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1513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2)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原因与动力,在中西文化交

2、流的历史长河中,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中学西传”的源头在于西方耶稣会士明末入华,其后, “中学西传”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持续了 211 年,而且在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意大利会士卫匡国等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研究中

3、国学问的目的,既是为了传教的需要为天主教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寻找对接点,更是为给西方寻找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楷模。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的主张,这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也是以中国为蓝本的,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这无疑为法国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耶稣会士波兰人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系统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向欧洲翻译传播的若干重要的中医药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促成了欧洲专业汉学的诞生。

4、法国来华耶稣会士也过书信,向欧洲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中医药文化得到西方的认知认同作出了突出贡献。康煕帝派遣法国会士白晋返回欧洲招募来的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通过翻译活动和科学考察等方式,开创了“中国欧洲”对话的高峰。成为法国早期汉学的先驱。法国会士还参与了康熙帝组织的全国大地测绘,绘制了中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这是当时中国最科学,最完美的全国地国,2014 年 3 月,习主席访徳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给习近平的德国绘制于 1735 年的中国地图,其蓝本就是皇舆全览图 。“中学西传”的贡献不仅在于促进中华文明在西方的传播,影响西方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加深中西之间在思想体系和文化

5、传统之间的调适与融合,而且在东西文化寻求共同性和互补性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双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吸收和借鉴。(摘编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学西传”不仅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东方的认知,也全方位地改造了欧洲的思想文化。B. 中国典籍满足了西方教士传教的需要,他们也从中找到了理想的社会制度楷模。C. 法国重农主义的兴起和“ 中学西传”有关, “农民穷则国穷”的主张源于儒家重农思想。D. 中医药知识被卜弥格系统全面地介绍到欧洲,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欧洲入的认知和认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文明的交流为文化

6、发展提供动力为前提,重点论述中华文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B. 文章果用“总分总” 的结构。从思想和科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学西传”展开论述。C. 文意运用大量史实,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研究“中学西传”的时代内涵的必要性。D. 通过习近平接受德国总理馈赠地图一事,文章把对中西文化互动的论证推向深入。3. 下列各项史实不能佐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 1687 年,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编译了 中国哲学家孔子 ,向欧洲首次系统全面介绍儒学文化,该书在巴黎刊印,影响很大。B. 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在给法国朋友的书信中这样说:“中医是成熟的,西医不可替代的科学,中医药文化可以造福全人类。C. 16 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

7、熹的四书以后, “中国热”兴起, “中国学”成为欧洲显学。D. 明清以来,面对中国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困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极大影响。【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 的 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 项, “东方”改成“中国”更准确;“全方位地改造了欧洲的思想文化”分析错误,原文是“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 。B 项,“他们也从中找到了理想的社会制度楷模”分析错误,原文中只提到他们“寻找更为理

8、想的社会制度楷模” ,并没有说已经找到了理想的社会制度的楷模。C 项分析正确。D 项,原文中说“卜弥格系统全面地介绍” “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为中医药文化得到西方的认知认同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并非卜弥格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医药文化就得到了欧洲人的认知和认同。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分析错误,文章运用史实论证了“中学西传”对于西方的影响,并未谈及必要性。另外, “层层深入地论证”分析错误,文

9、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分”的部分是并列结构,从“译介中国典籍” “传播重农思想” “翻译中医药著作”等方面进行论述的。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D 项,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的是“中学”对“西学”的主动借鉴和吸收。这份材料不能佐证本文的观点。本文是“中学西传”研究,即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 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的青少年时

10、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北大工学院电机系,但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最终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受到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 年,钱三强交给于敏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不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须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没有犹豫, “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军统帅曾建议用核武器袭击中国。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日,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从此,28 年里,他

11、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身影消失于公众的视野,甚至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做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在研制方案终于有了一些眉目后,他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华东计算所,那里有中国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为加快氢弹研制速度,在一百多天的日子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反复研究分析计算结果,最终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关键,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都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这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拖着疲弱的身体来回奔

12、波。在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前,为了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他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 102 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1967 年 6 月 17 日,罗布泊沙汉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爆炸当量为 330 万吨级,与理论设计完全一样!那一年,于敏不过 41 岁。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美国用时七年零三个月,而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氢弹之父”的称号,于敏从不以此自居。于敏没有停止脚步,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日夜无休的科研加上实验

13、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使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着他,最终,关键技术得以突破,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6 年,他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与邓稼先、胡思得一起向中央递交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希望加快核试验进程。正是这次上书,使我国提前规划了核试验的部署,至 1996 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于敏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十年核试验时间。他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称赞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

