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35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先秦诸子选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释文题“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举例来说,一个不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的人,你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不是愚蠢吗?具有仁德的人并非一味拿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言明了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一种道德修养。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

2、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1词语理解(1)通假字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通“_”,_ 好知不好学 通“_”,_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通“_”,_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通“_”,_ 答案汝你智聪明无没有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2)一词多义就亡答案动词,靠近、接近/动词,担任/动词,成就动词,通“无”,没有/动词,逃跑/动词,灭亡(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古义:_今义:学生。其蔽也贼古义:_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其蔽也绞古义:_今义:缠在一起。则

3、民不偷古义:_今义:盗窃。答案学习的人。年轻人。害。急切,不容忍而伤人。浇薄,不厚道。(4)虚词归纳为答案动词,成为/动词,治理/动词,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被/介词,为了/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2词类活用(1)贤贤易色:_(2)事父母,能竭其力:_(3)就有道而正焉:_(4)不贰过:_(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答案(1)前“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竭尽,用尽(3)形容词作动词,匡正(4)数词作动词,重复,再次出现(5)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这里指不偏爱3特殊句式(1)生而知之者,上也。(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

4、之者也。(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4)君子笃于亲。(5)敏于事而慎于言。(6)陈亢问于伯鱼曰。(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答:_答案(1)(3)判断句,(4)(6)介宾短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_(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_(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译文:_(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译文:_(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_答案(1)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2)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

5、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3)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上作乱;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4)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喜欢学习,他从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也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5)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而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文本名句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6、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外名句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论语季氏)2.(论语述而)3.(论语公冶长)4.(论语阳货)5.(论语泰伯)6.(论语学而)7.(论语学而)8.(论语雍也)9.(论语宪问)10.(论语学而)11.(论语季氏)1从第6则选文看,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答:_答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在我国

7、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视之为人生的两大要求。古人也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2第7则选文凸显了古人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答:_答案这则选文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它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3从第11则选

8、文看,孔子拿典籍教育后进的落脚点是什么?先秦儒家之教与学有何启发意义?答:_答案诗就是诗三百,经过孔子等人的阐释和传授,先秦时候它就已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了。孔子非常看重礼,视其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进,落脚点显然是在立身处世方面。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家之教与学,都侧重于道德完善方面的内容,跟今天有所不同。比起现今的教育来,那时候的教育当然有其局限性,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也有一定的偏弊,就是相对忽视培育善德的意义,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而要纠正这种偏弊,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其启发意义主要就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

9、品质。4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根据第3、4、6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_答案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所以培养德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的“好学”,内涵已完全不同。因为这样,它跟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现今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美好德行的偏失必须得到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5孔子所讲的“好学者”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的相关部分加以分析。答:_答案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之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克己的能力、内省的能力。克己则把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转化提升为精神的向善向美和精神的独立。克己则可以使外欲有节,外欲有节

10、则可以敏于事而慎于言;内省则可以使内心清澄,内心清澄则可以就有道而正焉。不迁怒,不贰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现在又听到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好学”的人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这

11、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这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非圣人不可,起码也要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那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学”的人呢?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答:_答案古今学者,学风有别。为人为己,一字之差,泾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者,装腔作势,

12、借以吓人,故作深沉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学者不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用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真正的坚强李丹崖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老子。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请问先生近来修

13、道进展如何?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随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

14、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我们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答道:“我们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的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美无缺。”子路听后恍然大悟。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一位作家这样解释“柔”字,说“木”头虽钝,但削成

15、“矛”状,兴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如此说来,“韧”字便可以解释了:芦“苇”虽轻,但若用刀把它削出“刃”点,兴许比真正的标枪还要锐利。原来,真正的坚强,并不是坚硬,坚强并不只停留在一眼即可洞穿的表象上,而是玉蕴珠藏。淡化了生命的“碳”性,加入了生命的“铝”性,摈弃了虚假的“脆”性,增加了智慧的“韧”性。真正的坚强看似柔弱,但它却积蓄着无尽的能量,最终一切貌似不可战胜的事物,都将拜倒在它韧劲十足的执着里;真正的坚强,是孕育在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灵性花朵,结出的硕果叫“坚韧”。赏析人们通常认为真正的坚强就是坚硬,本文则一反这种看法,独辟蹊径,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一位作家对“柔”字的解释,阐述了真正的坚强应是刚中带柔、玉蕴珠藏的道理。见解新颖、独到,主旨深邃,对人颇有启迪。作者十分注重成文手法的运用,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所要阐述的道理,而是先讲故事,在极尽铺陈之后,才以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样比生硬的说理更易让人理解,同时也增添了玩味的余地,由事及理的手法使用比较巧妙。结尾收束自然,且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升华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