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551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下娱乐圈的流量担当们颠覆了社会对偶像的这一认知,他们多为阴柔的花美男、油腻的小鲜肉以及整容减肥过度的塑料花。近日火爆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推出的所谓“偶像”,更是将这种不良倾向推向极致。面对如此不走心的“偶像”,不少信仰缺失、精神涣散、内心空虚的青少年却如堕入传销组织一般被洗了脑,出现各种歇斯底里的病态反应。然而,粉丝在经历人生起伏和社会磨砺之后终将成熟清醒过来,总有一天能看清“流量偶像”拙劣的才艺、崩塌的人设。当下的很多流量明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

2、又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过气。影视剧如果质量不行,集结再多人气偶像也无法挽救票房和收视率。这些现象正是粉丝经济出现疲态、流量担当开始“担当不起”、娱乐圈的虚假繁荣终将化为泡影的有力证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是由于市场逻辑代替了艺术追求。流量明星和其背后的操盘手一心只想如何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全然不将艺人应有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放在眼里。这些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多艺术价值乏善可陈,蛊惑人心的圈钱能力却不可小觑。比如,节目把选手的去留以投票的方式交由粉丝化身的“全民制作人”决定。这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每一次点赞都需要用钞票来置换。当粉丝们的心情随着自己偶像的成绩忽高忽低时,殊不知,幕后玩家们正瓜分着

3、你的生活费和私房钱。其次,是由于商业资本左右着话语导向。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操盘手深知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性。他们不惜下重金蹭热点、抢头条、买热搜,利用各种软文和硬广告对艺人进行吹捧,将其包装成个性独特、举止可爱,外貌时尚、为人正派的“完美”人设,从而蛊惑人心,让更多粉丝为之倾倒。再次,是由于社会风气对于流量明星的过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娱乐生活逐渐丰富。在艰苦岁月被奉为偶像的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和劳动者,在娱乐风暴的席卷之下被放置于角落,而娱乐明星粉墨登场,成为新媒体的宠儿。传媒行业涌现了一批以关注明星一举一动为业的狗仔娱记,偶像的私生活成了人们社交生

4、活的重要谈资,这种变化都给了流量明星存在的理由和安全感。这种病态的文化现象,对文艺和传媒生态的伤害不容忽视。首先,流量明星当道,引领着一股以白、瘦、小V脸为美的强势审美潮流,使原本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取向日趋单一。流量明星当道,也对传统艺术教育造成伤害。如果五音不全可以当歌手,演技拙劣能够做主角,那么,传统艺术院校存在的价值何在?那些踏踏实实做人从艺的文艺工作者又会何等失落?(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2018年8月30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柔的花美男、油腻的小鲜肉以及整容减肥过度的塑料花,是当下流量明星的主要构成。B. 近日偶像养成类节

5、目虽然火爆,但是其在引导社会对偶像的正确认知上走得很离谱。C. 那些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多艺术价值很小,因为制作者本身就没把它作为艺术去追求。D. 一些操盘手善于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极尽炒作之能事,让粉丝化身“全民制作人”决定选手去留,终致钱财源源不断到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以流量明星艺术生命极其短暂为例,说明影视剧质量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关键所在。B. 为了说明用市场逻辑代替艺术追求这一事实的存在,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 在讨论娱乐圈热衷“流量偶像”这一现象成因上,作者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做以阐释。D. 首段只是摆出问题,第二、三段分别对现象产生

6、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进行了集中讨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态娱乐圈导致对偶像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这是一些青少年出现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B. 操盘手把流量明星视为道具,忽略艺人应有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因为一心想获得更多商业利益。C.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精神生活愈发受到重视,流量明星粉墨登场就成了一种合理选择。D. 流量明星虽不在审美潮流方面形成优势,但其对审美标准和艺术教育的伤害也不可小觑。【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

