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1506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石家庄市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但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唐代文人们在不同时期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的情怀,创作出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写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

2、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认为开元年间复兴了尧舜的太平之世,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写出文质兼备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著述照耀千秋。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则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中唐时期,社会危机重重,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以诗歌来说,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浮靡,唐朝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发扬比兴寄托的

3、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提出要廓清“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到初盛唐之交,张说和张九龄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以建安气骨为核心的“盛唐气象”形成。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尤能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产

4、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三方而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所追求的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5、是A. 唐代文学高峰的形成,除特定的历史条件外,也与文人们自觉创作、自觉革新的努力密切相关。B. 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大胆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C. 唐代文人大胆革新,初唐四杰率先提出风雅兴寄和刚健的气骨,这促进了唐诗的健康发展。D. 唐诗以透彻明快的语言概括出人类普遍的生活体验,因此成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文学形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例子,证明了唐代文人为时代创作的强烈责任感。B. 唐诗是经历了不断革新才达到高峰的,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阐述了唐诗的三次重要革新。C.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了唐代诗

6、人善于表达人们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体会,唤起人们的共鸣。D.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阐述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人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并进行深刻思考,对创作出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 如果唐诗没有历经三次重要革新,其创作就可能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景象。C. 提倡文质兼备,反对绮靡浮夸,这是唐诗一系列革新始终坚持的方向,也为唐诗达到高峰奠定了基础。D. 唐代文人们的创作经验,尤其是他们追求的完美高远的精神风貌,是当代文人所欠缺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答案】1. A 2

7、. D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 项, “白居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曲解文意,原文“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故 B 错误;C 项,选项张冠李戴,第三段说的是“初唐四杰提出要廓清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由此可知,初唐四杰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

8、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故 C 错误;D 项,以偏概全,“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是原因之一,故 D 错误。故选:A。【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D 项,三个角度不是递进关系,是并列关系,故 D 错误。故选:D。【3 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

9、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D 项, “是当代文人所欠缺的”过于武断,原文是“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故 D 错误。故选:D。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绿色。开放。共皁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同

10、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托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 P2P 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 年 04 月 11 日)材料二:20132020 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共享经济”规模(亿元)材料三: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

11、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平台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 2000 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 30 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啓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这也成为困扰

12、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要构建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实施分类、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等。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一辆汽车、单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四: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

13、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近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 年 01 月 15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监管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又严格监管。

14、B. 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参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C. 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D. 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噔废食。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共享经济作 为 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B. 2016 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 2020 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元。C. 资源浪费是

15、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D. 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6.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答案】4. B 5. C 6. (1)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2)相关监管部门既要创新发展,又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3)共享经济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共享平台构建起信任机制,明确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4)公民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对共享经济企业进行作用;对共享资源自觉维护。【解析】

16、【4 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 项,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中生有;程度失当,原文“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故 B 错误。故选:B。【5 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

17、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 项,张冠李戴,“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解决的是维护问题,故 C 错误。故选:C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直接指明该如何去做的文字,还可以圈出成功的案例,根据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概括,还可以圈出不足之处,往往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由材料一“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知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

18、规,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相关监管部门既要创新发展,又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由材料三“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可知共享经济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一辆汽车、单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共享平台应构建起信任机制,明确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由材料四“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

19、度采集等等”、“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公民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对共享经济企业进行作用;材料三中针对“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我们应对共享资源自觉维护。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

20、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

21、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

22、民者,便忘躯为之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23、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 岁至 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24、。(有删减)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第 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B. 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C. 文中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D.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8. 简析文章第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9. 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答案】7. C 8. 比喻

25、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9. “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大方面,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

26、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文本的基本特征、主题、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答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来判断对错。C 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 C 错误。故选:C 。【8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语句中的修辞手法。解答本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

27、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释“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然后先理解苏东坡突围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从文中来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

28、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

29、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衡传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

30、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

31、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B. 游于三辅 游:游学,考察。C. 中有都柱 都:大。D. 皆共目之 目:观察。11. 下列各适句子中,加点词 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 衡因上

32、疏陈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以为吉凶倚仗 铸以为金人十二12. 下列对女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 在 尊中/覆盖周密无际B.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C.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D.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 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也指古代的学校。B. 六艺,

33、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内容相同。C. 相,不同于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汉朝所设王国的一种官职,其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D. 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致仕”“乞归”“请老”等。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衡聪颖明慧,谦虚稳重。他在文学上有先天的禀赋,并注重不断提高自我,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B. 张衡不慕名利,又忧国忧民。永元中,多次被征召做官皆不就职;在官员大行奢侈之风时,他做两都赋讽谏规劝。C. 张衡博学多才,成就卓著。他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

34、于历算,擅于器械,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仪器。D. 张衡有政治才干,正直果敢。向皇帝上书言事,讥议左右,遭宦官忌惮、诋毁;出任河间相,不畏权贵,政绩卓然。15.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答案】10. D 11. B 12. D 13. B 14. B 15. (1)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两次升迁为太史令。(2)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

35、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解析】【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D 项, “皆共目之”,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宦官怕他在皇帝面前说自己,都给他使眼色,“目”,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用目示意,故 D 错误。故选:D。【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8 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 项,副词,才,副词,竟,意义不一样,故

36、 A 不符合要求;B 项,都是介词,用,意义和用法都一样,故 B 正确;C 项, 连词,于。是,介词,通过、经由,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故 C 不符合要求;D 项 动词,认为,介词短语,以之为,把作为,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故 D 不符合要求。故选:B。【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首衔铜丸”是对“外有八龙”中“八龙”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同样“张口承之”也是对“下有蟾蜍”中的“蟾蜍”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而且它们构成整齐的四字

37、句式,故正确断句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皆隐在尊中”指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后断开;“覆盖周密无际”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也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后断开。A.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B.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 周密无际C.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张口/ 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D.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A 项,“首衔铜丸”是对“外有

38、八龙”中“八龙”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同样“张口承之”也是对“下有蟾蜍”中的“蟾蜍”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故 A 错误;B 项, “首衔铜丸”是对“外有八龙”中“八龙”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皆隐在尊中”指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后断开;“覆盖周密无际”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也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后断开,故 B错误;C 项,“ 张口承之”也是对“下有蟾蜍”中的“蟾蜍”的具体描述,不宜断开;“皆隐在尊中”指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后断开;“覆盖周密无际”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也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可在它前

39、后断开,故 C 错误。故选:D。【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B 项, 师说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 B错误。故选:B。【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 项, “他做两都赋讽谏规劝”错误,张衡拟班固两都赋

40、作二京赋,故 B 错误。故选:B。【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雅”素常;“善”,擅长;“术学”,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征”,特地征召;“拜”,授予官职;“再”,两次,“迁”,官职调动,一般为升迁。(2)中“下车 ”,官吏初到任;“治威严”,治理严厉;“整”,整饬;“阴”,暗中;“知”,查知;“禽”,通擒,逮捕;“肃然

41、”,敬畏恭顺的样子;“称为政理”,称赞政治清明。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

42、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

43、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

44、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

45、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草合离宫 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径金陵时所作。离宫:皇帝出巡

46、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 “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也漂泊无依了。B. 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C. 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D. 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17. 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6. C 17.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

47、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2)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3)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解析】【16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 的 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48、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 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错误,“满地芦花”写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国担忧而满头白发的形象,表达的是作者国破之恨、家亡之仇、飘离之苦,故 C 错误。故选: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和情感。解答本题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

49、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借助典故抒情。也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考生如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是可以的,本题对此不作过多阐述,比如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答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全篇以及结合重点语句分析。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 的 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