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北京育才学校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怯弱(qi) 纨绔(k ) 戏谑(xu) 敛声屏气( bng)B. 拓片(t ) 琴弦(xun) 鸡豚(tn ) 锲而不舍( q)C. 庠序(xing ) 孝悌(d) 青冢(zhng) 韬光养晦( hu)D. 吮血(yn) 省识(shng) 迁谪(zh) 饿莩遍野(f)【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重平时积累,多关注
2、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误读情况。据义辨音,据形辨音,据用辨音,认真细致审读,切忌“形声字读半边” ,可用筛选排除法。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符合要求。B 琴弦(xin) ,锲而不舍(qi) ;C 孝悌(t) ;D 吮血(shn) 饿莩遍野(pio) ,故选 A。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 敕造(ch) 惫懒(bi) 讪讪(sh) 扪参历井(shn)B. 錾银(zn ) 两靥(yn) 桌帏(wi) 拗他不过( ni)C. 蹙缩(c) 歆享(xn) 砧板(zhn) 鸡豚狗彘(zh)D. 庠序(xing ) 洿池(ku) 贾人(g) 间或
3、一轮( jin)【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重平时积累,多关注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误读情况。据义辩音,据形辩音,据用辩音,认真细致审读,切忌“形声字读半边” ,可用筛选排除法。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项读音有错, “讪”应读“shn ”; B 项读音有错, “靥”应读“y” ;C 项读音全部正确;D 项读音有错, “洿”应为“w” 。故选 C。- 2 -3.下一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放诞无理 蓼蓝 降珠仙草 缪种B. 虽有槁暴 浮燥 腮凝新荔 惘然C. 天梯石栈 寒喧 鲛人泣泪 环
4、佩D. 弃甲曳兵 潦倒 杜鹃啼血 伶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将字形、字音、字义一起识记,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A 项中“放诞无礼” ,意思是指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理”应改为“礼” 。 “绛珠”意思是红色的珠子, “绛珠仙草”是草名。 “降”应改为“绛” 。B 项“燥” ,干,缺少水分。 “躁” ,性急,不冷静。 “浮燥”应改为“浮躁” ,意思是轻浮急躁。C 项“喧” ,声音大。 “暄” ,太阳的温暖。“寒暄”意思是问寒问暖。 “喧”应改为“暄” 。D 字形无错。故选 D。4.下面题为途中的律诗
5、,语序已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燕引雏花下教 风卷云开陡顿晴 烟江远认帆樯影 雨中奔走十来程 一鸠唤妇树梢鸣 翠条浓处两三莺 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律诗体裁特征、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他选项,然后总体审查。律诗颔联、颈联要求对偶。找到两组对偶句,和,和,排除 B 项。据选项及语句内容看,是尾联,突出诗人的最爱;写具体天气状况,照应诗题,先后组合更佳;是近景,是远景,由近及远写
6、见闻,更符合逻辑。据以上分析,A 项顺序最恰当。故选 A。- 3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青莲居士、少陵野老、香山居士、 “六一”居士、东坡居士依次是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B.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 过秦论是其代表作。C. 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 ,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D.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的倡导者。【答案】D【解析】【详解】
7、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注意作家朝代、称谓、代表作品和文学地位和评价,避免张冠李戴。A 项“六一”居士对应“王安石” ,错误。“六一”居士应该是欧阳修的自称。B 项苏洵的代表作是六国论 ,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C 项认为“李商隐和杜牧”是“中唐诗人” ,表述错误,他们应是“晚唐诗人”。D 项表述正确。故选 D。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故不积跬步 跬: ku,跨出一脚为“跬”B. 驽马十驾 驽: n,劣马C. 数罟不入洿池 数:c ,密D. 蟹六跪而二螯 螯:o,蟹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
8、字的字音字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字音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字义要结合字音、字形和语境特征认真辨析作答。B 项“驽”是“劣马”的意思,读音为“n”。选项误写作“n” ,是和“弩” (指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将箭射出的古代弓)的读音混淆了。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当为 B 项。故选 B。- 4 -【点睛】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将字形、字音、字义一起识记,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平时要格外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而又易于出现错误的字。7.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相同的一
9、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从所给的例句看, “为天下笑”是被动句, “为”是“被”的意思。被动句在文言文里有几种形式。有的是本身语意需要被动,而更多的句子是和例句一样,有被动句式的特征,比如“为” “受” “见” “被”可以单表被动, “为所” “为所” “见于” “受于”是被动句结构。从选项看,C 项 “见”表被动, “见陵”是“被
10、欺凌”的意思, “陵”通“凌” ,动词,欺凌。A 项否定句中代词 “之”做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B 项介词结构后置句“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意思是“不比九国的军队强” 。D 项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要选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相同的一项是,C项符合条件。故选 C。8.下面“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仰观宇宙之大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D. 奋六世之余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C【解析】【详解】本词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11、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 5 -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A 项“之” ,前一个是代词,译为“它” ,指“靛青” ;后一个是动词,带宾语“广陵” ,译为“去,到” 。B 项“之” ,前一个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宇宙之大” ,意思是“广大的宇宙” 。C 项“之” ,前一个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之”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指“冰” 。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故选
12、C。9.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相同 的 一项是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从所给例句看“爪牙”是名词, “利”是形容词,它们都是“无”的宾语,句子是定语后置句,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A 项句子有名词“太子及宾客”+动词“知”+动词词组“知其事”+助词“者” ,组成,是定语后置句,意思是“太子和了解这件事的宾客”。B 项
13、动词“树”+ 代词“之”+介词结构“以桑” ,语意有倒装,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树”与“之”中间省略“于” ,该句也是省略句。意思是“把桑树种植在上面” 。C 项动词“取”+代词“之”+介词结构“于蓝” ,形容词“青”+介词结构“于蓝” ,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分别是“从蓝草中取得” 、 “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D 项是“者,也”的判断句。对比例句和选项句式特征看,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选 A。10.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无失其时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 不积跬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知明而行无过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君子生非异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B
