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9181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年安昌老镇最著名饭店独有的糟(zo)熘菜系,都是手工“吊糟”,需要十来天的功夫,慢慢制作,缓慢发酵(jio)。这样做出来的卤水,那滋味是可想而知的。B. 新城区人才管理中心能改变固有的旧工作模式,不把过时的老经验奉为圭臬(ni),大力推行线上人才综合评价系统的使用,给广大应(yng)届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平台。C.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表示:“我的故事,能跨越国境和障(zhn)壁,打破各种壁垒,不能拘泥(n)于形式,能否反映出各种

2、各样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D. 三国演义的其中一回讲了一个典型的“韬晦(hu)”故事。暂时投奔(bn)曹操的刘备,暗中参加了董承等人除掉曹操的计划,为了蒙弊曹操,刘备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功夫工夫;C 拘泥(n)n;D 投奔(bn)bn,蒙弊蒙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 “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鱼龙混杂,”一位网友说:“它们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有失真实的故事。 ”【乙】显然分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几近相同的困境: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营利压力让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

3、产的随意化,让知识分享和使用链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在众筹与共享并驾齐驱的时代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背道而行。知识的田野没有边界,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 【丙】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育知识的植株,做一个独具慧眼、恪尽职守的劳作者。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鱼龙混杂 B. 几近 C. 营利 D. 甄别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答案】2. A 3. A【解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要关注词语的侧

4、重点、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场合)等。A 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说的是“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 ,修饰对象不当。B 项,几近:几乎,差不多。句中使用正确。C 项,营利:谋求利润。D 项,甄别:审查辨别或考核鉴定。【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面横线的甲、乙、丙,标点有误的一项” ,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一些用法。本题中,甲处,“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鱼龙混杂, ”一位网友说:”有误, “一位网友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这表示“说”后面的内容是紧承前面而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14个国家的驻华使领

5、馆官员来到舟山,领略了“诗画浙江”的海岛风情:在“南海观音”前,他们被东方佛教文化所吸引;在普济禅寺,又叹服于杰出的古代建筑工艺。B. “小候鸟驿站”活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服务暑假到杭州来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教师志愿者对“小候鸟”们的专业化的陪伴,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C. 由此可见,政府不仅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商人们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且普通百姓也能发家致富,只有指向这一目标的政策才能得到普罗大众的支持。D. 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不错,可对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

6、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 项,语序不当,应为“以暑假到杭州来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 。C 项,语序不当,应为“政府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商人们能,而且普通百姓也能” 。D 项,句式杂糅,应为“对这一点却常常忽视”或“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

7、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个字。要讨论“佛系”,不能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而必须要考虑到佛系存在的“背景文化” 。宗教社会学理论提示我们,如果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其伦理选择与社会背景文化存在较大的反差,这个社会群体就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 “佛系”之所以引人关注,恰恰是因为它与社会背景文化之间_。就好比在姹紫嫣红的底色上面,有了

8、少许淡雅之色。只有当底色_,那一小片淡雅才_。【答案】 (1). (1)存在一定的反差 (2). (2)并不淡雅的时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3). (3)会被凸显出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第一空前面阐释了佛系与背景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结合后面底色与淡雅之色的比喻说明,得知第一空应填入“存在一定的反差” ,具体解释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根据“只有当”的关联词,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应该是具体解释这个比喻产生的条件和

9、呈现的效果,即只有当底色并不淡雅的时候,那一小片淡雅才会被凸显出来。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全面普及,年轻人热衷自我调侃、自我解嘲文化氛围的形成,一些流行热词也在不断刷新词库。最近新鲜出炉的热词是“隐形贫困人口” 。他们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 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不可他们也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 。为什么给它加上了“新”字呢?因为他们并不像曾经我们口头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高等脑力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收入平均值,但是

10、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 iPhone X。于是,每次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刻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在眼泪巴巴地啃着馒头,刷着iPhone,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1)请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不超过 25个字。(2)针对“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这一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 60个字。【答案】 (1)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 、开销大于收入的人。(2)可以表示否定:我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这一现象是欲望与享受交织的产物

