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大同市 2017_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2)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问小屋里完成;理论物
2、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3)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 1995 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4
3、)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 Buzzfeed和 Reddl 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
4、碌。 (5)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 20 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B. 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耍。C. 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D. 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
5、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B. 文章第二、二两段列举深度丁作在古今成功人十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C. 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D. 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丁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B. 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C. 因深度工作与络革命的影响力是
6、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D. 如果当代知识丁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结合文本内容“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分析可知, “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的说法错误。C 项, “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分析错误,好像是碰巧符合罢了。D 项,结合文本内容“在具有重大影响
7、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分析,错在“从未意识到”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D 项,原文没有“比喻论证”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
8、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结合材料第二、三节内容“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 “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分析可知,原文并非有意为之。(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锦衣 高沧海我就知道我爹会忍不住来城里看看我。东西收下了,那花花绿绿还打着补丁的袋子,只瞅一眼我就准备把它扔进垃圾箱,这都啥年代了,也不嫌塌架子。我从床底掏出一个旧的行李箱,掸灰抹尘后,我爹拽着箱子走了一圈。他夸赞说,又省力气又排场,果然
9、是件好物什。他看看我,说,一看闺女就是城里人了。我爹拽着箱子,又走了一圈。他腿上绾着的裤脚有一只忘记放下来,露出脚上洗淡了的解放鞋。我说好不容易来一回城里,怎么着也得换个新样法回去。啥样法?我爹很敏感,就这老腰老腿你还想给我捋直了?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看得出他脸上隐隐的好奇和期待。我给我爹置办了一套深蓝色中山装,一双新皮鞋。我的二堂伯退休回老家后,这般穿戴一直保持着,西装领带,有板有眼。我爹从一开始就表示鄙夷,非说二堂伯的领带是拴狗绳。我爹说,我能不知道那物什叫领带?我真是看不中二哥这个老鬼,乡里乡亲,谁不知谁的底细?可是我知道,我爹是装的。他看着二堂伯西装革履时的那个眼神,分明就像想吃糖的小
10、孩那般。小孩子可以哭可以闹,我爹却只能默默望着我二堂伯的背影,叹一口气,摘一朵秋月季,戴在默默跟着他的大黑狗耳朵上。我爹麻利地换上新衣,说,跟老子还这般客气,生分了生分了。穿衣镜前他却是左照照右照照,这衣领可真挺,扎脖子;这鞋子可真沉,脚都要抬不起来。我爹挺挺胸,手放在肚腹上,丫头,你说,你爹穿这一身回去,像不像是老干部下乡?我爹穿了新衣裳,下晌的饭竞也不要吃,直奔汽车站。他要当天赶回去。想回去就回去吧,七十里地,到镇上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从镇上再回家,那几步路我爹怎会放在心上。从镇上的汽车站出来,我爹拽着他的拉杆箱心静气闲地站定,摸一摸他的光脑壳,抻一抻新表裳,掸一掸新皮鞋上的灰尘,四下
11、一打量,天哪!他这才发现忙中容易出差错,急赶慢赶,他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十二分不愉快的事实天黑了。搁在以往,从镇上到家,这十里八里的路还不是跟玩儿一样,有出租车,有三轮车,但是费钱,我爹非紧急情况断然不会考虑。兴许时运好会遇上熟人,摩托车顺路捎一程不会要钱,当然,最不济还可开步走,心宽身又轻。今儿个,却一定不行。我爹第一时间就打消了以任何方式摸黑回家的念头。穿着这样一身责气的新衣裳,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家,不就跟以前那傻帽儿地主老财攥着大把银子不置房产不置地一样?我爹打定主意要在镇上住一晚,花多少钱都得住一晚,今晚他不在乎钱。那一晚,我爹用他粗糙的大手来回摩挲着他的新衣裳,就像是回味二堂伯在城里大饭
12、店摆的那一场久久不能忘怀的盛宴,他几乎又想到了多年以前他娶亲的那个美好时节,他手里紧紧握着的那朵绸子大红花。新衣裳端端正正挂在床对面的衣橱里,橱门大开,镇上的灯光彻夜不息,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他的新皮鞋摆在裤筒下面,闪光锃亮,无比端庄。我爹长舒一口气,这新衣裳是他的,新皮鞋是他的,就好比乡下那三间瓦屋是他的,还有北岭山坡上那三亩地、牛棚里的耕牛是他的一样,无可更改。我爹在愉快的叹息声里,美美地睡去,洁白而柔软的床铺像春天里的庄稼一样滋长他的梦。梦里,金色的月亮渐渐沉下,东方的天际,呈现一片浩浩紫气,壮观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天亮了。(选自小小说选刊 ,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13、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标题“锦衣”既点出了父亲穿上新装的主要事件,又是结构全文的线索,还暗示了父亲穿上新装时的心理活动。B. 小说开篇写父亲来看“我”时的破行李和旧穿戴,为后文“我”给他换装,父亲穿新装等情节埋下伏笔,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C. 父亲穿上“我”买的新装,虽嘴上说“生分了” ,但从“麻利”一词可以看出他对新装非常喜欢,对“我”的孝顺行为很满意。D.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将追求美好事物、向往体面生活的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5. 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文中写父亲鄙视二堂伯的穿戴,但自己又显摆新穿戴,这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