14、- 6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并认真审题,选出所要求的选项。A 项“无失其时”中“无”通“毋” ,不要;“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从”通“纵” ,合纵的策略。B 项“不积跬步”没有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 ,凭借。C 项“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 ,智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颁”通“斑” ,花白。D 项“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本性,禀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涂”通“途”
15、,路上。“莩”通“殍” ,饿死的人。故选 B。二,文言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 、 算罔论 ,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
16、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
17、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 7 -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取材于张衡传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衡少善属文 属:撰写B. 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C.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平素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十年乃成 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18、致诚C.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王好战,请以战喻D. 于是皆服其妙 其孰能讥之乎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 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B.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C.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D.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9、汉语。(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11. D 12. D 13. A 14.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 (他)也不应召。(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解析】- 8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 ”D 选项“征” ,解释为“征兆” ,错误。 “征兆”是预感到的或即将出现的迹
20、象。原文是“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 ,京城的学者都责怪的是它这次没有应验。 “征”应理解为“应验” 。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A 项“而” ,表转折连词,却;表转折连词,却。B 项“乃” ,副词,表承接,才;副词,表承接,才。C 项“以” ,介词,用;介词,用。D 项“其” ,代词,它的;副词,难道。选项 ABC 意义和用法一样,选项 D 不一样。故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
21、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意思和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要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表述错误。 “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表意绝对化。张衡的二京赋是文学作品,不是他在科学方面的论著。故选 A。【14 题详解】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直译为主,把句子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是
22、:(1) “奇” ,意动用法, “以为奇” ,联系语境看,应译为“认为是奇才” ;“累”在动词前面,译为“多次,屡次” ;“应”承接前面的“召” ,应译为“应召” 。 (2) “契” ,符合;“自” ,从。需要注意的句式是:(1) “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过这样的仪器” 。 (2) “累召不应”是省略句, “累召”的主语是“大将军邓骘” , “不应”的主语是“张衡” ,缺少的主语需要补充;“验之以事”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联系上文语境看,译为“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 。【点睛】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 9 -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
23、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 ,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
24、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 ,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25、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 ,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 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 (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 8 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
26、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 10 -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
27、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
28、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三、诗歌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泾溪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溪兴 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 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注释: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瓦瓯:陶制的小盆。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29、一项是A. 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11 -B. 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C. 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D. 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16.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17. 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 B 16. 人生哲理: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7. 一个随遇而安、闲适自在、孤寂的隐者形象【解析】【15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30、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 项,从注释看, 溪兴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首句写一条深山小溪上,有一位垂钓者在风雨迷茫中卷起钓丝。后面几句写他走进篷底,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醉眠,任船漂流,船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也未发觉。从内容上看,是表现溪上人的闲适和独得其乐,并没有托物言志的内容,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故选 B。【1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泾溪 ,前两句写泾溪,人谨慎行驶没有翻覆的情况
31、。后两句在此基础上说“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意思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相比之下,告诉我们,处在安定的环境,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这里体现的是居安思危的思想。【1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诗文,联系诗文背景分析,分析时注意要结合环境,抓描写性语句,借助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等看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这诗是描写溪上人闲适自在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垂钓,独自饮酒,醉眠无扰,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作者利用溪上人的一段溪上生活
