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681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美国 对俄制裁的大环境下,印度正在打算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跟美国 。若作为世界第一军备进口大国的印度真的这样做,无疑要让美国的制裁行动变得 了。A. 殚精竭虑 唱对台戏 子虚乌有 B. 殚精竭虑 当面锣,对面鼓 子虚乌有C. 处心积虑 唱对台戏 形同虚设 D. 处心积虑 当面锣,对面鼓 形同虚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2、 。第一处是说美国千方百计盘算对俄进行制裁,从情感色彩的角度应使用“处心积虑” 。“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与对方竞争或反对、搞垮对方;“当面锣,对面鼓” ,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第二处说“印度正在打算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 ,印度的这一做法与美国对俄制裁的做法相反,应使用“唱对台戏” 。 “形同虚设” ,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如同没有一样;“子虚乌有” ,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第三处,是说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会让美国的制裁行动不起作用,应使用“形同虚设”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

3、。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韩愈,世称“韩昌黎” ,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 。B. 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

4、、风趣警策。韩愈的杂说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杂说的典范作品。C.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指官员年老上书请求告老还乡。D. “刺史” ,汉唐时州的主管官称刺史,和宋代的知州地位相当。 “司农卿” ,唐时为司农寺长官,掌管国家储粮用粮事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5、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 “致仕指官员到任工作”错误, “致仕”应是指官员退休。3. 学校为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社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还我庐山真面目 爱他秋水旧风神笔走龙蛇堪称妙 书到瘦硬方有神螺黛淡描西子面 柳风轻拂小蛮腰A. 摄影社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 B. 文学社摄影社书法社绘画社C. 摄影社文学社绘画杜书法社 D. 文学社绘画社书法社摄影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联与社团对应恰当的一项” 。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每个社团的特点,即“文学社、书法社、绘画社和摄影

6、社”各自的特点,然后分析所给的对联,找出与该社团相关的地方。“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意思是“经常对着秋天的山色来寻找灵感捕捉奥妙的句子,又把春天的美景驱赶到笔尖描绘下来” ,由“妙句” “豪端”可知应是“文学社” 。“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风神” ,由“真面目” “旧风神”可知应是“摄影社” 。“笔走龙蛇堪称妙,书到瘦硬方有神” , “笔走龙蛇”是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瘦硬”指字体瘦细而劲健。这应是书法社。“螺黛淡描西子面,柳风轻拂小蛮腰” ,螺黛,是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由“螺黛”“淡描”等可知,这是绘画社。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

7、的一组是(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 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要努力地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字之中不要掩藏、修饰你的情感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横线前面说散文中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 ,横线后面说“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从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融入的情感两个方面说散文中人物的塑造,分析五个句子可以发

8、现,这四个句子都与“情感”有关,也就是说与横线后面的内容关系密切,故这几个句子应放在后面,只有没有关涉“情感” ,故应放在开头,借助“如果”这一表假设的关联词把内容过渡到“情感”上来,这就排除 CD 两项;和之间由“如果那么”这两个关联词连到一起,先总说, “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 ,紧跟着是说具体的操作过程,而且从横线后面“真诚的情感融入”可知,如果把放在最后就与后面内容不连贯,故排除A 项,选 B 项。5. 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快要退休的王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的孩子尽绵薄之力,我们深受感动。B. 令爱这次在音乐大赛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9、C. 欣闻母校 00 年校庆将于 10 月 20 日降重举行,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D. 各位书友, 梁衡散文集业已售罄。本店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D 项, “函请” ,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光临” ,敬辞,称宾客来到。使用正确。A 项, “绵薄之力” ,谦辞,指微不足道的力量 ,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说别人,使用不当。B 项, “令爱” ,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而从句中来看,应是说自己女儿,可改为“小女”

10、 。C 项, “拨冗” ,敬词, (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句中说自己,错误。点睛:所谓“得体” ,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 、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 、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 、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

11、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

12、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 ,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赢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窍笑。

13、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揭,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注:敬翔:梁朝宰相。末帝:梁末帝。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公奋然自必 必:坚定 B. 得

14、全其节者,鲜矣 鲜:少C.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死:为而死 D. 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待7.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智勇闻/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B.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宁能知人之卒不救C. 皆怒而有怠心/泉甘而土肥 D. 得全其节者/非子房其谁全之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欧阳修序 )9. 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6. D 7. B 8. (1)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要迅速,迅速在于果断。(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

