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64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

2、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 “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

3、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 ,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

4、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 保护

5、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 围绕 “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

6、也有重要意义。C.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 项,强调 “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 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 。D 项“不是 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点睛:此类题

7、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B 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 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8、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奇医奇方张舟平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 ,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

9、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 ,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

10、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 ”先生笑了, “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 “马上去!”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 ”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

11、毛驴背。 “走吧, ”他说, “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 ”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 “

12、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没有。 ”副官说, “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 ”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宋先生双手一拍, “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

13、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B. 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C. 汉奸

14、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D. 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 “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 “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5.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6. 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1)奇在医术。阿城名医,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接骨神技手到病除。 (2)奇在医德。有一文没一文均看病给药,不求利益;从不要求请他出诊的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3)奇在用药。医术高超,开出

15、的药却无效,用开出的奇特药引子讽刺棒喝汉奸。 (4)奇在机智镇定。麻五副官拿枪逼他出诊,他不慌不惧;写下讽刺挖苦麻司令的药方,从容端坐;副官质问药效,他从容对答。 (5)奇在身份。表面上是名医,实际上还可能有多种身份,充满神秘感。 6. (1)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 。 (2)释疑,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表现人们对宋先生的敬仰、赞美。(3)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而非作者直接交代,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彩。【解析】【4 题

16、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结合文本内容“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分析可知,文中说这样做是为了练手功,与肉中拼骨未必原理相同,未必有科学依据。这样写是为了增添传奇色彩。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

17、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奇”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奇在医术。 “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不辞辛劳,治病救人”,奇在医德。 “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

18、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奇在身份。 “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奇在用药。奇在机智镇定。【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结尾探究。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的效果, “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

19、紧缺药品” “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 “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丰富人物形象。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

20、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

21、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传,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节选自晋书范宁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22、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也称“释褐” ,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褐”指粗布衣服。B. 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 ,在周代称“庠” ,后来也泛指学校。C. 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D. 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 “经”是儒家典籍, “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B. 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

23、他没有容忍。C. 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D. 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读不懈。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答案】7. B 8. D 9. B 10. (1 )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解析】【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

24、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名词性词组“宁(人名) ” “春秋谷梁氏” “善释” “集解(集解 ) ” “义” “世” “徐邈” ,虚词“以” “为” “之” “其” “既而” , “为所”表被动,标志性词“既而” ,再结合本句意思: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 。 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

25、。句子可以断开为: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故选 B。【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D 项, “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说法错误, “传”应为“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 D。【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原文,

26、再结合选项对比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B项, “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属于无中生有,文中表述为“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 ,这里的意思是 “王国宝害怕自己的行为不被范宁容纳,于是唆使煽动,范宁因此受到疏远”并未提到“范宁没有容忍” 。故选 B。【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辟”( 动词,征用) , “

27、为所”(被动句式) , “讽” (动词,劝阻) , “遂”(副词,就) , “寝”(动词,搁置) (2)句中:“以”( 动词,认为) , “崇” (动词,尊崇) , “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 , “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 , “任心” (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 。【点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范宁字武子。从小就专心好学,博览群书。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

28、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所以在桓温在世期间,范宁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儒学影响日益衰颓,范宁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王弼、何晏,王、何两人的罪过超过了桀与纣。 (范宁)于是撰文说“王何两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范宁崇尚儒学贬抑玄学,大都像这样。桓温死后, (范宁)才走入仕途,担任余杭县令。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躬行礼法,崇尚儒学的人没有不尊崇他的。过了一年,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

29、观。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儒学、重视教化,没有比得过范宁的人。后来朝廷征召他,授予他中书侍郎的职位。范宁在中书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有好的建议并否定了很多不好建议,对国家政治很有帮助。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化学术, (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 (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范宁指摘朝廷大臣的缺点错误,都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任何避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因为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范宁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帝说:“你不适合担任豫章太守,为什么急着去亲自体验死亡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去补任豫章太守。范宁在豫章又大兴学校,派人到交