32、表现隐士情怀,塑造的是一个隐士形象。- 12 -18.默写。_,此时无声胜有声。_,铁骑突出刀枪鸣。借听众反应和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乐声之动人的句子是: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蟹六跪而二螯,_,_。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潦倒新停浊酒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答案】 (1). 别有幽愁暗恨生 (2). 银瓶乍破水浆迸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7). 不积跬步 (8). 无以至
33、千里 (9).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0). 用心躁也 (11). 君子不齿 (1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 其可怪也欤 (14). 位卑则足羞 (15). 官盛则近谀 (16). 万里悲秋常作客 (17). 艰难苦恨繁霜鬓 (18). 晓看红湿处 (19). 花重锦官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答好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要注意分析语境和理解表意侧重点,并注意表达手法的提示,确定所答内容后,据义定形,笔画清晰,书写工整,不丢字加字。本题填空需注意“幽” “浆” “舫” “唯” “烦” “长” “襟”“跬” “至” “鳝” “躁” “欤” “卑”
34、“谀” “作” “鬓” “晓”等字不要写错。【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名著阅读(共 26 分)(一)读下面红楼梦节选,回答问题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 ,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
35、 13 -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
36、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 大学 。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
37、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 ”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
38、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 14 -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
39、,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
40、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9. 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 石头记 ,又名情僧录 、 风月宝鉴 、 金陵十二钗 。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B.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是指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府四春、妙玉、香菱、王熙凤、李纨、秦可卿。C. 红楼梦中的诗词往往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相合,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两句就堪称黛玉性格的写照。D. 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
41、的人物形象,而且它突破了以往小说单线发展的情节结构,使艺术结构更加宏大完整。20. 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A. 林黛玉 贾惜春 妙 玉 巧 儿B. 贾探春 妙 玉 贾惜春 史湘云C. 秦可卿 妙 玉 贾迎春 李 纨D. 薛宝钗 贾迎春 妙 玉 史湘云- 15 -21.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
42、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 莺莺传 ,元代改为元杂剧西厢记 ,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B. 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 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 ,此文却写宝玉读西厢记 ,“怕读”的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叛逆的性格。C. 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宝玉将自己和林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D. 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水流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22.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
43、满书满地皆是” ,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3. 结合节选这一段文字,概况并分析林黛玉形象特点。【答案】19. B 20. B 21. D 22. 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引入了下文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23. 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是对自己的轻浮又薄面含嗔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聪明颖悟:看书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领悟力。【解析】【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
44、。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B 项表述有误。十二金钗正册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正册里不包括香菱,把香菱与林黛玉等人一起归类不当。香菱,原名是甄英莲,在贾府中叫香菱,是十二金钗副册中人物。故选 B。【20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明确答题- 16 -方向,再回归文本,了解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然后从判词中找与人物的对应点,必要时可用筛选排除法。所给判词涉人物在“金陵十二钗正册” ,是给定
45、的筛选范围。“才自精明志自高”是说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点的是远嫁一事,根据特征看,是贾探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说明人物的气质如兰,才华比仙。 “云空未必空”与皈依佛门有关,可推知人物是妙玉。此判词说的是贾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 “勘破三春”里的三春是指她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 。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指讲探春的出身和凄苦孤独命运。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 “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 ,隐“云”字, “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 ,隐“湘”字。可知人
46、物是史湘云。与分析结果对应的是 B 项。故选 B。【2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D 项理解有误。从文中看宝玉和黛玉都惜花,只是两人做法不同。从后文看,黛玉讲了为何不把花放到水中而是选择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的原因。宝玉听了不仅“喜不自禁” ,而且还要帮黛玉收拾,他是赞同黛玉做法的,只是以前没有想到黛玉讲的情况。可见两人并没有观点分歧和性格差异。选项说“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理解错误。故选 D。【22 题详解】
4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句,从意象和手法角度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主旨上体会其作用。 “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用“桃花”意象,照应前面会真记里的“落红成阵” ,营造了一种凄美意境。桃花“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才有后面的“抖将下来” ,才有“恐怕脚步践踏” , “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的行动,才有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从情节上看,这句景物描写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此外,文章结尾处,写黛玉听戏文,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有自怜意,写及“水流花谢”和“流水落花”句,以及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给黛玉带来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里的流水落花是和前面景物描写内容遥相呼应的,既体现了内容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