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9623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语文——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55 页)专题 04:文言文阅读【2019 年高考】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贾 生 名 谊 洛 阳 人 也 年 十 八 以 能 诵 诗 属 书 闻 于 郡 中 吴 廷 尉 为 河 南 守 闻 其 秀 才 召 置 门 下 甚 幸爱 孝 文 皇 帝 初 立 , 闻 河 南 守 吴 公 治 平 为 天 下 第 一 , 故 与 李 斯 同 邑 而 常 学 事 焉 , 乃 征 为 廷 尉 。廷 尉 乃 言 贾 生 年 少 , 颇 通 诸 子 百 家 之 书 。 文 帝 召 以 为 博 士 。 是 时 贾 生 年 二 十 余 , 最 为 少 。 每

2、诏 令 议 下 , 诸 老 先 生 不 能 言 , 贾 生 尽 为 之 对 , 人 人 各 如 其 意 所 欲 出 。 诸 生 于 是 乃 以 为 能 不及 也 。 孝 文 帝 说 之 , 超 迁 , 一 岁 中 至 太 中 大 夫 。 贾 生 以 为 汉 兴 至 孝 文 二 十 余 年 , 天 下 和 洽 ,而 固 当 改 正 朔 , 易 服 色 , 法 制 度 , 定 官 名 , 兴 礼 乐 , 乃 悉 草 具 其 事 仪 法 , 色 尚 黄 , 数 用 五 ,为 官 名 , 悉 更 秦 之 法 。 孝 文 帝 初 即 位 , 谦 让 未 遑 也 。 诸 律 令 所 更 定 , 及 列 侯

3、 悉 就 国 , 其 说 皆自 贾 生 发 之 。 于 是 天 子 议 以 为 贾 生 任 公 卿 之 位 。 绛 、 灌 、 东 阳 侯 、 冯 敬 之 属 尽 害 之 , 乃 短 贾生 曰 : “洛 阳 之 人 , 年 少 初 学 , 专 欲 擅 权 , 纷 乱 诸 事 。 ”于 是 天 子 后 亦 疏 之 , 不 用 其 议 , 乃以 贾 生 为 长 沙 王 太 傅 。 贾 生 既 辞 往 行 , 及 渡 湘 水 , 为 赋 以 吊 屈 原 。 为 长 沙 王 太 傅 三 年 。 后 岁余 , 贾 生 征 见 。 孝 文 帝 方 受 釐 , 坐 宣 室 。 上 因 感 鬼 神 事 , 而

4、 问 鬼 神 之 本 。 贾 生 因 具 道 所 以然 之 状 。 至 夜 半 , 文 帝 前 席 。 既 罢 , 曰 : “吾 久 不 见 贾 生 , 自 以 为 过 之 , 今 不 及 也 。 ”居 顷之 , 拜 贾 生 为 梁 怀 王 太 傅 。 梁 怀 王 , 文 帝 之 少 子 , 爱 , 而 好 书 , 故 令 贾 生 傅 之 。 文 帝 复 封淮 南 厉 王 子 四 人 皆 为 列 侯 。 贾 生 谏 , 以 为 患 之 兴 自 此 起 矣 。 贾 生 数 上 疏 , 言 诸 侯 或 连 数 郡 ,非 古 之 制 , 可 稍 削 之 。 文 帝 不 听 。 居 数 年 , 怀 王

5、 骑 , 堕 马 而 死 , 无 后 。 贾 生 自 伤 为 傅 无 状 ,哭 泣 岁 余 , 亦 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 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第 2 页(共 55 页)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

6、置门下/甚幸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

7、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案】10 C11 A12 C13 ( 1)便在皇

8、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第 3 页(共 55 页)【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

9、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吴廷尉” “吴廷尉 ”是专有名词(“廷尉 ”官职名, “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 ) ,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故选 C。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的解说错误,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故选 A。12此题

10、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 、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 “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 ,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故选 C。13此题

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 变得混乱。 “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 (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 “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第 4 页(共 55 页)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

12、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

13、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

14、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

15、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第 5 页(共 55 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

16、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

17、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18、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

19、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第 6 页(共 55 页)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

20、其礼。(2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答案】10 B11 B12 C13 (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2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

21、,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 “有”的宾语是“奇才” ,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 D 项。 “听用鞅”即“任用商鞅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解说错误, “汤武”指的是商

22、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 B。第 7 页(共 55 页)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 C。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

23、,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 “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 ”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

24、,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 ”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 ”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 ”秦孝公说:

25、“好。 ”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第 8 页(共 55 页)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

26、。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 ”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三、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27、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

28、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 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 则诸侯图鲁矣

29、/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 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第 9 页(共 55 页)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

30、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

31、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答案】10 B11 C12 C第 10 页(共 55 页)13 (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2 )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

32、,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 “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 (名声)与“之” (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中“而则是 ”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 。排除 A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11本题考

33、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 C。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

34、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 “所以” , 的原因。第一处“乃” ,就是。第二处 “乃” ,才。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是判断句式。 (2) “及” ,等到。 “作乱 ”,发生骚乱。 “走” ,逃跑。“之” ,到。【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第 11 页(共 55 页)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

35、,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36、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

37、“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

38、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四、 【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共 19 分)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 【1】 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第 12 页(共 55 页)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39、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 【2】 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

40、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 】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不概于圣 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抑人事乎 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A B C D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第 13 页(共 55 页)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根据文意,下列理

41、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 ”、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 分)认之者不塞则惑吾无取乎尔也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分)【答案】7 A8 B9 C10 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11文章第三

42、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第 14 页(共 55 页)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8 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

43、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概” ,概括。“既” ,已经。故选 A。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 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 ,故选 B。9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 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 (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10本题考查

4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中“认” ,辩认;“塞” ,闭塞;“惑” ,惑乱。中“取” ,赞同,同意;“尔” ,此、这个。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 、 “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

45、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左丘明的国语 ,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第 15 页(共 55 页)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46、。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

47、这个终极的。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48、。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 ,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五、 【2019 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 (共 5 分)12阅读下面论语

49、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1】 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 必于第 16 页(共 55 页)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 【2 】造次:仓促之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 “得之”应改为“去之” ;也有学者认为, “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答案】“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