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5537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2018-2019 学年九年级 10 月教学质量检测卷(语文)第一部分 (24 分)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每有雨滴漂落之时,便是灵魂荡涤污(gu) 之日。它落在屋檐上,让黛瓦更蓝;落在窗台上,让雕窗棂框更艳;落在草木山川中,能让碧空澄( ch) 无尘;若落在眼眸,落进心间,能让人剔腐呈新,感悟苍穹寰宇间至柔至善、润物无声的博爱之情。时光(rn) 苒,岁月沦桑,时间如白驹过溪般从指尖匆匆流过,留下的只是仓促和茫然。身处(xun) 嚣的世界,一个人独在幽居,既使身边有太多的纷杂,只要在心里落雨,也自能撷取到一份淡然和宁静。(1)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污

2、(gu) 澄(ch) (rn ) 苒 (xun ) 嚣(2)这两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2默写古诗文名句。 (10 分)(1)求之不得, 。 悠哉悠哉, 。 (2)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 (3)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 。(4) , ,宜多应者。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陈涉世家 ) 3下面这幅漫画少一点讽刺了什么现象?(3 分) 4、阅读以下文字,说一说什么叫“斜杠青年” 。(3 分)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工作时间是 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

3、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员/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完美诠释。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第二部分 (46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57 题。(8 分)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一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5.“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分)6.“夜深”了,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感知到“雪重”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3 分)7.从“时闻折竹声”

4、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语段,完成 8-12题。(15 分)(一)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5、,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8.下面哪一组句子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3 分)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 为天下唱 士卒多为用者 C.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自是数年之后D. 祭以尉首 吴广以为然9.下列表达的语气和其他几句不同的是哪一项( ) (3 分)A.安用重法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C.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D.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或请重法以禁之。 故不暇顾廉耻耳。

6、 1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唐太宗认为百姓为盗的原因又是什么?均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 分)12.从(一) (二)两段文字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治国之道? (3 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316 题。 (9 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 ,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

7、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

8、,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 ,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 ,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 “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9、?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13.第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的哪一句话?(1 分)14.本文第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3 分)15.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1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2 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720 题。 (14 分)难忘那夜的秋雨吴官正1950 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 ”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 ”亲戚没有说行还是不

10、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 ”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去。我们在小猪的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送回亲戚家。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 ”吓得哭

11、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两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我和母亲的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

12、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墓,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 ”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亲戚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再回去吧。 ”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不了,我们还要赶回去。 ”往回走时,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地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父 亲 煮 了 一 锅 菜

13、 粥 , 桌 上 放 了 一 碗 咸 芥 菜 , 也 没 放 油 。 父 亲 说 :“哼 , 人 穷 盐 钵 里 都 会 长 蛆 。 ”母 亲对 我 说 :“你 都 十 多 岁 了 , 家 里 人 多 , 几 亩 地 又 打 不 够 全 年 吃 的 粮 食 , 你 爸 爸 也 忙 不 过 来 , 不 要 再 去 读 书了 , 好 吗 ?”我 没 做 声 , 放 下 碗 , 倒 在 床 上 哭 。 父 母 心 软 了 , 让 步 了 , 又 说 :“是 同 你 商 量 , 你 硬 要 读 书 就去 读 。 ”我 爬 起 来 , 饿 着 肚 子 就 往 学 校 跑 , 母 亲 把 我 追 了 回

14、来 。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 ”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姜汤,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两棵老樟树的皮。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 ”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15、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17.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母亲的几件事。(4 分)18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段划线句。(3 分)19.文中多次写到秋雨,有什么作用?(4 分)20.结合全文,试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上分析文章标题“难忘那夜的秋雨”的妙处。(3 分)第三部分 作文(60 分)21、花儿盛开是绽放,梦想实现是绽放,战胜自我是绽放绽放,需要阳光和雨露;绽放,也需要努力与坚持。花朵不分大小,目标不论高低,绽放了,就是美丽的。请以“美丽的绽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16、、地名;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答案1、垢、澈、荏、喧 漂飘 溪隙 既即 沦沧(8 分)2、略(10 分)3、父母只顾自己的玩乐,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但却要求孩子考出好的成绩。 (3 分)4、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 (1 分,意思对即可)而是选择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 (1 分)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 (1 分)5、我睡梦中被冻醒,惊讶的发现被子冰冷,抬眼望见窗户却被映得明亮。 (3 分)6、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 。 (3 分)7、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2 分)8、C(3 分)9、C

17、(3 分)10、 (1)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2 分)(2)所以也就没时间顾得上廉耻了。 (2 分)11、失期,法皆斩;(1 分)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 (2 分)12、整治贪官,减少赋税,要体恤百姓的疾苦。 (3 分)13、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 分)14、举例论证。 (1 分)列举了“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的事例(1 分) ,证明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一中心论点(1 分)15、承上启下(过渡) (1 分) ;承接上文对阅读重要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

18、用之用”的论述。 (2 分)16、示例:(1)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2)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3)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2 分)17、 (1)母亲赊了亲戚家的小猪,被亲戚讨债上门;(2)秋雨中,母亲带着我连夜翻山越岭还小猪;(3)还小猪的路上,母亲安慰吓得哭起来的我,为我壮胆;(4)母亲和我商量,可不可以不要读书;(5)母亲熬姜汤给我退烧。 (1 点得 1分)18、比喻,将父母瘦弱的身体比作柴,岁月和苦难比作刀(1 分,只写比喻不给分) ,或者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1 分)表现父母的瘦弱,贫穷和苦难(1 分)表达作者对父母的爱和疼惜以及面对这一贫困现实的无奈和辛酸。 (1 分)19、结构上:多次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严谨(2 分) ;内容上:景物描写,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雨之夜, (1 分)渲染一种伤感凄凉的气氛,道出了世态炎凉。 (1 分)20、表层:难忘那个秋雨夜我和母亲还小猪给亲戚的往事。 (1 分)深层:难忘那个秋雨夜经历的世态炎凉和人间苦难,难忘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 (1 分意思对即可)隐含着日后我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原因。 (1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