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卷高二语文2019.4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慈父见背 表被动 余自束发 男子成年众人匹之 比较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请B. 夙遭闵凶 早 犹蒙矜育 怜悯其制稍异于前 制度 怒而飞 奋起的样子C. 舅夺母志 强行改变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绝云气 越过 腹犹果然 结果与所料相符D. 门衰祚薄 福分 轩凡四遭火 总共日啖荔枝三百颗 吃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
2、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见”字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B项,“制度”错误。应该是形式、规制。C项,“结果与所料相符”错误。结合“腹”分析,译为饱足貌,隆起貌。故选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
3、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近 , 。 。 , , ,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这种现象在昆虫世界里更为普遍不知道谁抄袭谁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逃亡者与捕猎者”照应上文“斑马与老虎”,应排在首位;“抄袭”与“谋划一致”相呼应,应排在后;“这种现象”指斑马与老虎斑纹一致的现象,由动物转向昆虫,继续说“昆虫”,由此可确定的顺序;是对的具体举例说明,因此应排在一起。可知答案应为D项。点睛:本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
4、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握所给文段的基本内容,将所给需要排序的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B. 渔父一文以简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而屈原则是一个始终坚守清白高
5、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的形象。C.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D.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序言。文章先写景叙事,后抒情和议论,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永的感伤中,流露出一种生死同一、人生不二的无奈之情。【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
6、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一种生死同一”“无奈之情”错误。结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分析,(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表达对生命的看重。故选D。4.下列对联与赞颂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一代君权痛委宣,千秋史笔溯龙门。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A. 孔子 陆游 李密 杜甫B. 孔子 鲁迅 李密 范仲淹C. 司马迁 鲁迅 屈
7、原 范仲淹D. 司马迁 陆游 屈原 杜甫【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对联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对联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人物分析、判断。“蚕室”,这个优雅浪漫的名字,却被用来安置刚刚被阉割的犯人。意思是说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送鲁迅先生的挽联。“著述”,就是写文章的意思,要严谨。鲁迅先生写过中国小说史,是当之无愧的。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这句话是歌颂屈原的。它是中国另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8、抗元名将文天祥说的。这个对联是歌颂范仲淹的,是岳阳楼上的对联。意思是: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天下百姓苦乐涌上心头,即讲的是范仲淹眼观四海众生,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故选C。二、课外名著阅读(10分)5.下列对于茶馆和雷雨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A. 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她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了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B. 雷雨中,周朴园要给鲁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作为补偿”,表现了他急于想用金钱来解除鲁待萍对他的名望地位造成威胁的那种紧张、恐惧心理。C. 茶馆讲述了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
9、,为此八方应酬,最终却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等一些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D. 茶馆中,崔久峰曾经对王利发说过“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做亡国奴!”这表明年轻时干过革命的崔久峰己经对时局彻底绝望。E. 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花园)内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的矛盾纠葛,暴露了周氏家庭的罪恶。【答案】A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
10、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A项,“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错误。鲁侍萍,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已经使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也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对冷酷的现实,却没有清醒的认识,把自己的厄运归之于“命”。C项,“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等一些社会底层人物”错误。秦仲义是民族资本家,常四爷是八旗子弟,不属于社会底层人物。故选AC。6.简答题“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请围绕茶馆中“莫谈国事”纸条的变化,分别概括三幕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答案】第一幕,出现“莫谈国事”的纸条,令人压抑,表现了“大清帝国”病入膏肓,寿终正寝;第二幕,“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使百
11、姓更感恐惧; 第三幕,“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且数目众多,反映了抗战结束后的空前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现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考查学生对茶馆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一幕一幕地进行分析,先概括事件,再分析其反映的特征。如出现“莫谈国事”的纸条,令人压抑,表现了“大清帝国”病入膏肓。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政局对民间言论进行“侦缉”,导致了“裕泰”茶馆需在店内张贴“莫谈国事”的提示纸条。抗战结束后随着当局的压制日益严重,而店
12、内“莫谈国事”的纸条也越来越多、字体也越来越大,暗示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政府收紧言论自由,民众生活之压抑。三、文言文阅读(16分)与孙以宁书方苞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闸,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璃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
13、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虛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藉,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无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达于史官,
14、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注】征君:即孙奇逢。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敢不竭其愚心 竭:尽。B. 不可得而备矣 备:具备。C. 坐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D. 必有病其太略者 批评,指摘。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门墙,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必做高高的宫墙,文中指师门。B. 世家,泛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司马迁撰史
15、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C. 乡曲,偏僻的村野,后指乡里。文中批评“自好者”是村野鄙陋之人。D. 足下,古代常用于对上级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称任安“少卿足下”。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0. 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认为的写传记的主张。【答案】7. B 8. C 9. (1)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10. 在这
16、封信中,方苞提出了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备”,结合“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分析,“具备”错误。应该译为完备。句意: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17、。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文中批评自好者是村野鄙陋之人”错误。结合“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分析,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文中没有批评“自好者”是村野鄙陋之人。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此”,代词,这;“皆”,都、全,“之”
18、,助词,的;“末迹”,次要的事;“详”,写的详细(形容词作动词);“而”,连词,表转折;“隐”,隐藏、淹没。(2)“愿”,希望;“矜悯”,怜恤、怜悯;“诚”,诚心、忠心;“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保”,安;“卒”,终。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
19、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认为的写传记的主张”,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结合“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分析,方苞认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点睛】参考翻译: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
20、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增加分量的机缘,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古代明了作文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细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例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
21、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所以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留侯生平经常和高祖谈论天下之事很多,但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事,所以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宋、元各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得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这一原理。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是因为他能够审度时势,正确估价自己,不敢像孔子、孟子那样拒绝孺悲、夷之,是不得已的。至于他研究学问,他自己所写的书已说得很详细。所以这些我都没有写入传中,只是用虚笔写了一个大略情况
22、。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词中已说到:“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嫌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我现在把要详写的事迹写得简略,具体的事迹写得概括,而征君的真正精神品格反而能够在文字之外表现出,以后载入家谱,交送史官,千万不要用别人写的替换我这篇。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
