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8193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苏轼词两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浪淘尽( ) 公瑾( ) 樯橹( )酹江月( ) 料峭( ) 吟啸( )蓑衣( ) 故垒( )【答案】 to jn l li qio xio su li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一尊还酹江月 ( )【答案】 “尊” ,同“樽” ,酒杯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故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君 安 与 项 伯 有 故 (鸿 门 宴 ) ( )赵 王 岂 以 一 璧 之 故 欺 秦 邪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 )广 故 数 言 欲 亡 (陈 涉 世 家 ) ( ) )向 回

2、 首 向 来 萧 瑟 处 ( )向 吾 不 为 斯 役 (捕 蛇 者 说 ) ( )夫 妻 向 隅 , 茅 舍 无 烟 (促 织 ) ( ))且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且 将 军 大 势 可 以 拒 操 者 , 长 江 也 (赤 壁 之 战 )( )不 出 , 火 且 尽 (游 褒 禅 山 记 ) ( )北 山 愚 公 者 , 年 且 九 十 (愚 公 移 山 )( ) )却 山 头 斜 照 却 相 迎 ( )却 与 小 姑 别 (孔 雀 东 南 飞 并 序 ) (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夜 雨 寄 北 ) ( ))【答案】 形容词,旧的 名词,交情,旧 名词,原因,缘故

3、副词,故意/ 副词,刚才 连词,如果,假如 动词,面朝,面对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副词,将要 副词,将要,接近/连词,表转折 动词,退出来 副词,还,且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大江东去 ( )_2. 樯橹灰飞烟灭 ( )_3已而遂晴 ( )_4竹杖芒鞋轻胜马 ( )_【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放晴 4.名词作动词 骑马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大江东去古义:_今义:_2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今义:_3故国神游古义:_今义:_4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_今义:_【答案】 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

4、流。 2.古义:有功业,有文采。今义:轻浮放荡。 3.古义:旧地。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 4.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译文:_【答案】 (我) 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2多情应笑我。(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译文:_【答案】 可笑我多情善感。3早生华发。(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译文:_【答案】 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常识速览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

5、 年 )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等。1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年苏轼已近 50 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十分苦闷,苏轼便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便有了“人生

6、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2 定风波这首词也写于 1082 年。苏轼与同伴到黄州城东南 30 里处的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文学常识豪放派及其特点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

7、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文化常识1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2羽扇纶巾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 2000 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 ,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纶巾:佩有

8、青丝带的头巾。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 。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3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和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1 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2 定风波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文脉梳理_ _【答案】 江山如画 感慨年

9、岁将老,壮志难酬_ _【答案】 一蓑烟雨任平生 超然旷达,忧乐两忘文本深读自主探究念奴娇 赤壁怀古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_【答案】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作了铺垫和蓄势。 “乱” “穿” “拍” “卷”等动词使画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2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_【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

10、,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已近 50 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3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_【答案】 词的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4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二者的艺术风格。_【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雨霖铃情景大江、乱石、惊涛、雪浪壮美寒蝉、烟波、暮霭

11、、杨柳、晓风、残月凄美情事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豪迈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缠绵情感 壮志难酬之情 悲愤 清秋离别之苦 凄凉风格 豪放 婉约定风波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_【答案】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 “何妨” “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而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6有人评价定风波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 ,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答案】 词中记叙了途中

12、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 “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合作探究7如何理解定风波的下片的结尾?请加以分析。_【答案】 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从中获得的领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足挂齿。“萧瑟处” “风雨”等可以理解成双关:“萧瑟处”表面指刚才遇雨的地方,实际上指作者的人生危难经历;“风雨”表面指天气变化,实际上指人生的浮沉变幻,喜乐哀愁。 “归去”一词,照应前文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及人生态度。8有人说

1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_【答案】 (观点一)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观点二) 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 ,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

14、,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虚实相济,映衬凸显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

15、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2写法指导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手法。主要事物就是本体,陪衬主要事物的就是衬体。在写作上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衬托中心,突出主题,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那么,在写作时,如何使用映衬呢?使用映衬时需要注意的是:映衬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用映衬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3迁移运用请运用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

16、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 字左右。_【写作示例】 (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思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

17、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他们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乐观与悲观” “心态与人生” “微笑着

18、生活” “逆境与成长”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2精彩应用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

19、能做到宠辱不惊。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他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佳作领悟导读: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条河。山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河则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这座大山,文化名人就好像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三首诗,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苏轼的肩膀一考生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

20、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21、。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起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着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缓解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 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古代像苏轼这样的

23、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悟亮点】1学结构(1)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提示 从全文看 ,作者采用三个并列式分论点的方式“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来进行论证。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2学对比(2)这篇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说说其表达效果。提示 作者把苏轼与陶

24、渊明、杜甫、辛弃疾等人进行对比,凸显苏轼肩膀的宽大、厚实、不可逾越;有情有义,有忠有信,有仁有爱。3.学排比(3)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说明其表达效果。提示 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一方面增强了气势,更有力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另一方面,凸显了苏轼的“至情” “真我” “挚意”等特点。4学引用(4)文中多次运用引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提示 作者在行文中 ,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一则印证了自己的观点,二则使苏轼的肩膀更具真实感人的力量。这样写,也使得文章文采斐然,增强了文本的厚重感。我的收获:_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故垒(li) 公瑾(jn)浪淘尽

25、(to) 跻身(j)B凝噎 (y) 纶巾(ln)千堆雪(du) 浣衣(hun)C何妨 (fng) 蓑衣(su)酹江月(li) 粗糙(co)D吟啸(xio) 料峭(qio)生华发(f) 糟粕(p)C A 项, “淘”应读“to” ;B 项, “纶”应读“gun” ;D 项, “发”应读“f”。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11162038】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同“花” ,花白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D D 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夜缒而出C A、B、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 项无活用现象。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导学号:11162039】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A A 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5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B “管弦”代指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