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30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当仁不让于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先秦诸子选读《当仁不让于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当仁,不让于师释文题“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

2、和执着追求。1词语理解(1)通假字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_”,_ 道之斯行 通“_”,_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_”,_ 夫子矢之曰 通“_”,_ 毋吾以也 通“_”,_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 鼓瑟希 通“_”,_ 答案智聪明、智慧导引导悦高兴誓发誓已停止暮晚稀稀疏 (2)一词多义绝弥莫疾答案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3)古今异义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_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君子一言以为知古义:_今义:认为。答案关爱别人。以,可以;

3、为,表现出来。(4)虚词归纳也于答案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在/介词,在方面/介词,由于/介词,对/介词,被/介词,比2词类活用(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_(2)所谓立之斯立:_(3)动之斯和:_(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5)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_(6)噫!天丧予:_答案(1)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5)形容词作动词,用尽(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3特殊句式(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偃之言是也!(3)亡之,命矣夫!(4

4、)贤哉,回也!(5)不吾知也!(6)求,尔何如?(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8)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9)其何伤于日月乎?(10)仲尼岂贤于子乎?(1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2)吾无隐乎尔。(13)当仁,不让于师。(14)以吾一日长乎尔。(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6)异乎三子者之撰。(17)浴乎沂,风乎舞雩。答:_答案(1)(3)判断句,(4)主谓倒装句,(5)(8)宾语前置句,(9)(17)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_(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译文:_(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译文:_(4)吾无行而

5、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_(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译文:_答案(1)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2)(我的)老师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3)老师善于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引导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4)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5)地位高的人学了道就会爱护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被使唤了。文本名句1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文外名句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论语子张)2.(论语子张)3.(论语子罕)4.(论语述而)5.(论语卫灵公)6.(论语述而)7.(论语阳货)8.(论语雍也) 9.(论语雍也)10.(论语先进)11.(论语雍也)12.(论语先进)13.(论语先进)1“当仁,不让于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答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这是在一般情况下,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

7、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2子贡反驳陈子禽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贡这句话所针对的对象是谁?答:_答案子贡这句话针对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子贡认为子禽的这句话属于后者。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3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

8、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答:_答案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当众弟子谈完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吾与点也!”那么请问,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答:_答案当曾皙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和谐社会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表现出了曾皙仁爱的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

9、想。而孔子是主张“仁”“恕”的,当曾皙的这番描述结束时,正好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自然就引起了赞同,所以才有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读了“孔子见南子”一节,有人说子路不应该批评老师,也有人说孔子确实做了不正当的事应该批评,你怎么认为?答:_答案(示例)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

10、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的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孔子至圣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

11、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的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而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位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般的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仁焉。”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

12、,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能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的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

13、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将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赏析本文题为“孔子至圣”,从“注重个人的修养”“儒家求出仕”“孔子的思想”等方面来谈孔子的文化传承及对历史的贡献。文章始终围绕“至圣”来展开,很好地诠释了题目。最后画龙点睛,总括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