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
2、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1)4 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
3、然量的结果不同。(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 5 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
4、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 5 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 5 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 5 把小刀长?(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三、自我检测课
5、本第 2 页 13 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
6、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 1 立尼究竟有多长。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
7、、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 1 厘米: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 1 厘米长?2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 1 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 1 厘米。(3)用手势表示 1 厘米的长度。(4)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到哪儿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
8、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 5 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
9、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三、自我检测课本第 6 页练习一 13 题。看练习一的 1 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 角硬币的长度。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3、看图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10、与难点: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设想: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一、认识米尺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2、全班汇报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自己的 1 米卷尺,看看和教师
11、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 1 米长的线段。(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 1 米。(3)用手势表示 1 米的长度。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 2 米长、3 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用米尺量 1 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 1 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
12、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自我检测课本第 6 页练习一 46 题。四、变式练习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 8( ) 黑板长 2( )小明身高 124( ) 课桌长 50( )4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3、?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设想: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
14、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一、认识线段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2) 、全班汇报2、感受线段的特征。(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2)把上面 6 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是弯的;是直的。(3)把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两端有端点;两端没有端点。(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二、量线段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画线段1、生
15、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2、尝试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4、出示断了 3 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 3 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自我检测课本第 6 页练习一 710 题。第 10 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四、变式练习 1画一条比 4 厘米长 1 厘米的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
16、条路最近?3、数线段。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2、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设想: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
17、课本 810 页。第 8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2、复习导入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8+5 30+19 37+50 23+6 45+5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 810 页。第 8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3)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
18、意什么?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 9 页“做一做”和第 10 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 1、2 题。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教学设想:
19、1、 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2、 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 ,组织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1112 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 1112 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问题一: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20、:(1)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3)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 11 页“做一做”和第 12 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 35 题。四、变式练习 2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1
21、、复习巩固 100 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14、15 页,610 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独立完成 15 页 7、8、9 题。2、全班交流(1)第 7、8
22、 题,可指 2 至 3 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2)第 9 题: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完成 14 页第 6 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2、完成 15 页第 10 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三、自我检测课堂作业四、变式练习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2、能正确
23、书写两位数减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设想: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1617 页。第 16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主要研究一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 1617 页。第 16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
24、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2)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三、自我检测课本页 20 练习三第 5、6 题。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
25、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设想: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首先,充分利用“个位上 6-8 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 1 当 10 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18 页例 2。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与例 1 有什么不同?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2) 、全班汇报(二)师生
26、探究 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 6-8 不够减怎么办。(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第 1 题。2、课本页 20 练习三第 14 题。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 教学目标:1、掌握被减
27、数个位是 0 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 0 的退位减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19 页例 3。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复习引入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2) 、全班汇
28、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 0 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2)用小棒摆一摆 50-24 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 0-4 不够减怎么办。(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2、课本练习三第 710 题。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
29、课后反思:解决问题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23 页例 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 23 页例 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
30、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2)二(2)班比二(1)班少 3 面,也就是比多少少 3 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 16 少 3 的数是几?)(3)怎样列式计算呢?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 1 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三、自
31、我检测1、课本 23 页“做一做”2、课本 24 页第 1 题,。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 4-6 题1、课本 24 页第 2 题。2、猜一猜。我比 30 少 3。我比 8 多 13。我加上 20 就是 60。我减少 15 就是 50。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
32、、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22 页,1113 题,24、25 页 48 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1、独立完成 22 页 11、12 题,练习四第 4、8 题。2、全班交流(1)第 11、12 题,可指 2 至 3 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2)练习 4 第 4、8 题:“开火车”说答案。(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1、完成 25 页第 6、7 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
33、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2、完成 22 页 13 题,25 页第 5 题。(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三、自我检测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 4-6 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连加、连减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
34、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 26、27 页。在 26 页例 1 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 页例 2 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连加教学1、交流:在 26 页例 1 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讨论:(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交流并总结。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
35、么好处?(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连减教学1、交流:27 页例 2 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交流:(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汇报并总结。三、自我检测1、课本 26 页“做一做” ,27 页“做一做”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2、课本 29 页练习五第 1、3 题,。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 4-6 题12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