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8601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2019.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增强,环境伦理不断扩展着道德关怀对象,从生命体到地球生态圈,再到暂无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便使环境伦理研究视域得到延伸。在荒野语境下,将

2、地球荒野地所定义的荒野概念,扩展至距离地球居住区更遥远的外太空,从而构建起“太空荒野”的概念。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1755 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辞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荒漠,一块孤立和未开化之地” 。这一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英美视作标准。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荒野与那些人类影响起支配地位的地区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地球和它的生命群落不受人类约束的地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 。如今,词典中将“荒野”定性为未耕作的或者未开发的空间,并从地球上的土地、海洋延伸到太

3、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公地悲剧”可能在太空开发中重演。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而对于每一个使用权利持有者而言,却没有阻止他人使用的权利。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其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还是一个关于资源掌控及利益争夺的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开发太空的进程中具有优先性和主导权。但是,对于太空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于

4、“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此外,先期太空开发者遗留下的“太空垃圾”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增大了后期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难度。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太空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为了对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赋予太空一个道德主体的地位。太空环境是宝贵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供人类探索开发。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人不仅要

5、尊重地球环境,也要把道德关怀的目标延伸到太空中不仅要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还要保护好它自身美的存在。(摘编自吕莎环境伦理视域下的太空荒野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境伦理研究的领域延伸到太空荒野,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关。B. 人们对荒野的认识一再变化,先是荒野地,后扩大为不受人类支配之地,甚至太空。C. 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拥有使用权的人多,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D. 太空荒野观把太空看作道德主体,从环境伦理角度提出了处理太空开发问题的方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即在“道德关怀对象 ”不断扩展的

6、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太空荒野观的设想。B. 文章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C. 文章以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的相似性为前提,论证建立太空荒野观的可能。D. 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开发太空行为需用伦理约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有从地球荒野观中总结出的环境伦理经验,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B. 对荒野来讲,无论它的定义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C. 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D. 开发太空要有公德心,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时要遵

7、守环境伦理,保护好太空环境。【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 项, “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是“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文中强调的是“可能会” ,选项错误地把可能性表述成必然性。故选 C。【2 题详

8、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无中生有,原文主体部分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相关表述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二” ,但文中并未没有论及两者的关系。故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

9、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A 项, “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是“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 ,文中用的是“或许” ,选项错在以必然性代替了可能性。B 项, “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 ,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文本“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可知人在尊重地球环境的前提下,在荒野中是有可能

10、长期生存的。C 项, “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制造太空垃圾属于正常现象,原文的意思是说“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 ,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陈良飞2011 年 1 月 14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岁。 “我国对航母做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 ,人们

11、却早已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他。早在 1970 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 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还需从国外进口某些重要战

12、略物资,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1986 年 11 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1987 年 1 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

13、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 80 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 年 12 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 12 个入选项

14、目之一。在 1988 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2011 年 8 月 10 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 年 9 月 25 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选自“澎湃新闻” ,有删改)相关链接001A 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

15、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7 年 4月 26 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2019 年 4 月 23 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展开,辽宁舰编队精彩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航母论证工作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得益于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B. 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C. 上世纪 80 年代,航母发展的最

16、大困难是经费;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D. 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刘华清基于对航母做过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B. 刘华清认为,发展航母符合未来战争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C. 辽宁舰编队和未来 001A 型航空母舰编队入列,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D.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顺利展开,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6.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

17、华清的原因。【答案】4. A 5. B 6. 作为海军领导人,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汇报) 。多年来,力推航母的论证、立项和批准。最终让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的航母编队。【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B 项, “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是“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

18、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 ,选项混淆了“维护世界和平” 和“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两个概念。C 项, “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经费是 80 年代要发展航母始终难以跨越的问题” ,但并不是全部障碍,除此外还有技术等其他因素。D 项, “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不合文意,原文中“早在 1970 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 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 “ 198

19、6 年 11 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 “ 在 1988 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 ,根据这些信息可知优先发展航母的意识早在七十年代就出现了,选项中时间错误,应排除。故选 A。【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 项, “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表述错误,原

20、文只是说“1987 年 1 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并未提及“已具备能力” 。C 项, “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表述错误,原文相关链接中表述为“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 ,选项错误地把未然表述成已然。D 项, “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是“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B。【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