7、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项,“一些操盘手善于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极尽炒作之能事,让粉丝化身全民制作人决定选手去留”错误,杂糅信息,第二段总结了三点病态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选项把第一点和第二点掺和在了一起,“让粉丝化身全民制作人决定选手去留”在第一点,它不是“操盘手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第二点)的表现,体现了“市场经济代替了艺术追求”(第一点)。故选。【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8、,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D项,“只是摆出问题”错误,首段不仅提出问题,还有流量明星对青少年产生的恶劣影响和娱乐圈虚假繁荣必将化为泡影的推断。故选。【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9、题中A项,“根本原因”错误,这些青少年原本信仰缺失、精神涣散、内心空虚,病态(根本原因),娱乐圈只是把其推向极致;C项,“合理选择”错误,第二段结尾处提到了“传媒行业开始关注明星一举一动和偶像的私生活这种变化为流量明星登场提供了理由”,没强调是否合理;而前文提到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与现在的变化进行比较,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娱乐圈是病态的,另一方面也就说明这种选择是不合理的;结合下一段的“病态文化现象”的归纳总结,也可以判断是不合理的D项,“不在审美潮流方面形成优势”错误,与文本内容相左,第三段提到“流量明星当道,引领着一股以白、瘦、小V脸为美的强势审美潮流”。故选。【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

10、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枕上诗书闲处好孙守名我抱着一摞

11、书走下台阶,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熟识的学长。三两句寒暄后,他便指着刚与我擦肩而过的老者说,那位便是宋学大师刘乃昌先生。我颇为诧异,转过头去,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灰呢子大衣,鸭舌帽,还有不疾不徐的步履。这大概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刘乃昌先生早已是颇有名气的学问大家,专攻两宋文学,尤致力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研究。只可惜,造化弄人,我竟没能亲耳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对于刘乃昌先生,我是只闻其名而未识其人。第一次与先生接触是在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有些冒昧地轻轻地敲了三下门,然后双手交叉忐忑不安地立于楼梯旁,紧张兮兮地望着不断下楼行色匆匆的一些陌生老师。朋友筹划出一本有关中学诗文的课

12、外读物,很想找一位全国知名诗词研究专家来写序文,自然就想到了先生。这样的事情最终落在我身上,义不容辞却又心中惶恐,担心先生会一口回绝。正当我大汗淋漓之时,门开处,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走了出来。先生将我让至家中,落座后,便仔细询问来访的缘由。待我语无伦次地讲明来意,先生竟满口答应,并约定一周为限。我转身告辞,温和的,满脸微笑着的刘先生一直将我送至楼下,才慢慢转身上楼。再后来,似乎熟识了许多。一周后,将取来的序言以快件方式寄出后,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为这件事做得圆满而暗自庆幸。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刘乃昌先生竟找到西联教室来,着急地告诉我需要更动的三处,其中一处竟是标点。我暗自吃惊,不禁为先生严谨的治学态

13、度而肃然起敬。近年来,我顺着文学发展脉络写过几篇人物散文,几次想动笔描绘一下那位“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才女李清照,但又踌躇再三,总是无法落笔。个中原因,似乎很多。脑海深处,还是怕看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戚容,“凄凄惨惨”的眼神,如若不将心沉入无底的暗夜,沉入到巨大的国破家亡的苦痛中,要想靠近她,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于是我又翻捡出刘乃昌先生的研究文章,从中苦苦品味那位让有宋一代大放异彩的才女的人生轨迹。也许,我想,刘先生的笔下,这位有着悲剧命运的旷世女神比我写出来的还要鲜活。刘乃昌先生离开曲园转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后,与我有过大概两次通信。其中一次是写毕业论文时,我先是选定了南宋词人辛弃疾,阅读了大

14、量书籍后,感觉思路似有若无,断断续续,于是决定给刘先生写信。只是,刘先生的通信地址我是不清楚的,查阅了邮政编码后,冒昧写了封现在看来不知所云的信件,投入邮箱后,便苦苦等待起来。一周,两周,三周,再也等不得,只好转入现当代文学。待论文结构框架大致成形,先生的那封信却如雁般飞来,既惊喜,又苦涩,论文的事难以再向先生启齿,信也似乎不必再回。每每想到先生的鼓励之语,心里总是感到酸楚。刘乃昌先生已然作古,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思之让人悲哽。先生一世,为人低调。有关他的生平材料公开发表的少之又少,这位师承夏承焘的文学研究大家,对于名,对于利,如同浮云一般。他只知道研究、教学和笔耕不辍,即便是晚年身

