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829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XX高中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 项,洞萧洞箫,骄生惯养娇生惯养;B 项,杜馔 杜撰,脸声屏气敛声屏气;D 项,追朔追溯,珍羞美味珍馐美味。故选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        江南

2、了。(2)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       了。(3)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A. 惦着     享受      幽静B. 惦着     消受      幽僻C. 想着     消受      幽静D. 想着   &n

3、bsp; 享受      幽僻【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惦着:记挂着,挂念着。想着:思考着。结合“江南”分析,选用“惦着” 。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消受:指享用、受用,禁受、忍受(多用于否定)。结合“这真是有趣的事 ”“无福”等分析,选用“消受” 。幽静:清幽寂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幽僻:幽隐、潜藏,幽静而偏僻。修饰“路” ,选用“幽僻” 。故选 B。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属,这里指劝人饮酒。

4、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C. 白露横江白露,指茫茫的水汽。D. 酾酒临江酾酒,指过滤酒中的米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 “酾酒” ,结合“临江 ”分析, “指过滤酒中的米渣”错误。译为滤酒、斟酒等。故选 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5、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跟,同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心动,想要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一点儿也不【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6、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 “与” ,巴结、结交、依附; C 项, “心动” ,心中惊恐; D 项, “殆” ,大概。故选 A。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羡长江之无穷      吾欲之南海B.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

7、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动词,到。B 项,连词,表转折,却。C 项,介词,被;介词,从。D 项,形容词词尾,可翻译为“的样子” ;乎是用来调整音节的,助词,无实意。故选 B。7.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暴霜露,斩荆棘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至莫夜月明D.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

8、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A 项, “暴”通“曝” ,冒着;B 项, “冯”通“凭” ,乘;C 项, “莫”通“暮” ,晚上。故选 D。8.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舞幽壑之潜蛟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 顺流而东也【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

9、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例句, “侣”,意动,以为伴侣;A 项, “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B 项, “舞” ,使动,使起舞;C 项, “耻” ,意动,以 为耻;D 项, “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故选 C。9.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A. 石之铿然有声者 B. 赵尝五战于秦C. 渺渺兮予怀 D. 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D【解

10、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 “安在” ,宾语前置句;A 项, “铿然有声”修饰“石” ,定语后置句;B 项, “于秦” ,状语后置句;C 项,谓语前置句,本应该是 “予怀渺渺兮” ;D 项, “欺”的宾语为“余” ,宾语前置句。故选 D。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11、矣C. 徘徊于斗牛之间D.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是古今异义”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 项, “至于”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B 项, “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D 项, “空中” ,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故选

12、C。二、默写填空(每空 1分,共 6分)11.(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_。 (苏洵六国论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_。 (苏轼赤壁赋 )(4)舞幽壑之潜蛟, _。 (苏轼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_ 。 (苏轼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有袅娜地开着的    (2). 固不在战矣 &nbs

13、p;  (3). 歌窈窕之章    (4). 泣孤舟之嫠妇    (5). 渺沧海之一粟    (6).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袅”“章” “泣” “粟” “曾”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课内阅读检测(共 8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

14、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2.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借月光的忽明忽暗表达自己变化不定的思想感情。B. 对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C. 歌颂荷花的高洁的品质。D. 流露出身处黑暗社会中淡淡的哀愁和难得片刻

15、宁静的淡淡的喜悦。13. 结合文意,分析第一句中写月光用“泻”不用“照”有什么效果?14. 这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效果?【答案】12. D    13. “泻”与喻体“流水”照应,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静谧的月光有了动感,显得生动活泼。而“照”字没有这种自上而下倾泻的动态美。    14. 比喻或通感。效果: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光和影和谐相映的特点,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收到美的艺术效果。【解

16、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朦胧、柔和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A 项, “表达自己变化不定的思想感情 ”错误;B 项, “无限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错误;C 项, “歌颂荷花的高洁的品质 ”错误。故选 D。【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 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