21、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为“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华清的原因” ,文章标题为“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 ,文章从第二段起介绍了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关系,根据第二段“早在 1970 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 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 ,可概括出刘华清作为海军领导人认识到航母的重要性积极上报,这是被加冕的第一重原因;根据第三段“1986 年 11 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

22、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和第四段“1987 年 1 月,刘华清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可见刘华清在筹建航母方面做出的努力,积极论证,立项并获得批准,这是刘华清被加冕的第二重原因;第五段写刘华清解决资金难题,结尾段“2011 年 8 月 10 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 年 9 月 25 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总结了刘华清在航母方面的重大成就,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坚持和努力下,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

23、的航母编队,这是刘华清被加冕的第三重原因。考生可据此分析概括作答。【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 ;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于博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

24、,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

25、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的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

26、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

27、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 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跟着德才的掌包的,就是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结果,德才

28、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

29、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选自 2018 年 08 月海燕 ,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B. 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C. 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D. 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

30、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8. 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答案】7. D 8. 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 9.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尿性” “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开头“死死地盯着” “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

31、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项, “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表述错误,文章叙述方式以顺序为主,也有插叙部分,如原文中“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

32、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这段内容为插叙,介绍德才家中情况和偷米原因。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考生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来作答。这篇小说写的是枣红马和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小说结尾写的是第二代人德才的儿子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父亲的坟前和枣红马的坟前,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给予自己生命的两个“人”父亲和枣红马的感恩之情,完成了生命感恩的回报。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与标题“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合拍,儿子画中的枣红马就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和因缺少营养生产后死去的枣红马。从情节结构方面看,这段内容使文章

33、情节丰富,内容充实,前文写德才与马的关系,德才愧对枣红马;结尾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儿子感激枣红马;写到了父子两代人,时间跨度长。从文章主旨意义来看,德才的言传身教已让儿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知恩图报思想从父亲延续到儿子,美好的精神品质代代相传,这样安排能深化文章主旨。【9 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特色 的 能力。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 ,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

34、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本文写农村旧事,是一篇具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方言口语的运用,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地域色彩,如“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套子”等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词的运用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如开头段“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里“死死地盯着” “咽了一口唾沫” “

35、瞅” “咬牙” “慌乱地倒”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德才的矛盾心理。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把“马”比喻成“犯了错的孩子” ,使马通了人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

36、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 (2 )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 (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 (5 )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

37、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 ”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

38、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 ”太祖曰:“解。 ”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

39、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有删改)注汧(qi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 /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B.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 /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C.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 /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D.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 /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11. 下列对文中

40、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认为不同一般B. 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C.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D. 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B. 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C. 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

41、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D. 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如果利用昔日楚国的富饶,来犒劳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亲自努力于学业,早晚勤

42、奋不息,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 “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 ) “耶”

43、“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者,也”结构为判断句,故应在“者”和“也”后面停顿,排除 AC;句中“明胜绍” “勇胜绍” “用人胜绍” “决机胜绍”四个句式结构相同,每个句式后应停顿,排除B。故选 D。【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 的 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 B 项, “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中“权:暂且,暂时”解释错误,结合上文语境,贾诩假托段公外孙的名义,成功骗过氐人;“权”的常

44、见义项为:权力;称量,衡量;变通;暂代官职;姑且,暂且。在这里, “权”应该解释为“变通” 。故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 项, “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以及“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可知,段公不是他的外祖父,贾诩

45、这样说是欺骗氐人的。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乘:利用。飨:犒劳。使(之)安土乐业:省略句。则可不劳:使劳苦。稽服:臣服。 (2)恢崇:发扬光大。躬:亲自,亲身。素士:寒微的士人。之业,道:道义,操行。【点睛】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人们不了解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贾诩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辞去官职,从西边返

46、乡夫到沂这个地方,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 ”当时的太尉段颍,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颍的外甥,他通过灵活应变来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此类情形。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 ”太祖

47、说:“好。 ”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的军队大败,黄河以北平定下来。太祖兼任冀州牧,提拔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凭借旧时楚地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卒,安抚百姓,就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而江东地区就臣服了。 ”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 ”太祖说:“明白了。 ”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

48、超。这时,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也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这样做就行了。 ”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 ”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事。 ”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

49、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古风李 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注】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B. 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 “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C. 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D. 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15.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