15、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 9. 以身死国 救国不懈 保全气节 为国献策 三日破敌【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期以三日破敌” , “期”如解释为“期待” ,与语境不合,文章第五段说“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 ,意思是“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 , “期”应解释为“约定时日”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

16、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B 项,两个“之”都是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 “以智勇闻”中“以”是介词,凭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中“以”是介词,把。C 项, “皆怒而有怠心”中“而”是连词,因而;“泉甘

17、而土肥”中“而”是连词,表并列。D 项, “得全其节者”中“其”是代词;“非子房其谁全之”中“其”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

18、“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 ,在句中的位置一样,都是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然” ,然而,表转折;“审” ,详细周密;“果” ,果断。第二句中, “方” ,当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系” ,捆绑;“函”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子装着。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19、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 。如第一段“以身死国” ,第二段“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如第三段“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如第五段“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窍笑。及破南城,果三日”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王彦章“义勇忠信”的表现。参考译文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过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在后梁,他以智勇双全

20、闻名。到了梁朝末,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已去,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权。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他的义烈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 ,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写到彦章的

21、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康定元,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 ,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得胜之战尤其详细。 家传又提到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的。又说,王彦章在滑州时,因为谗言从京师回到家乡,但历史书上说是被召用。这时候,梁兵全都归段凝统率,京城中瘦弱的兵不足几千人;王彦章得到保护皇帝的五百人到郑州,因为力量薄弱,在中都打了败仗,可是史书却说王彦章率领五

22、千人前往,这也都是不正确的。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相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这个时候,庄宗在魏地,听说王彦章再次被起用,料想王彦章一定会快速进攻,就从魏地骑着快马来救,已经来不及了。庄宗善于预猜,而王彦章却善于使用奇计,是多么神奇啊!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没打过仗了,一朝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接连四五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同时人们在听到我的说法时,有人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睬。就是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

23、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要迅速,迅速在于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人的举动,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办得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2)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答案】 (1)寥廓(阔远) 、悲凉、多彩(秾

24、丽) 。景含天、地、山、水等,意境阔远;落叶、寒水、斜阳、远草,萧飒悲凉;碧、黄、翠等,色彩鲜明。(2)第一句点出“乡魂” “旅思” ,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上片所写之景”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到上阕中圈出所写的景,把握这些景的特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

25、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上阕选取天、地、山、水、落叶、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

26、幅寥廓悲凉而又多彩的画面。(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 ,这是考查抒发情感的方式。 “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 “旅思” 。“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这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情。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 ,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 ”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

27、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词人以梦魂难接、休倚高楼来衬托相思之苦。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典故来表达。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_。 (屈原离骚 )(2)_,而后万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顺风而呼,_,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4)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5)夜深忽梦少年事,_。 (白居易琵琶行 )(6)落花人独立,_。 (晏几道临江仙 )(7)_,鸣声上下,游人

28、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8)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答案】 (1).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 (3)声非加疾也 (4).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 (5)梦啼妆泪红阑干 (6). (6)微雨燕双飞 (7). (7)树林阴翳 (8). (8)君子成人之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夭阏、疾、翳、崔嵬、妆、阑、燕、峥嵘

2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接通地脉陈忠实我在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上专业作家,妻子和孩子的户籍也随之从乡村转入城市,几乎就在那一年,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里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高过一浪的小说,读着刚刚翻译过来的陌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土地丰歉生存着的乡村人了。村里的乡亲有人送来一把春天的头一茬韭菜,几个刚刚孕肥的嫩包谷穗子,一篮沾着湿土的红苕,常常引发我内心的微妙感慨,过去我曾拿着这些东西送给西安城里的朋友,现在我自己反倒成为接受者了。我在接过一把韭菜一篮红苕几个嫩包谷穗子的时候,分明意识到我和这块土地依存的关系割断了,尽管还住在祖居的老屋里,尽管出出

30、进进还踩踏着这方土地,却无法改变心底那一缕隐隐的空虚的发生。我对村长好心好意的提议之所以犹疑不定,是因为我已无资格耕种哪怕巴掌大一块土地了。村长显然早已揣透了我的顾虑,解释说,村口场塄下这一畛子地,猪拱鸡刨,你交回的那二分地分给谁谁都不要,这几年都荒着,你种点包谷谁也没意见。我便种上了包谷。这二分地在村子东头的场塄下。大约整整干了三天,手掌上的血泡儿用纱布缠了几层,仍有血丝渗出来。又过了几天,于夕阳沉落西原的傍晚,我在湿漉漉的地皮上看见一根根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包谷苗子时,心底发生了好一阵响动。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周身的血脉