15、患阿尔兹海默症,唯一的记忆还是宋词。“谁把西风移画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宋词之美,美得让人心醉。重回青衫长袖、羽扇纶巾的古宋时代,思清新婉丽的晏几道,叹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吟着哀愤的诗,听着古雅的曲,那是怎样的一种荡气回肠啊!无怪乎刘乃昌先生超凡脱俗,清古洒脱,那是他读透了宋词的精髓。因编辑各类图书,自然会引用到刘先生一些有关宋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内心时常感到愧疚不已。总想当面再次聆听他的教诲,又怕打扰先生晚年的清修生活。先生驾鹤,令人痛心。感恩之情,时时萦怀。想到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的一句词,“枕上诗书闲处好”,破其意而解之,先生正是将诗书学问做到“闲处”,做到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所以他成了

16、一位令世人景仰的宋代文学研究泰斗。(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4日,有删改)注:刘乃昌(1930-2015):山东滕县人,原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宋代文学研究家。先后出版辛弃疾论丛苏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校注等专著十余部。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虽然向刘先生求助没能得到及时回复,但“我”内心依然充满了对先生的敬意。B. “我”对于没能亲耳聆听过刘先生的教诲而深感遗憾,因此后来多次找寻机会走近先生,也曾写信向他请教过有关学术问题。C. “我”在撰写有关李清照的文章时感到难以下

17、笔,只好借助刘先生的研究文章,这一细节表现了“我”对先生研究成果的高度信赖。D. 在作者看来,刘先生将诗书学问做到了“闲处”,成为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泰斗,是深谙“枕上诗书闲处好”精髓的。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用学长的话,表现出刘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精于学术、深受爱戴的人物轮廓,为下文做好铺垫。B. 文章多次引用李清照的词句,既看出刘先生对有着悲剧命运的旷世女神的偏爱,又表现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C. 文章以时间为序,用“我”的耳闻目睹记叙了与刘先生的交往,对先生虽师承大家却为人低调、不慕名利且一心钻研的一生表达了景仰之

18、情。D. 刘乃昌是宋代文学研究家,他出版的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宋代文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其研究面广,研究程度深,成果卓著。6. 刘乃昌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 5. A 6. 待人温和,温文尔雅。“我”惶恐不安地请先生作序时,他温文尔雅,满口答应,并送我至楼下。做事严谨。刘先生发现序言中还有三处需要改动的地方,“竟找到西联教室”“竟是标点(其中一处)”鼓励后生,提携后学。“我”在写毕业论文 时,给刘先生写信,先生的鼓励之语,令“我”心里感到酸楚。不计名利,专注学术。他为人低调,对名利如同浮云,只知道研究、教学和笔耕不辍。 超凡脱俗,清古洒脱。刘先生深谙宋词让

19、人心醉、荡气回肠之美,做到了“闲处”。答出以上三点即可,如有其他,需言之成理。【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 “我对于没能亲耳聆听过刘先生的教诲而深感遗憾”和“多次找寻机会走近先生,也曾写信向他请教过有关学术问题”因果关系不成立,其中第一次与先生交往是受人所托。故选。【5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

20、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B项,“刘先生对旷世女神的偏爱”错误,文中强调刘先生体会的深且透,比我写的还要鲜活;C项,“景仰之情”错误,要求考生紧紧抓住本语段提到的“思之让人悲哽”,此句为中心句。就因此才体现全文对刘先生的“景仰之情”;D项,“专著涉及宋代文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错,结合“注”看出刘先生对宋代文学研究的对象较多、方面较广,而非“各个层次”。故选。【6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人物的事迹以及作者或他人的评价进行概括,作答时先明确品质,然后列举文中的事例。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担心先生会一口回绝。正当

21、我大汗淋漓之时,门开处,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走了出来”“我转身告辞,温和的,满脸微笑着的刘先生一直将我送至楼下,才慢慢转身上楼”概括第一点;根据“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刘乃昌先生竟找到西联教室来,着急地告诉我需要更动的三处,其中一处竟是标点”概括第二点;根据“待论文结构框架大致成形,先生的那封信却如雁般飞来,每每想到先生的鼓励之语,心里总是感到酸楚”概括第三点;根据“先生一世,为人低调。有关他的生平材料公开发表的少之又少,这位师承夏承焘的文学研究大家,对于名,对于利,如同浮云一般”概括第四点;根据“无怪乎刘乃昌先生超凡脱俗,清古洒脱,那是他读透了宋词的精髓”“先生正是将诗书学问做到闲处,做到一种人生