11、,无节制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放纵。或者:大多数的过度消费是对所谓名牌的盲目追求,从心理上寻求一种认同感,同样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可以表示赞同:我认为应理解包容。这实质是种超前消费,也许与传统的“节俭”相悖,但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表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或者:当代年轻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面临的诸多压力,他们只是通过消费方式奖励自己或寻求减压,只要不损害他人无可厚非。【解析】【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在材料的中,从“为什么给它加上了新字呢?”以后的内容就是对“隐形贫困人口”特征的讲述,考生在概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12、如“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牧入平均值” 、 “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 、 “每次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 ,根据这三点可概括为: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 、开销大于收入的人(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题干要求针对“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这一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考生可以表示否定,也可以表示赞同,但要理由充分,有理有据,语言表达通畅即可。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方寸之间中国印卢浪沙“印” ,别称玺、节、宝、章、记、信、押、戳、图章、关防和篆刻等。中国的“印文化” ,发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且历经数千年

13、不曾中断。 “印” ,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等,如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拍,这是一种在陶坯上抑印纹饰和标识的器具,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因天赋的权信功能, “印”很快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亚罗示” 、 “翼子”和“奇字”玺等实物看,当时的玺印形制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古籍对“印”的诠释为:“印,信也” 、 “执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较早的文字记载有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 ”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

14、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 ”逸周书殷祝篇:“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从诸侯之位。 ”以上文字虽无实物可据,有可能是春秋战国甚或秦汉之后人所编,却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之后, “印”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作为法统凭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凭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法器。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为儒、释、道和帝王文化四大体系,那么帝王文化影响最大,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秦王朝统一后, “玺印”也“正式”被选定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为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秦王朝虽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玺印体制,已成为中国官僚政体与社稷存废的象征。御玺

15、的转递也成为皇权禅让的标志。随着纸的发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字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木简牍逐渐被纸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规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转变,官员任命逐渐和职官印相分离,官署公章替代了职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钤朱取代封泥。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其构成的点睛元素。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即多有记述。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开元”印等,更开鉴赏用印之时尚。官僚和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文人斋室、书简往来、年号、别号、世籍门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闲章形态和功用逐渐兴盛。北宋时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字的风气十分盛行,出现了诸多的印谱专著如杨

16、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等。明清以降,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以叶蜡石等软质材料取代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且直接参与刻制,扩大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涌现出诸多的篆刻大师和流派。中国“印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领域,文人篆刻逐渐成为印章发展的主流,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亦称篆刻学)。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7. 下列对于中国印的作用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7、A. 作为器具的抑印纹饰和标识B. 具有权信功能,作为法统凭信C. 可作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D. 体现人类对社会自然的感悟与思索8. 对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引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说明中国印章自唐代起就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B. 引述唐太宗的“贞观印”与唐玄宗的“开元印” ,说明鉴赏用印时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领闲章形态与功用的逐渐形成兴盛,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C. 引述杨克一、王顺伯的印谱专著,说明北宋时期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化的风气十分流行。D. 引述明清以降,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篆刻成为印章主流,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

18、,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9. “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印文化”的发展概况。【答案】7. D 8. C 9. 最初作为一种抑印纹饰和标识出现在古陶器上,可以看作是一文化征象;后因其天赋的权信功能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和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六朝起与书画结缘,展示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并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 。(3 分,一点得 1分。 )【解析】【7 题详解】谈篆刻艺术的内涵,而非作用。【8 题详解】A自六朝起而非唐代;B “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于文无据;D “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于文无据,只能说明印章与书画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

19、高度。【9 题详解】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第二段的这句话是后面几段内容的中心。所以搜索答案时要从下面几段入手。最早二字说明这时期出现了印,但还只是一种标志。段“正式”二字说明印正式成为权利的管理工具。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说明其功能开始转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谁在深夜祈祷江少宾佛香盘旋。从我家的防盗门到她家的防盗门,不过五米,这段花岗岩铺就的楼道,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她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左邻右舍发生任何交集。说是左邻右舍,其实就是门对门。城市到底不比乡下,所谓的邻居,往往都是陌生人。这让我想到一位古稀老人,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租住在庐州城南的一片平房里。老人的腰身已

20、经完全佝偻了,又有些耳背,因此基本上不和邻居们走动。有一次,我撞见老人在走廊里拾起一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心里有些好奇,当我将手习惯性地探向自己的口袋时,老人立即举起那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可是你的?”我笑着摇了摇头。 “真不是你的?”老人继续举着那张纸币,他的穷追不舍既让我有些诧异,又有一些难为情。我正想着如何脱身,邻居们忽然都从门后闪了出来,他们的神情让我确信,他们已经知道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事情。那时候防盗门还不太盛行,但每家每户都要在木门外面再安装一道铁栅门,铁栅门上蒙着一层深色的薄纱。深色的薄纱,自然的隐身术,遁藏着无数双偷窥的眼睛。他们果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眉飞色舞,仿佛老人捡到的不