31、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我在这二分地里间苗定苗,锄草施肥。三伏的大旱时节抽水灌溉,我便脱了鞋子,用铁锨挖开灌渠的口子把水放进地里,双脚踩着沁人肌肤的井水,让每一株包谷都浇灌得足饱。眼瞅着包谷拔节了,冒出天花和红缨来,绿色的包谷穗子日渐肥大起来,剥开一条缝儿,已经孕出白色的一排排颗粒,用指甲轻轻掐一下,牛奶似的稠汁蹦溅到我脸上。我掰下一篮,剥去绿色的皮壳,等待周末从寄宿中学回家的女儿,那是作为一个父亲最温馨的等待时刻。我后来在这二分地里种过洋芋(土豆) ,收获的果实堆在屋角,有亲友来家,便作为礼物相送。也种过白菜和萝卜,只有载种大葱大获成功,许是我勤于松土,那葱长得又粗又高,葱白尤其多,做料子菜

32、自不必说,剥了皮生吃也很香甜,我常常是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我在这二分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的劳动中,渐渐稀少了到河堤散步的习惯,或者说替代了。我在一天的阅读或写作之后,傍晚时分习惯到灞河边上散步,活动一下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腰和腿。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是汗流浃背忙于做事的男人和女人,河堤外侧的沙滩上是割草放羊的孩子,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很难生出古典和现代才子们赏山阅水的情致来。现在,当我在那二分地里为包谷除草或为大葱培壅黄土的时候,满脸汗水满手土屑,猛不防会有一个我能闻声辨人的人发出的声音:“还是把式喀!”然后就在地头坐下来,或者他抽我递给他的雪茄,或者我抽他的旱烟,然后说他儿子或女儿

33、遇着什么难事了,需得我去帮忙交涉,我比他的“面子”大哇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稍好。这几年间,大概是我写作生涯中最出活的一段时光,无论是中篇蓝袍先生 、 四妹子 、 地窖等,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 ,我在书案上追逐着一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专注无杂,然后于傍晚到二分地里来挥镢把锄,再把那些缠绕在我心中的蓝袍先生四妹子白嘉轩田小娥鹿子霖黑娃们彻底排除出去,赢得心底和脑际的清爽。只有专注的体力劳作,成为我排解那些正在刻意描写的人物的有效举措之一,才能保证晚上平静入眠,也就保证了第二天清晨能进入有效的写作。这真是一种无意间找到的调解方式,对我却完全实用我在二分地

34、的包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有删改)12. 第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13. 结合文章段内容,简要分析“我”在重新种地以后的情感变化过程。14.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5. 请探究文章题目“接通地脉”蕴含了哪几层深意。【答案】12. 介绍自己的身份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写种地与写作作铺垫 13. 畅快,从辛苦劳作后看到包谷出苗感觉血脉畅流可以看出;满足,从送礼物和吃生葱可以看出;自在,从与人交流中可以看出 14. 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通过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事件写出作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我与乡亲们的亲密情感。 15. (1) “接通地脉”可以使“我”活得踏实;(2)

35、“接通地脉”是“我”写作的源泉;(3) “接通地脉”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深厚情感;(4) “接通地脉”阐述了土地对于人的意义,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我在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上专业作家,妻子和孩子的户籍也随之从乡村转入城市,几乎就在那一年,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里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高过一浪的小说,读着刚刚翻译过来的陌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土地丰歉生存着的乡村人了” ,作者在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生活状态

36、,即“专业作家” “回归乡村老家” ,再考虑这些内容与下文的关联,主要是为下文写种地与写作做了铺垫。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 ,与下文形成对比

37、(反衬) ,照应下文。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段内容,简要分析我在重新种地以后的情感变化过程” ,这是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设题的区域,在段。如第四段“我在湿漉漉的地皮上看见一根根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包谷苗子时,心底发生了好一阵响动。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 , “我”辛苦劳作后看到包谷出苗感觉血脉畅流,体现出内心的畅快;如第五段“我掰下一篮,剥去绿色的皮壳,等待周末从寄宿中学回家的女儿,那是作为一个父亲最温馨的等待时刻有亲友来家,便作为礼物相送我常常

38、是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 ,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的内心是满足的;如第六段“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是汗流浃背忙于做事的男人和女人,河堤外侧的沙滩上是割草放羊的孩子,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稍好” ,这些内容体现出“我”的自在。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指出了鉴赏的角度,即“表达方式” 。 “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以及说明。 “还是把式喀!然后就在地头坐下来,或者他抽我递给他的雪茄,或者我抽他的旱烟,