22、的大境界,所以他成了一位令世人景仰的宋代文学研究泰斗”概括第五点。【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3、柴的记忆兰善清柴烙印在灵魂深处,念今怀旧,日里梦里。游风景名胜,视野里不是茂林蕤草,而是可用来做饭烧火的柴草。那年在北京丰台,见野外一片酸枣刺,便不知不觉拾了几枝干枝。在神农架,见横于路边的枯枝,便顺手拾了,带进宾馆,同行者笑我放牛娃习气。今年到阿里山,衰朽的枯木又勾起了我心中柴的情愫何以如此不下心头?只因柴燃起的炊烟曾多年萦绕我的饭碗,只因灶火里的艰辛日子潜入了我的下意识。我的故里是条山沟,扇形坡面,大部分是杂树荆丛,应该说砍柴没问题,可那年月开荒造地毁林,大型建设又伐走碗口粗的成材林,山秃了,柴与粮同样紧张。山坳里有限的柴山为集体所有,每年年底每家分得几百斤花栎柴、松枝,仅可烧一两个月,大

24、量日子要靠割柴。我跑得动路就跟姐们放牛、割柴,半天割一小捆山草,用葛条作背带背回,姐们笑我割的柴不够烧盆洗脚水。有种柴叫红焰棒,水分大,三月俩月干不了,很少有人割,我割不够一捆时,割点充数。但当看到母亲在烧这柴时噗噗吹半天,熏得眼泪直流,呛得直咳,还误了做饭时间,我下次即使空手回也不要了。姐们相约到很远的大山割精良的山柴,青檀木、马槲梢、浮莲泡、黄椋树等指头粗细的好柴,一担可烧好几天。劳累之极时姐们也常抱怨母亲和嫂子烧柴太费,说她们不割柴不知割柴苦。其实,母亲和嫂子何尝不知节约?怎奈泥坯垒起的灶,不聚火不聚温,硕大铁锅,哪是几把柴解决得了的?一把一把塞进灶膛,一轰而燃,三下两下就烧了,锅里水还

25、不泛泡,红薯还没有动静。山里人如此,山外人更操柴心。冬季里常看到视线很远的对面山梁上,扯成线的人扛着尖担注,清早进,擦黑出,挑着柴晃晃悠悠,远望每个人都抽象成一个横着的“王”字形剪影立着的两捆柴和行立的人形成三竖,中间的尖担是横穿的一横。据说山外人烧柴节约得出奇,一个细细柴棍在灶内来回拨弄,烧到火灰散尽。小如盆瓮的灶膛里捧进一小把点燃,风箱一拉,悠悠燃着,缓缓做出一两碗饭来,还能在灶台的煨水罐上煨出一罐热水洗脸。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中午在校自做一顿饭。在学校屋檐下垒个小泥灶,架口小锅。柴从家里带,若是半干的桐子树枝,一顿饭会弄几小时吃不到嘴。阴雨天,屁股撅着吹火,噗嗤噗嗤吹得眼泪、鼻涕直流,屋檐

26、雨直滴后裤腰。雨水、汗水和着烟熏的泪水,百般无状。高中时,半年进山担柴七次。单趟路程就五十里;去时还有劲儿,回来腿就酸软了,柴到肩上,两腿打晃,只能拖着腿,牛一样喘息着前行。参加工作之初,也曾靠烧柴度过一段日子。单位统一从山里购,按职工人数分,穿插烧煤,煤凭票供,比在农村烧柴的操心程度低多了。物换星移,为粮为柴而苦的日子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打住。起初,我走到乡下还纳闷,为什么到了冬天,老家对面山岭上不见了络绎成线进山割柴的人们?平原上的人们怎么不再带着干粮起早摸黑进山去?后来看到姐们家烧起了沼气,河边人家户户有了承包的柴山,大量的人进城务工了,柴已丰盛得烧不清,我们山沟家家也大堆小堆的干柴垒于山

27、墙边,这才想起时代不同了,原来新的曙光照亮了锅灶,柴的难题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彻底不被困扰,是电炊具、液化气、天然气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拧开关火就燃起来,千担万担柴何以抵得了这一开就来的蓝莹莹的火苗?厨房革命也减掉了先前锅台案板间的手忙脚乱,不咋忙乎,该熟的就熟了,想吃的就能吃了火不再由柴燃,饭不再一把把火煮半天,炒煮蒸炖转瞬间。古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之于民生,第一等要务。而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说解决就解决掉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当那种由钻木取来的燃了千年万年、生生不息的柴火,被非柴而生的蓝莹莹的火甚至电磁、微波取代时,我们是否感到万古以来“烟熏火燎”的历史开天辟地般刷新了?(摘自人

