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48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老子(约前571约前471),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

2、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

3、性的东西是错的。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4、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有无相生释文题“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明主旨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

5、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

6、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1词语理解(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同“_”,_ 死而不亡者寿 通“_”,_ 其脆易泮 通“_”,_ 起于累土 通“_”,_ 答案现表现妄荒谬。一说通“忘”,遗忘判分离蔂盛土的工具(2)一词多义形共明易知为答案身体,形骸/形势/比较,对照/形象,形体/形状,样子共同,一道/聚集/总

7、共/通“拱”,拱手/环绕明亮/明白,清楚,明确/说明,阐明/圣明/视力/次,下一个/明白地,公开地容易/轻慢/平和/交换/改变,更换知道/了解/通“智”,智慧/主持,管理/知觉是/制作/做/解决(3)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民之从事古义: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_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人之生也柔弱古义:_今义:软弱。其死也坚强古义:_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埏埴以为器古义:_今义:认为。自见者不明古义:_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答案走不远。做事。几乎(差不多)成功。柔软。僵硬。来做。不能

8、明理。(4)虚词归纳斯其几当答案就/这这些/它矮而小的桌子/几乎,差不多/适当的时机/多少有、只有/抵御、阻挡/在/主持/判罪2词类活用(1)斯恶已:_(2)为无为:_(3)事无事:_(4)味无味:_(5)图难于其易:_(6)为大于其细:_(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8)是以圣人犹难之:_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知道丑(2)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5)形容词作名词,容易的地方(6)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地方(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3特殊句式(1)死而不亡者寿。(2)前后相随,恒也。(3)柔弱者生之徒

9、。(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自胜者强。(11)自知者明。(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答:_答案(1)(3)判断句,(4)(9)介宾短语后置句,(10)(11)宾语前置句,(12)被动句。4语句翻译(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_(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译文:_(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10、则无败事。译文:_(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_答案(1)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2)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3)(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4)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5)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

11、败坏事情了。(6)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文本名句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外名句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老子第二章)2.(老子第十一章)3.(老子第二十四章)

12、4.(老子第三十三章)5.(老子第六十三章)6.(老子第六十四章)7.(老子第七十六章)1“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答:_答案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

13、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谨慎、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2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_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答:_答案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

14、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是格言。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2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6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选文第7则以“人”“草木”设喻,形象阐明了守弱则强的道理。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答:_答案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

15、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

16、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聪明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

17、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有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令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老

18、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吏,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

19、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效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

20、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当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

21、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珠,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珠。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珠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珠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珠”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赏析这篇文章从老子的“神秘莫测”写起,一步步引领我们理解老子本人。老子博学多才,是一位历史学家,深谙人类已往的历史和经验,想引领世人脱离苦海又感到没有价值,于是弃世而出关。作者读着道德经却在思考着人世,最终理清了老子的两条思路治国与处世。本文想象奇幻,打乱时空顺序,语言老辣,愈读愈觉奇妙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