30、州购买磬石以供修建学校所用,并改革旧有的制度,不拘泥于常规。从远近各地来豫章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耗费全都出于范宁的私人俸禄。范宁又将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学校来做学生,督促他们读五经 。范宁又修筑学台,学校的功能更加齐备。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弹劾范宁,说“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宁在朝廷做官参与机要,在地方做官担任大郡的长官(可见朝廷对范宁的信任) ,但是范宁却无所顾忌地做奢侈污浊之事,所作所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门,范宁全部改建成层楼,又修建两座城门,加上以前的城门,豫章郡现在一种有八座城门。范宁还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将臣的这份奏章下发给太常寺讨论,按照礼法将范宁判罪。 ”

31、皇帝下诏说, “汉宣帝说, 可与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优秀的郡守 ,如果范宁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说的那样,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郡长官呢!”范宁因此被判罪接受惩处。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决。 (后来)恰好碰上大赦,范宁就没有被判罪。范宁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 。 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九

32、日 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 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 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 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B. 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C. 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

33、,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D. 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12. 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答案】11. B 12. 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思念故乡,忆想亲人的情怀。听着黑猿的哀啼,看白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一家人流落至此,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战争像逼命似地接连发生,岁月不

34、停地催人走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生。【解析】【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 “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故选 B。【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35、字词语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 “菊花从此不须开” “弟妹萧条各何” “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 ,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

36、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 “始于足下” ,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2) 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_,_”的评价。(3)杜甫登高中

37、“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4) 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 ”(5) 过秦论中写陈涉跻身行伍之间,却能突然起兵的句子是:“_,_。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小学而大遗, (4). 吾未见其明也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7). 地崩山摧壮士死, (8).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 蹑足行伍之间, (10). 而倔起阡陌之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

38、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中“从反面强调“积累”对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中“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评价”对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中“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对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中“五丁开山”对应“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中“陈涉跻身行伍之间,却能突然起兵”对应“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2.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14

3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履至尊而制六合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A. / B. /C. /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做状语。15.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A. 劝学(劝勉) 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 博学(广泛) 金

40、就砺则利(磨刀石)B. 闻者彰(清楚)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圣人无常师(固定) 河内凶(荒年)C. 无贵无贱(没有)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奋六世之余烈(功业)D.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风尚) 画图省识(曾经) 秦人开关延敌(迎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联系所学课文,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选择题可用代入法分析词义和词性,判断正误。本题C 项, “无贵无贱”中“无” ,没有,解释错误。在这里“无”解释为“无论,不分” 。故选C。1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熟悉常见的特殊句式类型,主要有: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等。考生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以” “于” “也” “为所”等判断句式类型,也可通过句子意思做出判断。本题 A 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为定语后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B 项, “不拘于时 ”,被动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

42、置句;C 项,“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D 项, “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故选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 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提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 。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 ,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

43、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 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 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 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 的命运,在 之后被人遗忘。17.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

44、,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人为主。B.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C.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人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D.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B. 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C. 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D. 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

45、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B. 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C. 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D. 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答案】17. C 18. B 19. C【解析】【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只要就”太绝对,且与“有时候”语境不符,故排除 B 项和 D 项;“进而”是递进

46、关系,应先“先人为主” ,后“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故排除 A 项和 D 项。故选 C。【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推断,“网络词汇”扩大范围,表意宽泛,不合语境,故排除 A 项和 C 项;“一定会”过于绝对,不合语境,故排除 C 项和 D 项。故选 B。【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

47、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的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结合“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 “六张肖像照最终”分析,选用“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起到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修饰“流行语” ,结合“深入人心”分析,选用“经久不衰” 。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48、。结合“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分析可知,选用“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结合语境内容分析,选用“大浪淘沙” 。故选 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 年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启。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2010 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2013 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