28、民日报2018年09月01日)注:尖担:挑柴用的长棍,竹木制成,两端尖,可插入柴束内。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风景名胜,“我”视野里不是茂林蕤草,而是可用来做饭烧火的柴草,这就是“我”被同行者嘲笑有放牛娃习气的原因。B. 作者通过设问,介绍了炊烟曾多年萦绕“我”的饭碗,灶火里的艰辛日子潜入“我”下意识的旧事,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感怀。C. 因为看到母亲在烧红焰棒时噗噗吹半天,熏得眼泪直流,呛得直咳,还误了做饭时间,所以“我”再也不割它充数了。D. 文中感慨燃了千年万年的柴火被蓝莹莹的火、电磁、微波取代,以点带面,表现了社会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

29、质的飞跃。8.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通过柴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9. 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请加以赏析。【答案】7. A 8. 深切的怀念之情。文中开篇便提及念今怀旧,为后面作者追忆小时候和姐们儿一起砍柴的事情做铺垫,为全文张本。感叹伤感之情。文中以柴为核心,回忆了小时候和柴有关的生活,透着作者对当时生活艰难的感叹和伤感。高兴欣喜之情。现代生活改变了烧柴取火的传统方式,解决了民生第一要务,抒发了作者在时代变迁中体悟到的欣喜。 9. 通过“扛着”“清早进”“擦黑出”“挑着”“晃晃悠悠”等细节描写以及“王”字型剪影的暗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担柴人担柴行走的样子,突出了人们为烧柴

30、付出的辛劳。通过“捧进”“一拉”“做出”“煨出等动作描写,以及“悠悠”“缓缓”等叠词的运用,突出山外人最大程度使用烧柴的能力,体现了他们因珍惜柴而节约的特点。通过“屁股撅着”“噗嗤噗嗤”“鼻涕直流”等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上学的孩子烧柴做饭,不得不面对的窘状,让人心生感叹。【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

31、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项,“这”指代错误,原文是说在神农架见横于路边的枯枝,便顺手拾了,带进宾馆,同行者笑我是放牛娃习气。而在其他地方没有带进宾馆,没有被同行者嘲笑。故选。【8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通过柴的回忆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和表情达意的句子分析,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柴烙印在灵魂深处,念今怀旧,日里梦里”“衰朽的枯木又勾起了我心中柴的情愫”概括第一点;根据“只因柴燃起的炊烟曾多年萦绕我的饭碗,只因灶火里的艰辛日子潜入了我的下意识”“山坳里有限的柴山为集体所有,每年年底每家分得几百斤花栎柴、松枝,仅可烧一两个月,大量日子要

32、靠割柴”“山里人如此,山外人更操柴心”“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中午在校自做一顿饭。在学校屋檐下垒个小泥灶,架口小锅。柴从家里带,若是半干的桐子树枝,一顿饭会弄几小时吃不到嘴”“高中时,半年进山担柴七次。单趟路程就五十里;去时还有劲儿,回来腿就酸软了,柴到肩上,两腿打晃,只能拖着腿,牛一样喘息着前行”概括第二点;根据“柴之于民生,第一等要务。而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说解决就解决掉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概括第三点。【9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如没有给出方向,可从遣词造句,句式选用,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如给出方向按照所给的方向分析即可,此题要求分析细节描写,答题时注意列出哪些细节,这

33、些细节写出哪些内容。题中第一句“扛着” “挑着”等动作、“清早进”“擦黑出”等时间以及 “晃晃悠悠”“王”字型的形态,突出了人们为烧柴付出的辛劳;第二句通过“捧进”“一拉”“做出”“煨出”等动作描写,以及“悠悠”“缓缓”等叠词的运用,突出对柴草的重视,因珍惜柴而节约的特点,进而突出烧柴问题很严重;第三句通过“屁股撅着”“噗嗤噗嗤”“鼻涕直流”写上学的孩子烧柴做饭的窘状。【点睛】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一般从词语的表现力,和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切入,词语注意叠音词、双关词以及反义词的运用,叠音词从拟声、摹形和音韵的角度分析效果,双关从词语的多义性的角度分析;修辞注意考纲中指出的比喻、拟人、夸

