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6.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的用意?,(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7.第三段“这种情况”指什么?,“东西方之间曾有过协调,西方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9.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东方科学和思

7、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8.“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修辞?表达的意思?,(1)拟人。 “悄悄地从东方来到”形容传布和影响。 “伸开双臂欢迎”形容交流。 (2)表达了对东方文化重新崛起和东西方文化协作发展前景的期待。,课文分析第二部分(48),1.不能正确认识东方文明的人的表现和实质?,(1)对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对西方文明言过其实。 (2)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2.美国文明前途难卜的原因?,美国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因素。,3.“它”指什么?为什么要净化它?,(1)美国文明。 (2)美国文明中有许多问题,如历史短,趋

8、势不明等,有许多不健康因素。,4.净化的途径和方法?,发展科学,热爱真理。,5.“谦虚”后省略的内容?,对待东方文明。,6.课后2?,(1)提出问题美国文明的前途和命运难卜 分析问题美国文明中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因素 解决问题净化的途径,发展科学,热爱真理。 (2)这一段看似游离中心,其实与中心密切相关。因为作者认为轻视东方科学,对西方文明言过其实,会造成西方文明的衰亡,所以对西方文化的典型美国文化的未来命运进行探讨,寻找出的解决之路也是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7.“这一点”指什么?“可能”与“确实”是否矛盾?,8.“东方”指什么?,(1)指文明要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发展科学,西方不能忘本,应

9、吸收东方的人文理念,东方也要接受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 (2)不矛盾,作者以客观的态度表达了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世界的期待和自信。,指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9.简单概括两种“局限” ?,(1)许多思想领域不能使用它。 (2)“科学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10.课后3?,(1)作者认为:西方文化偏于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思想。科学方法容易错误应用的原因:一是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里,二是掌握者即使是科学家,由于感情的作用,也会滥用自己的知识。 (2)所以科学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辅助,只有与来自东方的人文思想结合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的局限性。,(作为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作者主张科

10、学与人文互补发展,而人文思想来自于东方。),12.不能正确认识东方文明的原因有哪些?危害是什么?,(1)一些不是真正科学家的西方人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他们从实验科学的角度,以实证主义的科学思维,认为东方文明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其危害是以盲目自大的态度拒绝与东方思想的交流,失去了科学的灵感和分行精神,最终走向衰亡。,11.第八段的修辞?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1)比喻。 (本体:东西方的关系; 喻体:一个人的不同神态) (2)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相同的。,小结,这一部分是由反入正,从分析错误认识着手,指出这种错误认识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再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说明两者不

11、应该相互对立。,课文分析第三部分(910),1.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东方科学?,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2.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修辞及含义?,(1)比喻、双关 (2)“光明”是以太阳从东方升起比喻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对西方的影响,它和西方的法则有着同样的价值。作者借此形象地表达了只有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 结合才能使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观点。,要尊重东方科学,(引论是什么),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西方文明有弊端,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本身的应用的弊端,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12、是互补的,(本论为什么),(结论怎么办),发展方法,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科学,主旨,本文阐述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主要是指出东方对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的缺陷,需要借助其他力量的帮助。作者从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东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历史和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写作特色,1.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结构,也有开阖(第5段)。 2.借助于形象议论,多用诗意的比喻,不仅增强作品的形象性,而且丰富了思想的内涵,促进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3.语言有形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4.运用对比论证,比较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苏教版 > 单招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