23、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四、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住尚卑。词赋撞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注】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楚客,指贾谊。枹,官枹。烟霄:喻显赫地位,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1. 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1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1. “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紫漏月高时”,“遥夜”“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
24、人所处的环境。第二句营造凄清的氛围,以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突出气氛的凄清。 12. (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
25、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紫漏月高时”,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结合“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26、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内容“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27、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五、名句名篇默写(7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2)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3)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王实甫长亭送别)(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
28、,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7)安能以身之察察,_?(渔父)【答案】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 朝菌不知晦朔 (3). 茕茕孑立 (4). 淡烟暮霭相遮蔽 (5). 通古今之变 (6). 尤使我耳不忍闻 (7). 受物之汶汶者乎?【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覆”“晦”“霭”“尤”“汶”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
29、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六、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武装部长大海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
30、中毕业生及少量在读专科生。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儿。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一下。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说:“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是小事,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就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
31、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把人带回,而起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白建国带看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他:“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上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凌晨6点30分和下午4点30分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在跑步,大的是白建国,小的是白宝宝。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
32、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十几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里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拿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燃烧,口号响亮,浑身是劲。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6点20分的起床铃声响起,白建国问:“要不今天别出操了?”白宝宝说:“不行,奶奶和妈妈看不到我会失望的。”他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冲进了雨幕。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了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
33、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喝住。只見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放心,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你,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有删改)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 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细节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
34、的严重性。B. 奶奶发动村里的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装的儿子,家人和乡亲们的注视让白宝宝有了一种自豪感,有了军人气概。C. 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D.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白建国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15. 请简要分析白宝宝在小说中的作用,16. 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答案】14. D 15. 衬托武装部长白建国对新兵的关爱以及教导有方,白宝宝从一个娇生惯养的逃兵转变为家人和乡亲眼中的男子汉并返回部队的经历,正说明白建国的功劳。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白
35、宝宝逃跑引出了白建国后面对其的一系列“改造行动”,暗示主旨,通过白宝宝的转变赞美了武装部长白建国善于教育青年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特点,也显示出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 16. 突出人物形象。结尾用闪烁的泪花,凸显了白宝宝的成长和其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感,强化了白建国负责任、包容、教导有方的形象。使小说首尾圆合,这一结尾对应开头,说明由白宝宝引起的麻烦已得到解决,使整个故事完整圆满。凸显了主题。结尾既写了文中人物的感动,也让读者感动,让读者感受到军队熔炉对人精神的显著的塑造作用。【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36、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反映了白建国的人情味”错误。结合“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分析,应该是反映了团长的人情味。故选D。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
37、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白宝宝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标题是“武装部长”,说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武装部长白建国,而白宝宝是次要人物,问次要人物有什么作用,首先就要考虑其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梳理小说内容,可以发现写白宝宝的转变是为了衬托白建国;白宝
38、宝当新兵逃跑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有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结合“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的军礼”分析,白宝宝的转变过程是故事的主体,通过白宝宝的转变赞美了武装部长白建国善于教育青年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特点,也写出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彰显了小说主旨。【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题目问“请结合作品
39、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实际上是要求回答结尾的作用,这就需要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在人物塑造上,结尾眼泪的细节描写是人物情绪的直接表达,显然对人物形象起到了突出作用;在情节发展上,这样的结尾顺理成章,使文章开头的问题有了圆满的解决;在主题方面,这样的结尾,使新、老兵哥的形象都很感人,使小说的主题和内涵得以彰显,让读者感受到军队熔炉对人精神的显著的塑造作用。七、现代文阅读(二)(1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张顾支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
40、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竟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又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感,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
41、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实际上,仅仅宣泄情槠、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
42、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遵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有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选自人民网,有删节)17.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批判了文意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戾气”横行的情况。B. “戾气”之作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作者个人因素。C. 文艺作品可以表现社会困扰,但不可以表面化、极端化。D. 有
43、“戾气”的文艺作品,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指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层层推进,逻辑性强。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当今社会上部分群体的许多焦虑和困扰。C. 作者在阐明对待有“戾气”作品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D. 文章举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例子,旨在阐明有“戾气”的作品的品格历来是不高的。19. 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答案】17. D 18. D 19. 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
44、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错误。结合“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遵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分析,“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表述绝对化。故选D。点睛:解答此
45、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46、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旨在阐明有戾气的作品的品格历来是不高的”错误。结合“实际上,仅仅宣泄情槠、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分析,应该是仅仅宣泄情槠、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故选D。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的信息段在第五段,将第五段的内容分点概括回答即可。结合“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