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7868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9届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届 辽 宁 省 瓦 房 店 市 第 三 高 级 中 学 高 三 上 学 期 期 中 考试语 文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2、: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理想中是“铿锵玫瑰” ,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 ,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

3、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却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直面自己。盲目“跟榜” ,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在法兰西大球场入口,工作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认真检查着进来的每一名球迷和记者,包括采访器材。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A B C D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B 针对长

4、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要示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C 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D 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C 为回馈新老客户,

5、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两极之间,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

6、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唐代有散

7、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

8、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唐赋赋体的集成、对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 广纳万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

9、在自身的局限性。B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C 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D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B 第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C 第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D 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 “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的结论。6根

10、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B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C 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我走的时候还不知

11、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

12、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难

13、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

14、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和喜

15、新厌旧的心态。B 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形之物。C 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二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D 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8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 ”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思路。9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 1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

16、9 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 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 21 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 年,全球有 6.17 亿人口年龄在 65 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 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 20%以上的人口超过 65 岁。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16 亿老年人,届时将有 94 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 21%,其中有 39 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 28%以上。

17、 1982 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 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材料二: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2017 339.9 2019.9 1.972018 463.8 2188.6 2.092019 402.8 2077.3 2.042020 352.8 1935.8 1.962021 160.2 16

18、89.1 1.77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 2035 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 0.5 个百分点,而到 2050 年也仅降低 1 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 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 4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材料三:

19、1999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 10%;201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22 亿,占总人口的 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 2025 年,老年人口突破 3 亿,2033 年突破 4 亿,2053 年达到 4.87 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 年2005 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 10%提高到 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 10%提高到 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 年,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 1 亿,占老年人口

20、总量的 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

21、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10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B 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C 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D 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

22、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B 上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C 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D 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E.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

23、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12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评卷人 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 ”卒不能夺。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 。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

24、父母。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 注 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 ”迁刑部侍郎。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

25、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B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

26、者C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D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C 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7、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B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C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D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有人把“出罪” “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8、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评卷人 得分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注)秋兴八首是公元 766 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平居:这里指家园。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

29、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B 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C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D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E.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18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评卷人 得分五、情景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 “_”,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要做“_”的准备;到千

30、里之外去,则要做“_”的准备。(2)杜甫春望中,写战乱不断,家人音信极其珍贵的句子是“_,_” 。评卷人 得分六、语言表达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认识语言的美,能帮助人更好地走向美的世界。理解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

31、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孩子会热情地收集词汇、成语、优美的句子,背诵经典的诗词,而语言的贫乏,常常使一些孩子用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与人交流。甚至一些成年人,在球场上竟然集体用所谓的“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一定能体会到语言的美。_评卷人 得分七、材料作文22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隨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才能得其精髄;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

32、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 1030 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 ,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9 届 辽 宁 省 瓦 房 店 市 第 三 高 级 中 学 高 三 上 学 期 期 中 考试语 文 答 案1 D【解析】试题分析: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使用正确。 解析:“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使用正确。

33、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使用错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 。2 C【解析】试题分析:A 项,成分残缺。在 “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这些塑料垃圾” 。B 项,搭配不当。 “优化”与“责任”不搭配。D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把“由于”移到句首。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

34、的主语。此题选项 D 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3 A【解析】试题分析:A 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B 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C 项,惠顾: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D 项,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4 C5 B6 D【解析】4试题分析:A 项, “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 项, “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于文无据。D 项,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5试题分析:“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错误,于文无据。6试题分析:赋

35、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D 项无中生有。7 B8 ( 1)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2)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3)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

36、失落。9 ( 1)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景物来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 (2)因为过往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 (3)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解析】7试题分析: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等无形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8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情感态度” ,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懊悔”“茫然”“无奈”“担忧”“失落”。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

37、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9试题分析:主要概括“故乡曾经拥有 ”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进而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10 C 11 AC 12 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 【解析】10试题分析:C 项, “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中“最有效举措”不合文意。原文中“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