17、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泻” ,结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分析,喻体为“流水” 。 “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从“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非常精工,加上“静静地”这一修饰语,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准确地写出了静穆的景象。 “照” ,照射,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的影子;有反光作用的东西把人或物的形象反映出来,没有这种自上而下倾泻的动态美。【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18、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 “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通感(移觉) 。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仿佛把人带入一种幻境,收到美的艺术效果。视觉的“光与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 “名曲”喻指“光与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不能把通感简单理解为感官的转移,这种理解没有什么意思,更不足于说明人在审美活动中获

19、得的美感。 “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谐,本来就是在满足现有的视觉体验之外,同时还满足着审美主体的听觉体验,这两种审美体验是同时交互着进行的,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静止不动。【点睛】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具体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

20、效果。四、名著阅读检测(每空 1分,共 6分)15.根据名著填空。(1)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_,他是“硬汉”形象的代表。他的精神信条是_。(2) 孔子传中讨论了“父子相隐”这一问题:父亲偷羊,儿子知情,儿子该不该揭发?孔子的态度是_,原因是_。(3) 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_面对歧视能够忍辱负重,关键时刻能够不计前嫌,身处贫瘠闭塞的农村却时刻不忘以多读书来提高自己,高中毕业后不甘在家务农,独自来到异地当矿工。 而_生活在城市环境中,接受了完善的现代教育,善于思考,喜欢冒险,拥有独特的现代观念和开放心态,后来做了记者。【答案】    (1). 桑提亚哥 &

21、nbsp;  (2).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 儿子应该帮助父亲隐瞒    (4). 不能颠覆人们心中基本价值观    (5). 孙少平    (6). 田晓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1)需要识记人物,平时注意积累;(2)孔子不赞同直躬的做法,认为父亲当为儿子隐瞒,儿子当为父亲隐瞒;(3)结合“读书” “高中毕业

22、” “矿工”等分析,人物为孙少平,结合“城市环境” “记者”分析,人物为田晓霞。II卷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 的 文言文,完成各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23、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6.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 这B. 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富足C. 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这里指提高修养D.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17. 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nb

25、sp;)A. 臣闻求木之长者       李牧连却之B.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赂秦而力亏C. 虽董之以严刑         以地事秦D. 其可忽乎             其声呜呜然18. 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B. 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

26、怀。C. 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D. 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19. 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最后一句指出,君主不必“亏无为之大道” 。但其实要达到“无为” ,还需“有所为” 。那么,根据作者的意思,如果想达到“无为” ,君主应该怎么“有所为”?请用文章里总结性的原句回答。【答案】16. B    17. C    18. D    19.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解析】【16 题

27、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殷” ,修饰“忧” , “富足”错误。应该译为深切的。故选 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7

2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B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C 项,介词,用。D 项,副词,怎么;代词,它的。故选 C。【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 的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D 项, “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

29、三次”错误。结合“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分析可知,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三驱” ,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故选 D。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如果想达到无为 ,君主应该怎么有所为?请用文章里总结性的原句回答” ,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结合文本内容“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30、,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分析可知,君主应该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点睛】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

31、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 (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

32、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

33、(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

34、的大道理呢!六、微写作(12 分)20.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内容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美德,即使到了今天,也还还存在着积极的教育意义。比如“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等等。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句,并结合下面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谈谈它给你的思考与启迪,180字以上。(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35、身不正,虽令不从。【答案】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微型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写作即可。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3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它代表了孔子的为

37、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君要以礼仪使用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国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

38、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子曰:焉得刚?” ,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 ,甚至也做不到“刚” 。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 ,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 ,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选取其中一句,谈自己的思考和启迪,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 100 到 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

39、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

40、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七、诗歌阅读(共 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和子由渑

41、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注释:此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 ,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寄给哥哥的诗里就说:“曾为县令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鸿:大雁。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下句“坏壁”亦指此事。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

42、(即崤山,在渑池西) ,骑驴至渑池。 ”21. “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22. 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21. 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第三联借事明理(或用今昔对比来说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艰辛,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所以困难也似“雪泥鸿爪” ,终将过

43、去。    22. 第三联是说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由此感慨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不必太过在意。第四联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解析】【2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

44、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

45、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2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

46、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的变化,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

47、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八、阅读(共 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

48、,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500 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 82 岁,比柏拉图年长 124 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 167 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和谐社会” 、 “太平盛世” 、 “大同世界” ,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 “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 , “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 ,如何求“和” ,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