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1628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测评(B)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光现象测评(B)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2.“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C.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实像D.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水中月亮到水面的距离大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可沿 ON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 AO 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 O 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2、A.绕 ON 前后转动板 EB.绕 ON 前后转动板 FC.改变光线 AO 与 ON 之间的夹角D.改变光线 OB 与 ON 之间的夹角4.(2017贵州黔西南州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实像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实物大C.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远离玻璃板D.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是由光沿色散形成的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漫反射形成的C.日食和月食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6.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

3、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光路图,能够正确说明叉到鱼的道理的是( )7.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A.夜视仪 B.遥控器C.验钞机 D.全自动感应水龙头8.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二、填空题(每空 3 分,共 27 分)9.右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所成

4、的像是一个 (选填“虚”或“实”)像。 10.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 5 m 处,若人以 0.5 m/s 的速度向镜移动 6 s 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m,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2017山东济宁中考)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 (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等于 。 12.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 ON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 M 上。(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也能方便地测量 。 (2)以法线 ON 为轴线,将白色硬

5、纸板的 B 面绕法线 ON 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三、作图题(5 分)13.如图所示,光斜射到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在图中标出反射角 并用箭头标出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四、实验探究题(每题 14 分,共 28 分)14.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 3 mm 厚和 2 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

6、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 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1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 两侧的 i 和 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次数 i r1 70 702 45 45

7、3 30 30(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 FO 方向射到 O 点,光将沿图中的 OE 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参考答案第四章测评(B)1.A 解析: 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空隙成的像,是小孔成像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不符合题意;露珠是圆形的,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较大,是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不符合题意;水中的“倒影”,是房子在水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 A。2.B3.C 解析: 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O 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

8、使入射角减小或增大,即改变光线 AO 与 ON 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故正确的选项是 C。4.D 解析 : 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A 选项说法不正确;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B 选项说法不正确;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靠近玻璃板,C 选项说法不正确;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D 选项说法正确。5.C6.C 解析: 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7.C 解析: 红外线的波长较长,热作用强,故夜视

9、仪、遥控器和全自动感应水龙头都是应用红外线;紫外线的波长短,频率高、能量大,可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紫外线照射时,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应用的是紫外线,故选项 C 正确。8.A 解析: 小孔成像的实质是光的直线传播,选项 A 正确;岸边景物通过水面所成的倒影实际上是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反射,选项 B 错误;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的水中部分反射的光射出水面后远离法线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水中部分会向上偏折,属于光的折射,选项 C错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才会使人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选项 D 错误。9.答案: 反射 虚10.解析: 人以 0.5m/s 的速度向镜移动 6s,即移动了

10、3m,则此时人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5m-3m=2m,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人与镜中的像相距22m=4m。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即镜中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故此人走近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不变。答案: 4 不变11.解析: 由题图可知,上面的两条线在同一种介质内,故应该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间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是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故入射角为 90-50=40;下面的那条线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即折射角为 90-70=2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下方为透明物质,上方为空气。答案: 空气 4012.解析:

11、(1)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2)以法线 ON 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 B 面绕法线 ON 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答案: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反射角和入射角(2)不发生13.解析: 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分析题图可知反射角的位置及折射光线的方向。答案: 如图所示14.解析: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由于玻璃板是透明的,在烛焰一侧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使烛焰的像恰好在未点燃蜡烛的焰心,这样能正确找到像的位置;

12、由于玻璃板前后有两个反射面,为了避免由于两次反射成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时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来做实验;(2)当未点燃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重合时,这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由于像物对称,所以若玻璃板不竖直,则蜡烛通过玻璃板成像在斜上方,这样就很难用另一支点燃的蜡烛来确定像的位置;(4)在实验记录的基础上,将像点与物点用线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2)像和物大小相等(3)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只要写出其中一个步骤就对)15.答案: (1)量角器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路可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