38、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表明“最的效举措”是错的。11试题分析:B 项,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并不能证明“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 项曲解文意。 D 项, “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是客观现实,并非因为“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E 项,原文中“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证明选项中“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表达

39、有误,尤其是“不同年龄群体” ,明显有误。12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几则材料,把握材料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看法。阅读时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加以概括。从材料二“21 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和材料三“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能概括出第一个特点;从材料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中能总结出第二个特点;材料三“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可直接作为第三个特点;从材料三“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 未富先老 ,面临的风险挑

40、战更加严峻”中能总结出第四个特点。13 B 14 A 15 D 16 (1)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2)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 【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在文章的最后,属于“论曰”的内容,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由上文来看,乔执中一生坚持操守,故“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再比较 BC 两项, “章衡”是人名,在句中做主语,

41、“复”是恢复的意思,动词,在句中做谓语, “山后八州”指地方,可做“复”的宾语,故“章衡欲复山后八州”断句合理,而“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则解释不通,排除 C 项,原文标点为: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故此题答案为 B 项。14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 “起源

42、于古代的科举制度 ”不正确,太学之名始于西周,科举制度产生前已有太学。故此题答案为 A 项。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不正确,原文中乔执中说的是“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意思是“先王从重处罚把人重判的,从轻处罚把人轻判的,这是慎重使用刑法的极至。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

43、” ,可见,乔执中认为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做法。故此题答案为 D 项。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为”,动词,担任;“见而器之”省略句,应为“见(之)而器之” ,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器” ,器重;“而” ,表顺承;“之” ,代词,代乔执中;“游” ,交往。 (2) “期” ,时间;“迫” ,紧迫、临近;“但” ,只是;“走” ,使动用法,使走,可译为“派

44、跑去” ;“谕” ,晓谕;“其” ,代词,他们;“相率” ,一个接着一个;“归命” ,归顺。【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

45、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进入太学,补为五经讲书,五年没有请过假。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选取为进士,调任须城主簿。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乔执中前去代替管劳役的人,终于安定下来。富人贿赂官吏,打算在居住区建桥来骗取利益,乔执中上奏疏陈述这事的害处,使者上奏官吏的意见同意建桥,乔执中说:“我的官职可以去掉,桥不能建。 ”最终没有建桥。王安石掌管政事,引荐乔执中编辑修改熙宁条例 。章惇讨伐五溪,发文命令乔执中攻取大田、离子二峒。通往二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

46、一个个来归顺。记录乔执中的功劳应当升官,把恩惠转给父母。就地任转运判官,征召担任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各县的牧地,百姓长期耕作,有人提议要收回,要铲平坟墓,砍掉桑木、拓木,众多人家聚在一起哭泣。乔执中向朝廷请求,神宗下诏(把牧地)重新给百姓。改任提点京西北路刑狱。当时黄河在广武决口,用埽筑成的堤坝非常危险,大家聚在一起不敢上去。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到一天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元祐初年,担任吏部郎中,请求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升为朝官,得以加封他们的父母。兼任徐王府侍讲、翊善,升为起居舍人、起居郎,代理给事中。有官员把审判案件,判重了的和判轻了的,

47、判同等罪,乔执中驳斥他们说:“先王从重处罚把人重判的,从轻处罚把人轻判的,这是慎重使用刑法的极至。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 ”升为中书舍人。邢恕碰上赦免,经审查后复职,乔执中说:“邢恕和蔡确实交接很深,摇旗呐喊,现在恢复他的官职,担心会使朝廷内外疑心。 ”升为刑部侍郎。绍圣初年,乔执中凭宝文阁特制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第二年,谈笑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评论说:宋朝的人才,从祖宗培养,到了中期,很兴旺。乔执中始终不改变他的操守,真是难得啊。章衡想恢复山后八州,给国家打开

48、了灾祸。但是瑕不掩瑜,其他的好的地方也有可以称赞的。17 AC18 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 ,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解析】17试题分析:A 项, “闻道 ”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C 项, “衣冠”应是借代。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国家局势动荡 ”“飘零夔州”“宦官当道,无力报国”等原因。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