34、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等,答题时先根据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再分析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敕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奠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揖,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

35、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迁给事中,朱熹以论事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筵,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诛,诏起钥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

36、翰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B.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C.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D.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11. 下

37、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宫,原为天区名,后指尚书省。宋代指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B. 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典礼。释奠礼属于“君师”之礼。C. 隆兴、嘉定,均为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楼钥学富才高。他的文辞奇伟,应试时虽因犯讳而未能夺得桂冠,却得到考官的赏识;任温州教授时负责修订国家法令。B. 楼钥治政有方。他对造谣者的处置,既不违

38、背律例,又有效地平息了谣言,使民心安定,也得到了丞相的赞赏。C. 楼钥优柔寡断。他在朱熹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放到外地做官一事上,虽然替朱熹抱不平,却没有向皇帝上奏。D. 楼钥坚持正义。对于彭龟年因抨击韩侂胄作威作福而被除待制放外郡一事,他极力上奏主持公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2)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2)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

39、不可以因为没有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立讲不便”即“站着讲书不方便”,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少俟春和”即“稍待春天天气暖和”,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40、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项,“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错误,官吏升迁由吏部主管。故选。12题详解】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却没有向皇帝上奏”错误,原文“不报”,是说“奏书呈上没有答复”。故选。【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罪:处治;坐:定罪,判罪;纵:释放,放

41、纵;惑:迷惑。第(2)句,是:这;谓:叫作;以:因为。【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认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想要把他列为众多士人中的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然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将其置于末等的第一名。(楼钥)送诗文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铨称赞他说:“真是翰林的

42、人才。”任用为教官,调任温州教授,拜官救令所删定官,编修淳熙法。议者想把太学释奠礼降为中等祭祀,楼钥说:皇帝亲临,见到先圣就行叩拜之礼,见到武成就恭敬地拱手行礼,这些礼节是不同的,能够对等吗?”楼钥改任宗正寺主簿,离京任温州知州。下属乐清县境内传言方腊的祸乱将再次发生,县令逮捕了几个散布谣言的人,押送至州府。楼钥说:“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的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楼钥)将为首的人编为奴隶,又将那些党徒驱逐出境,民间的流言于是平息。政事堂发文书询问缘由,楼钥回答说:“苏洵曾说: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不可以因为没有

43、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丞相周必大心里很欣赏他。升任给事中。朱熹因为议论时事得罪了韩侂胄,被削去职名放到外地做官。楼钥上书说:“朱熹是饱学大儒,皇上怜悯他年老,现在正值隆冬季节,站着讲书不方便,不如给他宫观之职,仍让他修史,稍待春天天气暖和,再让他回到讲学之处。”奏书呈上没有答复。赵汝愚对人说:“楼公是当今的人才,只是担心(他)遇事较少刚正明决罢了。”等到(他)看到楼钥坚决坚持自己的看法,赞叹说:“这件事情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宁宗继承帝位,韩侂胄作为知阁门事参与听事传达命令,很有窃弄权力的苗头,彭龟年极力攻击他。韩侂胄官升一级,给予在京宫观之职,彭龟年被任为待制,离开京城去外郡。楼钥与林大中上

44、奏,请求留下彭龟年任经筵官,或者让韩侂胄出外主管宫祠。彭龟年最后还是离京。不久(楼钥)为婺州知州,调任宁国府,罢免又被削去职名。(楼钥)两次上书告老,得到了准许。韩侂胄被杀后,宁宗下诏起用楼钥为翰林学士,升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当时楼钥已年过七十,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超过常人,诏敕的提要刚传下,(楼钥)立即献上草稿,院吏都惊诧不已。在两府任职五年,多次上疏请求离职。嘉定六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少师,授予“宣献”的谥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再与鼎臣游龙门寺曾丰注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坐上酒生冬暖意,檐

45、前梅弄岁寒容。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注: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 年),被罢职回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B. 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C. 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D. “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15. 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

46、4. B 15. 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解析】【14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故选。【15题详解】此题考

47、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_ ,_ ”,极言宫女之侈;“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言宫中之香;“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极言秦皇之势。(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 ,_ ”用倒装既突出强调了孙权是英雄,也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酸。(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 ”表达诗人同友人的依依惜别,“_ ”则点明诗人与友人都是离乡宦游之人,却又在他乡分手,更加重了离别的伤感。【答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四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