21、是一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而是一笔惊人的巨款。那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最终还是无人认领,但那一次非凡的经历,却让老人养成了捡钱的习惯。然而,老人捡钱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第一天,他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第三天,他又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这时候大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老人于是挨家挨户地敲门。没有人开门,大家都在忙着,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自作聪明的老人浪费哪怕一分钟!我承认自己也没有开门,我不愿意陪老人玩这种拙劣的把戏,那只会沦为大家的笑柄。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这个行为怪诞的老人。我在那片平房里寄居了三年。三年里,没有一个人来探望过这个弯腰驼背的古稀

22、老人。他从何而来?膝下有无儿女?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些信息,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老人姓秦,自称“退休职工” 。在漫长的独居生活里,老人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腰几乎弯成了虾米。他不再频繁地捡钱,也不再理会邻居。长日里,离群索居的秦老活像一个藏在薄纱后面的幽灵,从他门前路过时,我总能看到幽暗的客厅里浮着一张呆滞的脸。所谓的“客厅”,其实只有五六个平方,陈设也非常简单左边,靠墙,放着一把藤条已四处断裂的太师椅,太师椅的左前方,横着一张矮矮的窄窄的玻璃小茶几;右边,靠墙,挤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餐桌,餐桌上的黑白电视机只有十四吋,看上去比秦老还老,布满各种伤痕。秦老喜欢躺在太师椅上,只看电影频道,而且始终静音。如今

23、,转眼二十年过去,城南的那片平房已经消失了,连同平房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却又完全陌生的邻居们。每次经过城南,我总会想起弯弓一样的秦老,他的孤独,一眼望不到尽头。他的无助,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秦老是否健在?然而,秦老在抑或不在,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如对门那个隐身的邻居,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只是过客。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过客,不同的只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而已。在坚硬的城市里浮游,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为此我时常悲不自禁世界那么大,但始终只有一隅,和我们紧密相关。10.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我的

24、“隐身的邻居”,有什么作用?11. 老人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着相同的硬币在走廊上徘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秦老的形象。13. 文章以谁在深夜祈祷为题的用意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答案】10. (1)开头写邻居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反映了人们不愿与邻居交流的现状,为后文大家都不理会老人埋下伏笔;(2)结尾再次提及邻居,与开头相呼应,体现了人们缺少沟通、互不信任、自私冷漠的行为,表达了主旨。 11. (1)老人独居于此,基本上不和邻居走动,老人希望能通过捡钱的方式引起邻居的注意,打发自己的孤独时光。(2)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邻里间的陌生、警惕,为下文写老人的身世

25、不为人所知及其生活的孤独寂寞作铺垫。 12. (1)孤独无依,是被亲人、朋友遗忘的空巢老人;(2)为人淳朴,渴望温暖与关注,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渴望以真诚的心与他人沟通;(3)沉重悲哀,最终被城市生活冷漠的现实击倒。 13. (1)运用反问语气,给人以深刻思考,与文章末尾段写我们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相照应。(2)深化文章主旨,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世界的过客,我们渺小而陌生,只能在俗世中为自己祈祷平安。(3)作者想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得只能在深夜祈祷,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导致的。(4)作者想借此呼吁人们能够多多关心身边的人,给他们送去

26、温暖与关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温暖。【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主要考察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头写邻居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反映了人们不愿与邻居交流的现状,为后文大家都不理会老人埋下伏笔。结尾主要是首尾呼应,点明主旨。结尾再次提及邻居,与开头相呼应,体现了人们缺少沟通、互不信任、自私冷漠的行为,表达了主旨。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

27、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本题可从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角度来回答。【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问原因,第二问考察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其实两问是间接地考

28、察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第一问可从内容上来回答,因为老人希望能通过捡钱的方式引起邻居的注意,打发自己的孤独时光。第二问可以从结构上来回答,主要是为了人物和主旨服务的,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邻里间的陌生、警惕,为下文写老人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及其生活的孤独寂寞做铺垫。【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去分析人物。文中倒数第三段的前半部分集中对秦老进行了描述,抓住关键字词“孤独的、无助的、渴望温暖与关注的” ,分条阐述即可。【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标题的作用和用意。标题的作用