14、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美妙的梦境表现了 “锦衣”带给父亲的幸福感、满足感。突出了父亲追求美好事物、向往体面生活的特点。暗示了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6. 从父亲的“叹气”声中可以看出,父亲对二堂伯穿戴的鄙视正是他内心羡慕又嫉妒的体现,他无法与之媲美,只能用这种方式自我安慰。父亲为了显摆新穿戴,宁可花钱在镇上住宿,又是他内心愿望得以满足的体现。嫉妒二伯和显摆自己都是出于一种心理一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体面生活的向往,所以并不矛盾。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即可。【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15、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标题,BC 项考核情节,D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 “伏笔”错, “伏笔”是暗中交代情节,后文写出结果,此项中前后没有这种关系。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人物的角度看,美妙的梦境表现了 “锦衣”带给父亲的幸福感、满足感,突出了父亲追求美好事物、向往体面生活的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看,暗示了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
16、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文中写父亲鄙视二堂伯的穿戴,但自己又显摆新穿戴是否矛盾,注意从从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角度分析,从情节看,从父亲的“叹气”声中可以看出,父亲对二堂伯穿戴的鄙视正是他内心羡慕又嫉妒的体现,他无法与之媲美,只能用这种方式自我安慰;从人物的角度看,父亲为了显摆新穿戴,宁可花钱在镇上住宿,又是他内心愿望得以满足的体现,嫉妒二伯和显摆自己都是出于一种心理一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体面生活的向往,所
17、以并不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 算罔论 ,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
18、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
19、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 (1)衡少善属文(写文章) (2)衡乃拟班固两都 (模仿)B.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常听说)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特)C. (1)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没有应验) (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方向)D. (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巡查政事) (2)覆盖周密无际(痕迹)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B. 班固两都中“两都” ,指长安和洛阳,与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不同。C. 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
20、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故称“豪右” 。D. 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衡才高于世,却无骄尚之情,不好交接俗人,无论是公府的征辟,还是大将军的征召,他都从容淡静,不去就职。B. 张衡精于历算,擅于机械。他通过对阴阳之学的精心研究,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结构道理,制作出了浑天仪,并写成了灵宪 算罔论 。C. 候风地动仪最能代表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文中不仅详尽记述了其制造的时间、质地、大小、形状、装饰、功用等,还用生动有趣的事件来证明其功效。D. 张衡不屈服于权贵,执法严明,在任河间相时,他整治法
21、度,严格执法,对图谋不轨的权贵给与了严厉的打击,因此被升调为尚书。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答案】7. D 8. B 9. D 10. (1)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从离开太史令的职位,过了五年才又回来。(2)张衡初到任,治理严厉,整饬法度,暗中了解到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将他们逮捕拘押起来,于是河间上下对他敬畏恭顺,被称为政治清明。【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
22、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 D 项,视事:官吏到职工作;际:边界,这里指空隙全不正确。B 项,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其余选项全都正确,因此选D。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 “两都”与“二京” ,都是指长安和洛阳。
23、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D 项, “因此被升调为尚书”因果关系错,前后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慕:趋附;之:助词,的;辄:就;徙:提升;下车:初到任;阴:暗中;
24、禽:通“擒” ,逮捕;政理:政治清明。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 ,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
25、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 ,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 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 (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 8 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
26、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
27、,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汉顺帝
28、)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29、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注】 (1)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此词是他的早年之作。作于元丰三年(1080) ,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 (2)古制以八家为井, ,提封, “总共”之意。 (3)文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作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上