14、“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 “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胡思得说,每次和于敏出差,都能在他床头发现一本唐诗或宋词。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在 73 岁那年,于敏以一首抒怀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于敏,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相关

15、链接于敏(19262019)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称号,被评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摘编自百度百科)“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2015 年“感动中国”写给于敏的颁奖词)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敏在学生时代就成绩优异,研究生毕业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他又在相关领域作出了极大

16、的贡献。B. 于敏妻子的话,体现出他工作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而胡思得的话,则表明古诗词对于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C. “百日会战”中,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能得以形成,与于敏勤奋钻研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密不可分。D. 面对死亡的不断威胁,于敏却仍能坚持研究并突破关键技术,是诸葛亮矢志不渝、鞠躬尽瘁精神对他的鼓舞。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 若无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他与其它两位专家的建议书,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或将受阻。B. 于敏认为留学后须趁年轻回国做贡献,不能老了才回来。他不仅这样教育学生,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C. 引用于敏的抒怀诗,既展现了他与核武

17、器研制相伴一生的岁月,又突出了他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D. 颁奖词“当年吴钩”以下四句,艺术地展现了于敏在上海、大西北边地和四川绵阳进行核武器研究的艰辛历程。6. 于敏是如何兑现他对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诺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 5. A 6. 人生选择上舍己为国:放弃已有成就,毫不犹豫接受氢弹研制重任。研制过程中鞠躬尽瘁:研制氢弹时废寝忘食,不畏艰险,亲力亲为。取得成就后不懈追求:氢弹研制成功后谦逊低调不居功,又开启研发二代核武器的新征程。具有战略眼光,使我国提前规划核试验的部署。【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18、,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而胡思得的话,则表明古诗词对于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错误,根据文本, “胡思得说,每次和于敏出差,都能在他床头发现一本唐诗或宋词。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 ,胡思得只是说每次出差时,于敏都带着一本唐诗或宋词,后面的影响是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

19、下列不能作为反驳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依据的一项” ,据此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 “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错误,于敏未曾留学;C 项, “敢为人先的精神”错误,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并没有涉及到敢为人先的精神;D 项,颁奖词并没有涉及“四川绵阳” 。故选 A。【6 题详解】本文考查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要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

20、“钱三强交给于敏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不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须隐姓埋名,常年奔波”概括为“舍己为国:放弃已有成就,毫不犹豫接受氢弹研制重任”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 可概括为“研制过程中鞠躬尽瘁,废寝忘食” ; “于敏没有停止脚步,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可概括为“取得成就后不懈追求” ;考生结合以上内容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半壶水孔立文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

21、画卷。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我要杀了它。 ”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来,蜷在地上。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

22、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睛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

23、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

24、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号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狼对着他持续地号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

25、绿洲。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洌的水大口大口地喝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边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选自 2018 年第 8 期微型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交代了故事的线索、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能突出作品的主题。B. “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这既是对陆归林放弃干掉狼的机会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C. “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狼没受到陆

26、归林的攻击,反而得到水喝,于是想报答他。D. 沙漠是“他”与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因沙尘暴而脱离勘探队后的独特经历,于惊心动魄中发人深省。8. 小说中画线部分属于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示例:(1)补叙(或追叙)。 (2)作用:交代“他”(陆归林独自陷人茫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有助于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他”和狼都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都又饿又渴,他们巧遇到一-起,这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9. 示例:(1)小说最后一段可删。理由如下:情节

27、上显得突兀。小说本是“他“(主人公陆归林)和狼的故事,最后一段却写一群刚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于中心情节既无补充也不一致。主题上有些生硬。把狼变成了人的天敌,似乎只有人才有资格享有绿洲,而狼只能被打死或在茫茫沙漠里自生自灭。效果上并非最佳。当读者正为“他“在狼的引领下走出沙漠见到绿洲而惊喜而释然而赞叹之时,忽然写-.群人把狼赶跑,让人陡生一种错愕感、惋惜感甚至是负罪感.仿佛大快朵颐之时咬到一粒沙子.很是不爽。(2)小说最后一段不能删。理由如下:情节能突转。小说本来已经写到“他“(主人公陆归林)与狼不再对峙,而是共同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绿洲,结尾却写一群人把狼追赶进茫茫沙漠。这样处理,可使情节有跌

28、宕,有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主题更深刻。如果写到“他”与狼一起走出沙漠来到绿洲为止,可表达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的主题;加上结尾一段后.则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更具艺术性。狼把人带出沙漠,人群却追赶狼,对比鲜明,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通读原文结合选项对比分析。本题 B 项,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这是写陆归林善良的本性,并非暗示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