39、然后说他儿子或女儿遇着什么难事了,需得我去帮忙交涉,我比他的面子大哇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之在河堤上散步时的感觉稍好” ,这一段文字有记叙,主要是叙述我与乡亲的交流互动,其中还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作者在描写和记叙之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借助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事件写出作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我与乡亲们的亲密情感。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

40、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文章题目接通地脉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这是探究题。首先到文中圈出与“接通地脉”相关的句子,然后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其内涵。如第一段“我索性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 ,如第二段“我在接过一把韭菜一篮红苕几个嫩包谷穗子的时候,分明意识到我和这块土地依存的关系割断了,尽管还住在祖居的老屋里,尽管出出进进还踩踏着这方土地,却无法改变心底那一缕隐

41、隐的空虚的发生” ,如第三段“我对村长好心好意的提议之所以犹疑不定,是因为我已无资格耕种哪怕巴掌大一块土地了” ,显然前三段的“我”与“地脉”割断了,而第四节说“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的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 ,可见从第四段开始, “我”与“地脉”慢慢接通了,如第七段“这几年间,大概是我写作生涯中最出活的一段时光,无论是中篇蓝袍先生 、 四妹子 、 地窖等,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 ,我在书案上追逐着一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专注无杂,我在二分地的包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 ,由这些内容可知,“地脉”指的

42、是故乡、土地,而“接通地脉”投身故土的作者活得踏实,心落到了实处,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让“我”的写作找到了源泉,阐述了土地对于人的意义,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孟子李劭凯纵观中国古代史,朝代之间政制的因袭和吸取前人身死国灭的教训做出的制度创新,似乎使得一个个朝代的格局渐渐由宽平趋于狭促。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

43、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 、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自己穿梭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与孟子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的诉求会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孟子的角色,我们会怎么做、出什么样的主意?孟子没像我们这么做,如果不是出于策略上的失误,那么他的目的和我们的目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

44、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但“迂阔”的孟子确实没能劝成大多数焦虑的诸侯,这些经历都记载在孟子中,联想到孟子由其本人与弟子叙定,说明晚年的孟子对此并不为意,他仍希望后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比商鞅向秦孝公先后进以帝道、王道、霸道,终以强国之术见用,孟子确实不知变通。但左传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的教诲告诫我们,高杠杆的成功总是隐含着泡沫破灭的危机,殊非持家治国常道。孟子的坚持或正是源于此顺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发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古人说“功夫在诗外” ,读古书也是如此。孔子说“仕而优

45、(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是在教导我们在读书修身和责任担当之间保持审慎的平衡。日常生活里的体验,往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孟子的心绪。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好准备。有位学者曾这么描述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英国人称之为“品质”的东西:“责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强者的谦卑,骄傲的服从;搏击强梁,卵翼妇孺;不轻易承诺,但所做永远多于所言;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前景,但绝不退缩;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宁死。 ”拥有这样的品质也为包含孟子在内的青春期华夏人所钦佩。希望通过阅读孟子 ,大家能够体认到,当一个这样的好

46、人“难且值得” 。古代的哲人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亲手抛下的漂流瓶种子历经数千年长成参天大树,继续荫庇着更多人追求勇敢而自由的生活,虽然生前颠沛流离,也会深感欣慰。(光明日报2018 年 02 月 02 日 16 版)16. 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17. 商鞅与孟子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18. 结合全文,谈谈我们现在读孟子的意义。【答案】16. 首先,通过古今事例,提出今天读孟子的意义所在;其次,告诉我们如何读孟子;最后,谈今人对古代圣哲精神的传承。 17. 目的不同:商鞅向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孟子向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结果不同:商鞅以强国之术见用;孟子没能劝成大多数诸侯。影响不同:

47、商鞅之道隐含危机,孟子之道强化文明基因,激励后人。 18. (1)展望人生,与过去和解,为后人提供建议;(2)在读书修身和责任担当之间保持审慎的平衡;(3)锤炼德性,承担更多的责任。【解析】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本文一共五段,第一段的最后说“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 、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 ,而前面举出古今的事例,由此可知第一段借助古今事例指出今天读孟子的意义;第二段开头说“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自己穿梭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 ,结尾说“通过这

48、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 ,第三段在第二段的基础上对“迂阔”的孟子做进一步的阐述,第四段开头说“古人说功夫在诗外 ,读古书也是如此” ,由这些内容可知,二到四应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如何读孟子。第五段主要是谈今人对古代圣哲精神的传承。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商鞅与孟子的治国之道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