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85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语文期初试题(90 分钟,共 100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

2、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 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B.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C.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D.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

3、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果C.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烹饪D. 夜篝火,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陈胜在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谋事的睿智。D. 陈胜起义前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

4、足见他处事的周全。【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这段话是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5、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天下” “秦” “吾” “二世” “少子” “公子扶苏” “扶苏” “上” “兵”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断开,排除 AC 两项;“以故”是固定结构,意思是“因为缘故” ,应在“故”后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罾”如解释为“烹饪”,则与语境不合,因为后面说“卒买鱼烹食

6、,得鱼腹中书” ,可见前面所说的“鱼”不应是烹饪好的鱼;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 “罾” ,本指鱼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错误, “复兴秦国”一说不当,文中说的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意思是“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

7、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可见他认为可以借助扶苏和项燕得到更多人的响应来推翻秦国,且后面说“大楚兴,陈胜王” ,可见并不是“复兴秦国” 。故选 C 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

8、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

9、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10、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

11、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

12、测吉凶) 。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为王。 ”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 ”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

13、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

14、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

15、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

16、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又称“加冠”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 “已冠” “弱冠”等说法。B. 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C. 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B

17、.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7. 解释句中加点词。衙吏踵破家尾属于城增筑故城为木岸锻炼久之再莅杭饮食必祝【答案】4. C 5. C 6. D 7. 踵:相继 属:连接 故:旧 锻炼:罗织罪名 莅:到 祝:祝福【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

18、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这段话是说“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轼” “武卫营” “卒长” “河” “城” “事” “禁军” “太守”“涂潦” “吾侪小人”等,然后依据句意

19、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诣”是动词,意思是“到” ,到的地方是“武卫营” ,结构完整,且“呼”的宾语是“卒长” ,故应在“营”后断开,排除 BD 两项;“急”的主语是“事” ,应在“事”前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C 项。【5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 “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20、错误,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故选 C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 “首次任职”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再莅杭,有德于民” ,意思是“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 ,可见不是首次任职;“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误,从最后一段来看,还用

21、来排泄湖水。故选 D 项。【7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的意思。本题中, “衙吏踵破家” ,从文章第一段来看,这句话是说“衙门役人相继破产” , “踵”意思是“相继” ;“尾属于城”源于第二段,文中说“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意思是“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 , “属”应解释为“连接” ;“增筑故城为木岸” , “故”修饰“城” ,应为形容词,解释为“旧” ;“锻炼久之”源自第三段,从“逮赴台狱,欲置之死”和“不决”来看,此处应是说“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 , “锻炼”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罗织罪名” ;“再莅杭”中

22、“莅”可以联系今天的词语“莅临”来理解,且后面“杭”是地方,故“莅”应解释为“到” ;“饮食必祝”源自文章最后一段,是说苏轼对杭州百姓有功德,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祝”意思是“祝福”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

23、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

24、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

25、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26、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 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

27、,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

28、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

29、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三、诗歌鉴赏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答案】这首诗的首联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上联以“黑”极写云之浓重,象征敌军势力之强;下联以“金”极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之鲜亮耀目。两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

30、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然后分析首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考生就要圈出首联中的色彩词,分析其效果。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前一句中以“黑”来写“云” ,本是写出“云”之浓重,再结合诗句可知,这是写敌人来犯,一个“黑”字,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31、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后一句中以“金”来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这些守边将士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一“黑” ,一“金”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 “请赏析联的妙处” “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

32、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

33、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四、名篇名句默写9.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原文中恰当的句子。(1) 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两句是_,_。(2) 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

34、(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4)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写故乡渺茫,路途艰险的两句是_,_。(5) 观刈麦中写家人慰劳劳作者的两句是_,_。(6) 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_,_。(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水天一色,水势浩大的两句是_,_。【答案】 (1). 则素湍绿潭 (2). 回清倒影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 云归而岩穴暝 (5). 纷纷暮雪下辕门 (6). 风掣红旗冻不翻 (7). 云横秦岭家何在 (8). 雪拥蓝关马不前 (9). 妇姑荷箪食 (10). 童稚携壶浆 (11). 不畏浮云遮望眼 (12).

35、自缘身在最高层 (13). 气蒸云梦泽 (14). 波撼岳阳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湍” “潭” “霏” “暝”“暮” “辕” “掣” “拥” “箪” “稚” “携” “缘” “撼” 。五、作文(50 分)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 ,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题目自

36、拟。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读海做人海,辽阔无垠。在这一顷无地无际的海面上,有时风平浪静,犹如一位温柔的女子,深蓝的海水好像她深情的眸子,含情脉脉,一切是那么美好。海鸟在海面上歌唱,悦耳动听;小海龟在沙滩上追逐玩耍,其乐无穷。平静的海,昭示着大自然的和谐。于是乎,我想到了做人。做人有时也应当心平气和,修身养性。不可不管青红皂白就火冒三丈,百害而无一利。我想凡事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以冷静的手段去处理,皆大欢喜也。海,辽阔无垠。在这一顷无边无际的海面上,有时也会波浪涛天,好似一位发怒的壮汉,澎湃的海水是他心中汹涌的热血,整个气氛也随之激烈起来。狂风席卷海洋,那些弱不禁风的海

37、龟都回家了;海鸟却依然如故地在海面上引吭高歌,为这首交响乐伴奏;还有那些屹立在海中的礁石,虽然身躯被猛烈的狂流舔得日益光滑,但它们也无怨无悔,因为它们仍能坚定地接受挑战。澎湃的海,表现出大自然的残酷。于是乎,我想到了做人。做人有时也该严厉风行,这可考验某个人的胆略和能力。若事事都平常对待,草草收兵,这会让人永远知己不知彼, (而)鱼目混珠。海,辽阔无限。但你知道是如何造就它的博大呢?那是因为它能够吸纳众小溪,若它只是故步自封,那它只会成为一顷死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广阔的海,提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于是乎,我想到了做人。人应该有着比海更广阔的胸怀,不置他人于死地。也应当听取他人之言,博采

38、众长,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样,我们自身才会不断完善,充实。阅读海的过程,也正是人成长的过程。我们应用一生的时间去读海,学海的精神。学她的处变不惊,学她的严厉风行,学她的博大深沉,然后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为一段颇有哲理的文字,“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 ,一本是无字之书 ,一本是心灵之书 ”,从有字到无字到心灵,层次分明,梯度有致,不同悟性的考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认知写出不同深度的文字。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 (读万卷书) , “生活,或自然与社会” (行万里路) ,

39、“自己的心灵” (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 “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 “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 “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有字之书,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它是人类过去的精神生活的留存-含括智慧和愚昧;无字之书,也比较好理解,一般来说它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当下社会。心灵之书呢,也好理解,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关照” ,也就是和“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令”-自我的道德诉求。参考立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去读好人生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开学测试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