30、,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指珍奇古玩之物。11. 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B. 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 “弄情” “泛夜”互文见义, “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C. 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 “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D. 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了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12.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 所表
31、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答案】11. D 12. 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此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秦词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下阕极写 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解析】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32、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柳词无对比手法。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柳词中的“钱塘自古繁华” “叠巘清嘉” “归去凤池夸”分析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秦词注意根据词中的“追思故国繁雄”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分析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
33、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一诗开篇即用“_,_”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看到的悲凉景象,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一句,表明
34、了周瑜的赫赫战功。(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点出李蟠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修养。【答案】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3). 羽扇纶巾 (4). 樯橹灰飞烟灭 (5). 好古文 (6).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纶”“樯橹”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14.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楔子 q
35、 残羹冷炙 盗跖 zh 伶牙俐齿B. 孱头 cn 浅尝辄止 秀颀 q 功亏一匮C. 蹩进 bi 嬉笑怒骂 不怿 y 膏粱子弟D. 蟊贼 mo 拾人牙慧 卓越 zhu 字字珠玑【答案】C15.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B. 提倡节约,反对奢靡正成为大同市中学生的自觉行为,据了解,我市参与“光盘行动”的同学达到 80%,规模空前绝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C. 在 11 月 21 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屈原文化节上,与屈原休戚相关的溆浦、秭归、汨罗三地都种植了象征屈原精神的红橘树,宣称将共同打造屈原
36、这一文化品牌。D. 少数管理干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规定不以为意,致使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邯郸学步:比喻一味的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褒贬误用。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这里应该用“空前” 。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应用息息相关。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老师对雷雨剧本矛盾冲突的分析,使我们对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
37、腐朽与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B. 江西艺术团来京表演的根据 1940 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歌剧白毛女 ,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C. 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D. 作者巧妙地将中外文化遗产比喻为一座大宅子,通过对其不同态度的评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种种错误态度,生动地阐明了应批判地继承遗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
38、成分残缺,缺主语,把“通过”去掉;B 项,搭配不当,应为“得到” “评价” ;D 项,成分残缺,应在 句末加“的主张”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李老师端起酒杯说:“武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B. 张冰去办公室向张老师请教戏剧的相关知识,张老师请他入座,张冰说:“我不能久坐,我就站在这和你聊聊吧!”C.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向广大作者征稿,来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敬请广大作者赐稿。D. 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
39、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 B 项,向老师请教,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而不是随便“聊聊” 。C项, “薄酬” 、 “赐稿” 为谦辞,在征稿中不适合用自谦语气。D 项, “后果自负” ,太过生硬。18. 根据某市公安交通巡逻队警察支队官方微博发布的海报,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表达你对这种宣教方式的看法,不少于 100 字。【 答案】示例 1:我赞同这种宣教方式。这种用海报对交通规则进行宣教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属于创新之举, 值得肯定和鼓励。海报上的宣传语幽默风趣,能让人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对交规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自觉 遵守交规
40、。示例 2:我不赞同这种宣教方式。这种用海报对交规进行宣教的方式的确吸人眼球,但海报中的文字 对骑电动车的人而言有戏谑、歧视的意味,没能很好地考虑到当事者的感受,使之产生抵触心里,可能会 事与愿违。规则是严肃的,宣传规则也应严肃。【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求对某市公安交通巡逻队警察支队官方微博发布的海报,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题干中有明确的要求“表达对这种宣教方式的看法” ,由此答题的重点应该放在“海报的方式”和“图片中文字的方式” 。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如赞同,从方式看,种用海报对交通规则进行宣教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从文字看,海报上的宣传语幽默风趣。四、作文19.