29、主要有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本题可从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角度来回答。三、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教 约明王守仁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情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

30、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

31、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选自阳明传习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B. 往来街衢,步趋礼节 趋:小步快走。C. 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D. 此其大略也 略:大的方略、谋略。15

3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毋躁而急,毋荡而嚣 襟三江而带五湖B. 习礼之日,免其课仿 何为其然也C. 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 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B. 王阳明注重诗教, 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C. 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

33、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D. 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答案】14. D 15. A 16. B 17.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听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18. (1)唱诗的时候,一定

34、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大略” ,结合“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分析,应该译为大概。【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35、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连词,表并列。B 项,代词,他们;助词,加强疑问语气。C 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却。D 项,介词,介进行为对象,于;语气助词,表示肯定。【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 项, 教约主要是针对教员对出的约束,第二段第一、二句,面上看似是对学生“歌诗”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教员应该怎么要求学生的角度提出的,主要是对教员怎么教学生的要求。【17 题详

36、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次” “凡” “皆” ,连词“而”等内容,联系句意断句。句意: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37、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定”译为沉稳, “朗”译为使响亮, “审”译为控制。 (2) “则”译为就, “患”译为担心, “美”译为乐趣。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

38、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

39、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

40、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目,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

41、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了。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自嘲【宋】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19. 这首诗的体裁是_(限四字) ,全诗主要

42、采用了_的表现手法。20. 分析尾联在诗中的作用。【答案】19. (1). 七言律诗 (2). 对比 20. 尾联引用(化用)愚公移山的典故,表面上嘲笑愚公不自量力,其实自嘲像愚公一样年事已高、一事无成却仍“意气轩昂” ,幽默风趣之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总括全诗,点题,深化自嘲主题。【解析】【19 题详解】此题考核辨析诗歌的类型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此诗共八句每句 7个字,中间四句讲究押韵和对仗,可以断定为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从手法看,根据诗中的“少读” “老去”可知是对比的手法。【20 题详解】此题

43、考核分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根据诗中的“太行王屋” “堪笑” “愚公不自量”可知此句的内容是“引用(化用)愚公移山的典故,表面上嘲笑愚公不自量力”结合前面的“醉来意气尚轩昂”可知其实是自嘲像愚公一样年事已高、一事无成却仍“意气轩昂” 。从结构看是总括全诗、照应标题。【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

44、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3)孔子之去齐,接淅 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

45、处而处,可以住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注接淅:捞起下锅的米漉着水,指匆忙上路。21. 材料(3)中“去父母国之道也”的“道”,本质上与材料(1)(2)中的“_”和“_”是相通的。(各用一个字)22. 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答案】21. (1). 义 (2). 礼 22. 过犹不及,讲求适度(执其两端,取用其中),材料(1)中“适”和“莫”就是两个错误的极端。和而不同(主张有差别的调和,反对无差别的混同),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材料(2)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和相对性。通权达变,如材料(3)中“去齐”和“去鲁” 、 “处”和“仕”的不同情形,应对灵活。符合礼义,即明确

46、是非善恶,合乎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制度。材料(2)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和”(各得其分),“和”以“礼”为原则。材料(3)中“去齐”之“速”,是因为用行舍藏、乱邦不居;“去鲁”之“迟”,是缘于行道天下而眷恋家国:两者均合乎礼义。【解析】【21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材料(3)中“去父母国之道也”的“道” ,本质上与材料(1)(2)中的相同之处,注意结合材料中的“义之与比” “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答题要点。【22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注意分析材料的一些相对的观点,注意根据材料中的“无适也,无莫也

47、”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 “可以处而处,可以住而仕”进行分析。【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拘于一定的模式要怎样干,也没有一定模式不能怎样干,只要合乎情理、道义,就可以干。 ”(论语里仁)(2)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3) “孔子

48、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了。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态度。 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退隐就退隐,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孟子万章下)古诗文默写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不愤不启,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_。 (论语) (2)_,扼腕墓道,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西当太白有鸟道,_。地崩山摧壮士死,_。 (李白蜀道难)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 (杜牧阿房宫赋) (5)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_,_。 (骆宾王咏蝉)【答案】 (1). 不悱不发 (2). 则不复也 (3). 安能屈豪杰之流 (4). 发其志士之悲哉 (5). 可以横绝峨眉巅 (6).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无人信高洁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