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1518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市金山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 积累与应用(10 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5 分) (1)(1 分)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2)(2 分)左思咏史诗中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3)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在黄庭坚的登快阁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联是“ , ”。2.按题目要求选择。(5 分)(1) (3分)按序评点二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求田问舍唯堪笑,报

2、国忘家烈可闻。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兴旺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A. B. C. D.(2)(2分)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粹。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问渠那得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 阅读(70 分)(-)阅读下文,完成第 37题。(14 分)手机与微信的“温柔”微信后来居上,是一个集社交沟通、检索阅读、消费支付于一体的新平台,它以加友确认的方式与抢占先机的微博群雄割据。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公共空间,制造了 “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小微们”

3、的诞生本身( )手机的技术更新,受随身听的启发,手机与平板电脑( )。触摸屏替代了按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在轻轻触。微信 ( )消费时代的需要,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 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害。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它的“害”却是( ) 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对闲暇无情的刹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来源。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漏

4、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重要“诚金石”。不信,你试试看自己能否随意将手机给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着,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够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长度。这两个小小的实验就会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和其他家电不一样,手机以其体积优势与我们的身体、手构成对应,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尤其是男性,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没有工作的瞬间就要将手机握在手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没带手机出门则会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今天典型的手机交往焦虑症。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

5、接回来了。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知晓“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仅知道对方的行踪,还貌似知道对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从各人贴在朋友圈的图片,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有的在会议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员合影;有的在去会议的路上,传上如诗风景画;有的在旅行,上传历史信物供大家凭吊;有的在演讲,传来标题和横幅。很多作家在写作之余,都去写字、画画、收藏去了。每天在“朋友圈”都能看到朋友们传上来的新作:收藏的字画、古董、黄花梨、红木家具,自己的字画习作五花八门,全有物证贴在“朋友圈”。微信让生活“零距离”,随时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写真”之中。即便你没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关照而暴露行踪。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

6、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你不能撒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冲动,更深层地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人的表现欲和窥视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虚假繁荣。将自己的生活照上传“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复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微信将人群进行新的划分,并以数字化的特有方式将歧进行再定义。“朋友圈”改写了朋友的定义,成为新的缘分的代名词。“朋友圈”的选择的确经过你的确认,,但这种确 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水。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己,这个“认

7、识”的程度则深浅不一。在城市里,要认识一个新人太容易了,一个朋友约去的饭局、酒会你可粮会认识十个陏生人,而一个朋友邀去的会议,你可能会认识三五十个人,一个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随手拉去的 Party你可能会认识上百人。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次出游、一个会议、兴趣爱好小组、民间团体或组织你都可能会认识几十上百人。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 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趁势。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

8、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挽地要求加你为好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3.(2分)在第一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需要、结合、符合、隐身 B.依赖、联姻、吻合、隐蔽C.依靠、合作、切合、隐藏 D.须要、联合、适合、隐迹4.(3分)第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分析。5.(2分)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再定义”的“朋友的特征。6.(3分)下列

9、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A.手机与微信对人们的奴役不天的手机交往焦虑症。B.手机对个体的宰制力量,导致了今天的手机交往焦虑症。会变为熟人社会。C.通过隐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将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D.微信使生活“零距离”,完全满足了人的表现欲与窥视欲。(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2题。(17 分) 关于精神 李书磊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鸠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

10、。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

11、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从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中,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

12、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 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 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

13、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

14、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8.(3分)作者在第段末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有毒”与 “甜蜜”是否矛盾?结合第段内容,分析其理由。9.(3 分)第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 理由是 。10. (3分)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鹧鸪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感伤精神。B.作者欣赏苏轼的原因是他坦然达观,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C.作者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

15、的是一种英雄的感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D.作者在感伤、达观和英雄情怀的比较中,最终表达了对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选择。11 (4分)文章通篇引用古诗词,丰富又准确,请从结构与内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12.(4分)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古典文学对我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诗文名句,谈一谈对你精神世界的滋养。(三)阋读诗歌,完成第 1315题。(8 分)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 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13.(1分)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属于

16、 。14.(3分)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二句写出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第三句中,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来遇伯乐的感慨。五六句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亲何的复杂感情。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15. (4分)曾经有人评价这首诗“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此的理解。(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 监察御史。长庆元年,

17、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 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居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

18、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注释】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轹蹙:欺凌。16.(2 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居月余() (2)君抵死口不绝骂()17.(2 分)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幽州将父子继续()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

19、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2)且虞生变()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18.(2 分)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诏即以为御史 即击君以死 B.置之帅所 有诏以君还之 C.必为其帅告此 为之选于军中 D.而囚其帅 范阳人义而归之 19.(2 分)把第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3 分)第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21.(4 分)第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题。(13 分)书孟德传后 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

20、,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弄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竞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22.(2 分)解时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虎亦卒去()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23.(3 分)对“然世未有

21、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与无,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试验。B.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理与无理,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C.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真是假,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检验。D.然而,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实是虚,终究没有什么能得到验证。24.(2 分)“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 ,文本中“子由之说”的具体内容指的是 。25.(3 分)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

22、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情趣。C.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其世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D.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而苏轼在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26.(3 分)文中指出婴儿、醉人、夜归人所以“不惧虎”,都是因为“无知”,根据文意,请指出各自“无知”的具体内容。三 作文(70 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琼瑶: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要有了这个,也就达到幸福的境界了。米兰昆德拉: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