29、沙漠。故本题选 B。【8 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画线部分属于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生应找到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概括划线句子的内容,然后从叙述方式的表达分析。叙述方式共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三种叙述方式。本句属于补叙。 “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这句话交代了陆归林迷路的原因。 “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 ,这几句写出了陆归林当

30、时的处境。从情节结构上,使文章内容更完整,更合乎情理,陆桂林在沙漠里迷路,狼在沙漠中迷失方向,二者都又饿又渴,他们巧遇走到一起。从主旨方面,二者相似的处境,最后互相帮助走出沙漠,更能突出小说主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知恩图报等主题情感。【9 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然后从内容、结构、主旨等三方面,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本题中最后一段可以删掉。最后一段“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内容上写狼被一群的人追赶又逃回茫茫大漠,小

31、说本是“他“(主人公陆归林)和狼的故事,最后一段却写一群刚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本段内容于中心情节既无补充也不一致。结构上,小说先写陆归林迷路,然后写遇见狼,再接着写放弃杀狼的念头,最后写和狼一起走出沙漠,结构完整,本段属画蛇添足。主旨方面,陆桂林和狼的故事因半壶水发生逆转,主要人物陆归林有代表性,这样能突出人类和谐友善的主题内涵。最后一段把狼变成了人的天敌,似乎只有人才有资格享有绿洲,而狼只能被打死或在茫茫沙漠里自生自灭,这样写有些突兀,不符合人类善良的本性。【点睛】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也

32、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二、古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

33、器帛,且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丙上其事。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

34、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咸平三年,代还,以手创不任持笏,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卒,年七十二,赠侍中。(选自宋史高琼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 /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B. 琼闻即

35、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 /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C.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 /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D.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 /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号分等级,一般开国皇帝用 “祖” ,第二代起用“宗” ,但“太宗”贵于“世祖” 。B. 擢,表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反。C. 代还,既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到朝廷任职,又可指军队被调回到原地

36、驻防。D. 笏,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自唐高祖起有品第之分,执象笏的官员官职较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B. 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朝廷北伐时,他临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C. 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他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言。D. 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澶渊之

37、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士;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2)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2)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

38、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正确断句: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趣还城”中“还城”是“趣”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 CD 项;“挟弓矢单骑”是“追捕”的方式,不可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A。【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A 项, “世祖”贵于“太宗” ,能获得“

39、世祖”庙号的,往往是开辟王朝全新时代的君主。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D 项, “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错,原文只提到他对激劝之道的不满以及对宿卫待遇的争取,并未提及“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的建议由高琼提出。故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

40、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关键词“磔于市” ,状语后置,在街市被斩首;“创溃” ,滂沱;“怠” ,松懈;“遁”逃跑。 (2) “鄙” ,边境;“尔等”你们;“甘丰” ,丰盛鲜美的伙食;“幸” ,幸运。【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

41、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了。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兆尹时,得知他勇猛有将才,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曾陪侍宋太祖皇帝在宫中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随从太宗,高琼左手抓住马靮,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太祖见了高琼等,颇赏识他们的壮猛,因此赐给他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尽心侍奉太宗。太宗即位,升为御龙直指挥使。随太宗征讨太原时,太宗命他带领

42、两班弓箭手,合围攻城。因犯错误,降级出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许州的数十个亡命骑兵,在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阴谋威逼劫迫导从举行叛乱。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将射高琼,琼射了一箭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们全部捕送到许州城。臧丙上奏此事。正好朝廷将要北伐,便召高琼回京,授任马步军都军头,兼任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筑易州城。班师回京后,任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旧制规定,

43、节度使兼任军职者位居上,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让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当时守兵中有人因为仓廪粮米陈腐而谣言惑众,高琼知道后,一日出巡各营,士兵正在聚餐,他因此取饭自吃,并对众人说:“今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 ”众人的议论于是息灭。咸平三年,轮换还京,因手伤不能持笏,特诏许执木棒入见,并授任殿前都指挥使。景德年间,皇帝乘车北巡。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阵,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敌军已疲惫,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 ”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第二年,因为停战,精简兵卒,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

44、剩员。高琼上奏说:“此非激励将士之道,宿卫边疆,岂不劳苦吗?”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补军校了。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侍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凉州 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

45、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 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15. 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4. B 15. 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渴望建功立业、奋

46、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 ,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 “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1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要浏览分析每个选项。本题中,B 项,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

47、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 “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 “琵琶一曲肠堪断” ,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如本题“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哪些”说明答题角度很多,然后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再到诗歌中找出能与“盛唐气象”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即可。 “盛唐气象”在宋元

48、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 “七里十万家” ,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如第九、十两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

49、老下去” ,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如最后两句,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句名篇默写(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