4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请以“让善永驻心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答案】让善永驻心间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是善良。在“感动中国”人物中,农家妇女高淑珍,以家庭的力量撑起了爱心小院,帮助了 100 多名残疾儿童,这是善良使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汽车撞来的刹那,为救学生永远失去了双腿,这是善良使然;年仅十二岁的女孩何玥,去世后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给别人生的希望,这是善良使然。善良的行为使他们的灵魂变得高尚,感动了我
42、们每一个人,也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温暖。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朴素的美。作为一名老师更应心存善良。岁月如水,冲淡了些许美好的记忆,但我用善心温暖了一个孩子心灵的事情仍记忆犹新。那一年,我接的一年级新班。中午放学,目送着每一个孩子平安离开校园,被家长接走,我的心情立刻轻松下来。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我就在学校就餐。和往常一样,我走出校门,准备去买吃的。走到安全通道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路边,此时路上学生已寥寥无几。也许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他一双溢满泪水的大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想哭又不敢哭地抽噎着。那可怜的模样,不禁让人一阵心疼。没有犹豫,心底那份小小的善良驱使着我向那个男
43、孩走去。与小男孩交谈后,我了解到他也是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没来按时接他。当时手机并不普遍,听到孩子说家就在不远处时,我决定先送他回家,那挂满泪珠的小脸也因此一片灿烂。孩子毕竟年龄小,对远近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说是很近的家我们两个足足走了 30 分钟。家是找到了,可家中并无一人。邻居告诉我,孩子的爸爸妈妈从早上就去给当兵的侄子送行,一直没回来。再去找他的爸爸妈妈几乎不可能,于是,请邻居帮忙转告孩子的父母后,我们又原路返回了学校。在办公室,我们共同分享了从路上买回的饭菜。不知是因为走累了,还是因为有那个孩子的陪伴,那顿饭我吃得特别香。下午放学后,小男孩的爸爸妈妈专门来到学校,向我表示感谢。看着孩子甜甜
44、的笑容,听着家长感激的话语,我特别幸福。善良是真正的美丽,我一个小小的善举,使孩子不再无助,使家长得以安心,而我在尽力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了尊重、快乐!因善而有爱,一个人只要有善心,就会变得有修养,有爱心。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善良谱写爱的主旋律,生活也因此更精彩。因心存善良,我看见弱小就会自觉去保护。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年龄比班里其他孩子大,动作不协调,说话有障碍,只会发“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音,更不用谈学习了。刚入学时,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行动上的特殊,同学们都排斥他,甚至有同学欺负他。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放弃他,主动与他交流,给予特别的关心、呵护。在我的带动、教育下,同学们
45、慢慢学会了帮助他,使他顺顺利利、快快乐乐地结束了小学生活。因心存善良,我会与学生倾心交流,赏识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犯错,我予以纠正;他们进步,我予以鼓励;他们需要帮助,我予以关心,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爱。王润一同学在未来的生活一文中写到:二十年后,我发明了返老还童的灵药,我首先来到母校送给我小学语文老师李老师,让她永远年轻、健康!看到孩子美好的遐想,真挚的祝福,我无比幸福!偶然遇到任安平的妈妈,她对我说:“李老师,在我儿子的心中,你是最漂亮的,你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都好看,每次都让我买同样的款式。 ”听了这些话,我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其实我穿着并不时尚,孩子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喜欢我,爱
46、屋及乌罢了。给一个灿烂的微笑,洒一抹绚丽的色彩,只为善良。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撒播善良,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就会享受教育的幸福!【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让善永驻心间” ,前面给出提示性的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交代为什么要“行善” ;“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交代怎样“行善” 。因此此题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议论。行文时可先由“善”是中华的传统的(为什么)引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论述如何“让善永驻心间” ,这样文章的结构会很清晰,论述时可结合现在“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等热点话题,让文章有深度。点睛:此题可用追问立意行文, “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此题可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追问。